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從青銅時代開始,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中就始終閃爍着玻璃的光輝,歐亞大陸與北非各地發現了各個時期的大量玻璃遺存,從中可以窺見古代多文明間科學技術、材料工藝、多邊貿易、思想文化、藝術審美等要素的傳播、演變、交流和融合。相對于中國古代陶瓷、青銅、染織、漆器等藝術的輝煌成就而言,本土玻璃藝術似乎稍遜風騷。然而仔細琢磨其發展曆史,玻璃藝術卻以其自身的風格與特色别有一番風采。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春秋末期】眼紋玻璃珠串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2022年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所藏325件套世界古代玻璃器為基礎,又得到中國多家文博機構的藏品支援,于1月25日舉辦了“異彩紛呈: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藝術”特展,以時間為線索,旨在展現玻璃在世界文明史、科技發展史、藝術史和貿易交流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羅馬帝國早期】夾金玻璃瓶

西方制造玻璃的曆史早于中國,由于其材質與陶釉相近,是以對西方玻璃的發祥地區與起源時間,說法曆來不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玻璃器已經相當成熟,羅馬帝國的玻璃制作更顯繁榮,并催化了透明玻璃的成熟與流行。羅馬帝國崩潰後,薩珊波斯和西亞伊斯蘭世界等的玻璃業蓬勃發展,中國古代自西方輸入的玻璃大多産在這些地區,它們對中國玻璃業産生了技術乃至藝術上的深遠影響。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戰國】黃金、玻璃珠、瑪瑙等組飾【局部】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馬家塬 M18 号大墓出土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玻璃”一詞屬于外來語,正式出現于南北朝時期,也常寫做“玻黎”“頗黎”,唐宋以後使用得較為廣泛。自南北朝以來“琉璃”“玻璃”兩詞同時出現,後來又出現“料器”的稱呼。後人通常認為透明似水晶的為玻璃,半透明似釉彩的為料器,不透明似玉石的為琉璃。中國的制品長期屬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判然有别。大約從漢代開始,中國制造的玻璃成分趨于多元,如戰漢鉛鋇玻璃、隋唐鉛玻璃、宋元鉀鈣玻璃等。基于對材質的不同了解,自20世紀30年代起,在周原、洛陽的西周墓和寶雞虢國墓、曲阜魯國墓、淅川楚墓、蘇州吳國王室窖藏、曲沃晉侯墓地等,考古學家發掘出大量人工合成的半透明珠、管。專家或認為它們是中國最早的玻璃,或折衷地稱之為“原始玻璃”,還有研究者堅稱,它們隻是含少量玻璃相的多晶石英珠。目前,研究者已大抵形成共識,即在戰國或稍早,中國的玻璃制作已經普及。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伊斯蘭時期】伊朗磨花飾杯

春秋戰國時期,玻璃器表光亮潤澤,顔色以藍、綠、涅白為主,造型和色澤上模仿玉器的特征十分顯著。除珠、管外,還出現了蜻蜓眼珠、玻璃片塊、印章、璧、環、劍飾、九竅飾等器型。紋飾以多色圈點紋最為常見,仿玉器物上多裝飾有谷紋或蒲紋。此外,雲紋、柿蒂紋、獸面紋也很流行。制造技術包括鑄、纏、鑲等技術,原用于青銅制造的失蠟鑄造法開始在玻璃制作上有所運用,這一技術使得玻璃造型日益精緻細膩。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北魏】玻璃瓶 大同市博物館藏

兩漢時代,中國玻璃工藝演變出獨立的發展趨勢,其生産主要分布在廣大中原地區,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和嶺南地區。雖然玻璃造型還是以模仿玉器為主,但又發展出許多新器型,諸如耳珰、帶鈎、印章,以及耳杯、平底缽、碗、盤、盆等。自此,玻璃陳設品與日用生活器逐漸成為玻璃造型的主流,進而帶動了中國玻璃制造業的大發展。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隋代】玻璃瓶 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戰禍連年,經濟凋敝的魏晉南北朝本土玻璃器制作難以振作,但在統治階層的墓葬裡,精美的玻璃器卻屢有發現,它們大抵來自西方,北方出土的以羅馬玻璃居多,南方則以薩珊作品為主。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西域配方、西域風格的玻璃也逐漸在本土被燒制,器物多輕薄透明,飾有弦紋或堆條紋,色彩以天藍、淡綠、黃綠色為主,富于異域情調。更重要的是,西方玻璃制法帶動了本土技術的進步,本土玻璃制作吸收了西方的吹制法,如定州北魏塔基中出土的瓶、缽等。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遼代】 刻花玻璃長頸瓶 内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隋朝國祚短促,但在玻璃史上地位突出。大業四年(608)的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玻璃器竟達24件,其中的綠色扁瓶還位列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至于其做法,不僅為吹制,口沿和圈足還采用了西方貼玻璃條的技術。唐代玻璃在繼承隋代的基礎上,無論器型及數量都有很大提高,亮麗多姿的玻璃制品既富于中國傳統特色,又充滿濃厚的波斯風格。新器型有茶碗、茶托、空心玻璃珠及佛像等,色彩也較前代更為豐富,除藍色、綠色、淡綠、黃綠色外,又出現了乳白、黃色、褐黃、棕色等新顔色,進而極大地豐富了玻璃藝術的色彩創作空間。在裝飾手法上也更加多元化,從以往簡單的磨鑄、刻花、貼塑等裝飾手段中發展演化出更為精緻的新工藝。這一時期最精美的作品出自法門寺地宮,它們大都為伊斯蘭玻璃,其考究程度即使在西方也絕少留存,當年它們都是皇家禮佛的珍寶,可見西方高檔玻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邁錫尼 公元前14-前13世紀 鑄造串珠項鍊

宋代,包括同時期的遼、金,玻璃質地主要為高鉛玻璃與鉀鉛玻璃。這一時期的玻璃器主要以造型取勝,玻璃瓶、杯、珠等器型依然流行,作品大多小巧精緻、色彩豐富。此外,還出現了玻璃首飾、葫蘆型瓶等新器型。裝飾手法相對簡單,制作工藝多為無模吹制,雖然質料不純、鏽蝕嚴重,但技術精良、器壁細緻、胎薄如紙,顔色有乳白、淡青、黃綠等。遼地屢屢出土的高檔伊斯蘭玻璃器,也折射出契丹貴族對伊斯蘭玻璃的熱衷,與這一時期中西交流的頻繁。

元代玻璃器以婦女頭飾為主,此外還出現了蓮花杯、蓮花托、玻璃圭等新器型。在工藝上采用了掐絲法制造玻璃珠,形如流水,别有韻緻。雖然元代玻璃的産量不大,但官方較為重視玻璃的制造,專門設立了官辦的玻璃作坊“瓘玉局”,這一制度被延續至明代。此時,蒙古大軍的西征導緻了伊斯蘭玻璃業的凋零,盡管地理位置更西的威尼斯玻璃已漸趨繁榮,但對此時的中國而言,威尼斯畢竟太遙遠,易碎的玻璃運輸更顯困難。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3-前1世紀 雙耳瓶 東地中海地區

明代玻璃制造同樣也很受官方重視,主要以山東博山顔神鎮為基地進行生産,玻璃珠、發簪、杯、盤、碗等器物及帶闆開始在官方與民間流行使用。清代是中國傳統玻璃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玻璃器不但質優量多、工藝高超,而且顔色絢麗多彩、造型推陳出新。尤其是清代康乾時期,中國古代玻璃工藝發展達到了巅峰,突出表現為套料工藝的創造及高超的單色玻璃制造技術。乾隆以後,玻璃廠風華漸失,生産規模遠不及乾隆時代,産量的縮減還伴随着藝術的消沉,及至清亡,玻璃廠制品的生産僅在同光兩朝略有回升。

彩雲凝成琉璃色——異彩紛呈特展中的中國玻璃藝術

伊斯蘭時期 公元7-8世紀 磨花紋碗 伊朗

中國傳統玻璃藝術3000年的曆史發展過程忽興忽衰起伏不定,一直以裝飾、器皿或某種使用功能的面貌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玻璃藝術始終隻占非主流的地位。究其原因,應與未真正深入民間密切相關。從材料角度分析,南北朝之前的中國玻璃以鉛鋇玻璃為主,質輕易碎、不耐高溫,不便日常之用。而南北朝之後中國引入西方鈉鈣玻璃,并由鉛鋇玻璃演化出高鉛和堿玻璃,但價格昂貴,多是王侯富戶賞玩的奢侈品,難入尋常百姓家。從工藝角度分析,早期玻璃在技術處理上遠難于陶瓷器,應用價值又不及陶瓷器,進而阻礙了其推廣應用。因而中國傳統玻璃發展遠不及陶瓷、玉器等其他工藝美術門類。但縱觀其悠久的發展曆史,随着材料的發展、工藝的進步,器型、色彩、裝飾也在不斷發生着變更,單件作品的色彩越來越多樣、造型越來越豐富,藝術水準也不斷提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