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詩詞的衆多意象中,“夕陽”的情感要素最為厚重。如馬緻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催生了羁旅漂泊的鄉愁。李商隐《登樂遊原》中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倍增了生命短促的悲涼,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更是見證了人世的滄桑。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名作《烏衣巷》,來一同看看古典詩詞裡的“夕陽”意象是如何見證人世的滄桑的。《烏衣巷》是劉禹錫懷古組詩作品《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其主要内容便是借助于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橋和南岸烏衣巷的古今變化,去感慨人世的滄桑。而詩中見證人世滄桑變化的,便有那烏衣巷口的“夕陽”。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首先,詩的第一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是對朱雀橋的環境描寫,即長滿了野草和野花。據記載,朱雀橋是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是去往達官貴族居住地烏衣巷的必經之路。如東晉時期,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是以,這裡劉禹錫突出“野草花”,就說明朱雀橋的繁華已不再。
當然,對于唐代的劉禹錫來說,他隻是見證了朱雀橋的荒涼衰敗,是沒有親曆過六朝時的那種繁華鼎盛的。是以在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中,劉禹錫便引出亘古長存的夕陽來做見證,即沒有變化的是依然西斜到烏衣巷口的夕陽。除此之外,“夕陽”意象本身就有一種寂寥、慘淡的氛圍感,它很貼合朱雀橋、烏衣巷的變化。
然後,似乎有了“夕陽”的見證,劉禹錫覺得還不足以讓人們去感慨人世的這種滄桑變化,于是便有了三四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賦予了燕子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它的意思是說,以前在王謝兩大家族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卻是飛進了平常百姓的人家。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燕子相對于夕陽來說是非常短暫的,是不足以見證曆史變化的,但燕子作為候鳥有着栖息舊巢的特點,這就很容易讓人想象到昔日烏衣巷的繁榮,它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
縱觀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雖然隻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卻通過“夕陽”包括“燕子”的見證,巧妙地突出了曆史和現實的滄桑變化,進而引導人們認真地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有着深遠的影響。
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