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和氏獻壁》

先秦·韓非子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從前楚國有個姓和的人(和氏),在楚山找到一塊玉璞(末開鑿出來的玉石,去玉石市場會見到很多人在賣石頭,考眼力)。

和氏認為這塊玉璞裡面必是寶玉,稀世之寶。于是,他要去獻給楚厲王。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厲王聽了,就叫雕琢玉石的工匠來鑒定。來來來,朕不是搞這的看不出來,你們工匠天天摸這玩意,來鑒鑒和氏獻的是不是寶玉,找“專業”的來。

那玉石工匠左看右噍,上敲敲下打打,大家七嘴八舌讨來論去,最後鑒定結果就說:“隻是一塊石頭,裡面沒寶玉。”(古時開鑿玉璞是件難度很高的事,幾千年前可沒有什麼高科技。嘿,說有寶玉,如開出來萬一沒有,那是“欺君罪”,說沒有但開出來真的有,頂多說明自己水準低,最多丢個飯碗,丢飯碗當然要比丢腦袋合算)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王以和為诳,而刖其左足。

嘿,那厲王當然是信工匠的。廢話,不信哪會請他來,于是就認定和氏是想來騙錢的。競然活得不耐煩,敢來耍朕!不知我的号是厲啊!來人呀,刖其足,命人把和氏的左腳給砍了。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那這事過了許些年,厲王去世(諸候王公去世叫薨,轟了,轟轟烈烈一下就倒掉死了),楚武王熊通繼承王位。那新王必有新氣象,一代應比一代開明。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于是,和氏覺得有希望,又拾起那塊玉璞,跛着腳來獻玉。

武王呢,哦?寶玉?之前那老家夥沒鑒定對?有這回事?好吧,那我再找人來鑒一次,這次找個全國權威大學者來鑒。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王又以和為诳,而刖其右足。

那玉匠來了,換了湯沒換藥,搞來搞去出結果:“石頭而已。”

嘿,前任哪有錯,權威專家哪會錯,和氏你老這家夥确實是真活膩了吧,不怕死?找死之前也不忘耍朕一回。好,不給你死得容易,來人呀,這次刖他右足,折磨他,砍斷他右腳。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是以悲也。”

又過了若幹年,武王這家夥也薨了,文王熊赀繼位。和氏雙足雖被刖,但卻長命,還沒死,聽到又有新王繼位,就抱着那塊玉璞在楚山下哭。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哭血,血都哭出來。哇,人哭成這樣不就成了新聞。那這下大家巷頭巷尾,朝上庭下都在說有個和氏如此那般……,沒完沒了。

文王的耳朵自然是聽到了,見所有人都在議論,就派人去,快去給朕調查清楚,這天下被砍腳的人多着,可這哭血的,聽來真恐怖!

和氏說:“唉,我可不是為被砍掉雙腳而哭,我哭的是大家都把真的寶玉看成石頭,把誠信的人說成是騙子,這才會哭血啊!”

哇,那這是說大家都瞎了眼!文王你如不把玉璞開出來見真假,那也是瞎了眼,“瞎眼王”,那這傳出去還得了?

“土壁”和“玉璧”就差這麼一點~再讀小人書:《和氏璧》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這于是,文王不叫人鑒定了,幹脆一了百了,不要嫌麻煩,把玉璞開出來看看,“文王”名字多雅,别給人在史書上改成“瞎眼王”。

玉璞開出,果然,含藏寶璧。于是命其名:“和氏之壁”。

即便自知正确的東西,要想被人認同,往往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凡事開始不為人了解認可,甚至引發鄙視,産生誤解,但是不要緊,隻要自己立心是正,有不懈地堅持,在經曆時間之後也終将會得到人們的了解。

是玉璧,還是土壁,相差隻是一橫加一點,抱一而已,守一而已,時運而已。是否真的如此,“和氏”,“自知”。

古文用字皆有意!

再講這則《和氏璧》,給每位有毅力堅持的孩子和你我!當諸事不順時,我們應堅信自己是塊璧,而不是一土壁!

資料擴充:

《韓非子》的故事,多以平實見長,但在平實中又不失變化,字義運用隐喻極為精辟,像這則《和氏璧》,後世的引用有很多。

有比喻美好的品質的(如唐代宋之問《送趙司馬赴蜀州》:“定知和氏璧,遙掩玉輪輝”);

有指善識珍寶的人(如唐代韋應物《寄令狐侍郎》:“衆寶歸和氏,吹噓多俊人”);

有借指才士抱屈懷才不遇的悲苦(如唐代殷遙《送友人下第歸省》:“莫将和氏淚,滴著老萊衣”);

還有用以比喻出衆的才華,如唐代錢起《落第列拾遺相送東歸》:“獨收和氏玉,還送舊山薇”);

有比喻人才荟萃之地(如晉代棗據《雜詩》:“予非荊山璞,謬登和氏場”);

再有借指美玉(如漢代揚雄《甘泉賦》:“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等等。

經典名篇,值得珍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