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藝術博物館,您可能有些陌生,但說起其館址所在地明清古刹萬壽寺,您或許就明白了:原來是那個知名的皇家祝壽場——乾隆皇帝曾在寺中為其母祝壽,慈禧太後六十壽辰時也曾在此舉辦隆重的佛事活動。3月22日北京市政協“推進建設‘博物館之城’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調研組來到北京藝術博物館調研。記者獲悉,修繕4年多的萬壽寺古建築群預計年内重新開放。
萬壽寺山門前,長河靜靜地流淌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萬壽寺碼頭前仿佛還停着乾隆皇帝的龍舟,他一生留下吟詠這裡的詩作多達46首。山門殿石門券上方順治二年“勑建護國萬壽寺”的匾額有些斑駁。
萬壽寺古建築群位于海澱區紫竹橋北,始建于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目前占地3.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院内建築分為中、東、西三路,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有“京西小故宮”的美譽。馳名中外的永樂大鐘就曾懸挂于萬壽寺内。北京藝術博物館就坐落于萬壽寺内,1987年正式建館,是北京市綜合性藝術類博物館。
市政協委員們首先參觀了正在修繕的東路。因為騰退前常年有人居住,東路的地面已經比明清時期擡高了一米左右,此次修繕過程将恢複建築建成時的地面高度。

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王丹介紹,此次修繕過程中還有“意外驚喜”:在清理一處清代垂花門遺址下的泥土時,發現了一座斷成四節的華表,華表是明代的,八棱狀的華表柱上雕刻着草花龍和卷草花,華表頂上蹲着麒麟(吼)。萬壽寺天王殿前放置着一塊碩大的丹陛石,就是古代宮殿門前台階中間鑲嵌的那塊長方形大石頭,也是此輪修繕過程中發掘出來的。
王丹介紹,此次萬壽寺修繕過程中,更換、替補了部分木構件、磚瓦構件、脊飾構件,挖掘出了部分構件殘件。北京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後,将在大禅堂後檐牆處布置萬壽寺建築構件展,其中最大的構件是萬佛樓修繕時“抽梁換柱”換下來的第三根大梁。
北京藝術博物館現收藏各類曆代藝術品約12萬件,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民國,藏品門類廣泛,包括碑帖、書法繪畫、陶瓷、錢币、玺印、宮廷織繡、明清家具、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漆器等工藝美術品。萬壽寺從建成至今,已有近450年的曆史,寺内建築、彩畫及殿内佛像等均需要進行保護性修複。2018年3月萬壽寺開始了曆史上的第五次大規模修繕,是繼1893年慈禧皇太後六旬慶典修繕之後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整體保護修繕工程。
實地考察萬壽寺古建築群保護修繕情況後,調研組成員就“激發區級博物館活力,提升公共服務效能”主題與豐台區的北京汽車博物館、昌平區文物管理所、通州區博物館、密雲區博物館、石景山區博物館和門頭溝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館負責人進行座談,就區級博物館的定位、館藏、展覽空間、可持續發展、人員編制、數字化等問題進行交流,為建設“博物館之城”積極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