天天看點

繁複與簡約并存——戰國水晶杯|鎮館之寶

繁複與簡約并存——戰國水晶杯|鎮館之寶

全國各大博物館都有着自己的鎮館之寶,琳琅滿目,精品荟萃。本欄目将為你展示文物背後的故事,揭開塵封的未解之謎。

水晶杯的杯體通體導光,全身略微帶有淡淡的琥珀色,底部及中部有絮狀的包裹體,渾然一體。

整座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和現代人所用的玻璃杯驚人的相似。

繁複與簡約并存——戰國水晶杯|鎮館之寶

這座水晶杯的故事,要追溯到1990年的那一天。

這天,在杭州市的半山鎮石塘村工農磚瓦廠,幾個勞工在取土時發現了一些陶瓷的編鐘。

他們沒有聲張,隻是偷偷地把東西藏起來,并在第二天将文物賣給了古董商。

沒想到的是,附近的村民發現了這一狀況,并報了警。

于是,警察找到了販賣文物的勞工,又追到古董商處,終于将賣出的文物追回了大部分。

地底下是不是還有更珍貴的文物呢?

這件事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他們決定展開搶救性發掘。

因為磚瓦廠取土,當地的小山坡已經基本上被夷為平地,隻剩幾間炒春茶用的舊房。這一趟,人們并沒有發現什麼。

直到10月底,考古隊再次進駐此地,人們才發現了今天著名的戰國1号墓。

在挖至1米多的深度時,考古隊發現有些部位出現了黑色灰末——這是具有防潮功能的木炭,在古時的富貴人家墓底會鋪設。

不出意外地,在挖掘過程中,我們本期的主角水晶杯,閃亮登場了。

墓外的土層早已被拖拉機壓得嚴實,墓内也沒有被盜痕迹,是以,這個杯子一定不是現代人放入墓中的惡作劇。

随後,水晶杯又被運送到北京鑒定,得到了中國考古學界泰鬥蘇秉琦的肯定:“寶貝啊,國寶啊。”

這樣“寶貝”,原來是距今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的天然水晶杯。

水晶杯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

繁複與簡約并存——戰國水晶杯|鎮館之寶

1990年杭州半山石塘出土的戰國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在那個一味追求極緻的戰國時期,這樣質樸的器物,實屬少見。

也許,在那時,工匠們已經具有了樸素的實用主義思想,抛棄繁華,注重實效。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既有繁複冗雜的設計理念,也有簡約無華的實用風格,正是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的具體展現。

說它是稀世珍寶,是因為它由一整塊水晶打磨,再經過細緻的抛光處理而成。

可是,水晶在地質學上屬石英,硬度較高(摩氏7度),打磨起來不但費事,而且極易破碎。

這麼大的形體要打磨成光滑的弧形,必然增加了制作的難度,我們可以想象,工作中的匠人,應該是如何小心翼翼,才能既完成任務,又不緻毀壞了這麼大一塊完整的高品質水晶。

人們常說,沒有金剛鑽,不能攬瓷器活。對它的制作工藝,考古學家一直很疑惑,即使是手工,也應該有那麼一種工具,既能磨好水晶,又不至于打破它。

後來,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同期的玉制品,線條幹淨利落,邊角磨得鋒利如刃,圓滑如球。是以,人們猜測是用打磨玉器的方法來加工水晶的。

由于玉器加工的關鍵工具砣在材質上的改變,使玉器碾琢水準有了較大提高,雖然水晶是寶玉石中硬度較高的品種,但使用金剛砂類的中間媒體對其加工還是可行的。

打造戰國水晶杯,人們主要運用的是弧面打磨工藝和抛光工藝,這對于玉器加工技術已進入鼎盛階段的戰國時期來說已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了。

但是因為水晶杯内壁上寬下窄,人們難以伸手進去打磨内部,那古代人是如何把内壁和底部打磨得那麼光潔平整?這成了一個懸念。

相關專家推斷,制作水晶杯可能使用了和制玉器一樣的“管鑽”方法,也可能使用金剛砂磨制。

但這些隻是猜測而已,水晶杯究竟使用了哪種方法,現在還無法确定。

不隻水晶杯的加工技藝是一個謎,這麼高純度的水晶到底來自哪裡,也至今無從得曉。

杭州博物館是一座反映杭州曆史變遷的人文類綜合性博物館,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吳山,與吳山廣場和河坊街曆史文化街區相鄰,場館前身為杭州曆史博物館。

監制 | 先宏明

編輯 | 于 昕

部分圖檔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