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讀媽:在孩子叛逆時,父母要做的不是放手,不是順從,而是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去疏通孩子心中的情緒。
作者:明月玉心(爸媽精讀作者)
前幾天,在微網誌上,陝西西安,一對雙胞胎上了熱搜榜。
這對剛上初一的雙胞胎因為厭學,和父母不告而别,消失3天3夜,在這3天時間裡,他們靠34袋幹脆面度日。
最後警方在廢棄窯洞找到他們,而這個時候,母親已經哭得喉嚨沙啞,這對兄弟也後悔不已。
事件在網上曝光後,評論區瞬間炸開了鍋。
有網友說:“幾十袋幹脆面,就讓兄弟倆嘗盡了人生的苦。”
也有網友感慨道:“幸好找到了孩子,孩子叛逆期,父母要更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是啊,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火藥桶,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爆了,驚了父母,傷了自己。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不能隻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還要關心孩子累不累。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出問題,關鍵在家長。”
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印件,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叛逆。
孩子叛逆時,父母與其抱怨責怪,不如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上策。
和叛逆期的孩子對着幹,父母永遠是輸家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所有‘叛逆’行為的背後,一定隐藏着家長對孩子行為的不了解,以及遇到問題時的簡單、粗暴地管理。”
深以為然,打罵吼叫,是教育孩子最低級的方式,對孩子的傷害也最大。
孩子叛逆,父母要明事理,不能孩子一犯錯,就和孩子對着幹,忽略犯錯背後的真實原因,最後輸了自己,害了孩子。
就在今年2月份,河北保定,12歲女孩王雨鑫離家出走,至今未歸。
父親用嘶啞、疲憊地告訴記者:“因為沒有給妹妹穿衣服,被家人說了兩句,後來女兒就負氣離家出走。”
父親坦言,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即便心急如焚,身心俱疲,但還是不敢錯過任何一個電話和線索。
父母因為被孩子氣昏了頭,并做出讓自己後悔和自責的事情,屢見不鮮。
河南南陽,一個13歲男孩,因為沉迷遊戲不能自拔,父母溝通無效,便直接摔了手機。
男孩便把自己藏在床底下,父母找了三天,男孩餓了三天,直到民警耐心勸說,男孩才願意走出來。
接二連三的“孩子離家出走”事件告訴我們,父母在情急之下的一擡手、一張口,最後傷了孩子的心,買單的也是自己。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懲罰雖然能暫時制止不良行為,但不能永久性地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和自己唱反調、不順從自己,父母便覺得孩子在挑戰自己的權威,對着孩子手嘴齊上,不管結果如何,隻要制服即可。
卻不知,沖動之下的懲罰,隻能治标不治本,孩子被“暫時”降服,父母也未占上風。
因為,父母和叛逆期的孩子對着幹,父母永遠是輸家。
父母越較勁,孩子越叛逆
心理學家說:“如果你的孩子叛逆,就是你該退一步的時候了。”
在面對孩子和父母頂撞、唱反調的時候,若父母也不服軟,極易加重孩子的忤逆心,做出沖動的事情。
其實,叛逆期的孩子并不是非要和父母對着幹,隻是心中的“小大人”在作祟,想為自己的事做主而已。
這個時候,父母若是步步緊逼,隻會是針尖對麥芒,兩敗俱傷。
在電視劇《對手》中,陳星就是典型的案例。
陳星被媽媽懷疑偷錢,為此倆人話不投機,吵得不可開交。
陳星說:“有些事你根本就不明白,你什麼都不懂,整天就知道說我。”
看到兒子和她不停地吼叫,陳媽媽也不甘示弱。
隻見陳媽怒目圓睜,手指着陳星道。
“你看看,你現在是什麼樣,從頭到腳哪一點像我的兒子,我不管你誰管你。”
最後,陳星的一句“我早就不想認你這個媽了”,便把這場母子之間的沖突推向高潮。
孩子犯錯會左右父母的情緒,但是有情緒的父母無法解決問題。
叛逆期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他們也并不是想和父母大喊大叫,隻是想獨立自主,又不夠成熟,伴随而來的就是各種負面情緒。
這時,在情緒爆發時,語言就成了孩子的武器,而父母就成了情緒靶子。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南風效應。”
意思是寒冷的北方與溫暖的南風打賭,誰先把路人衣服吹落。
于是,北風拼命地刮,南風則輕柔地吹,路人越走越熱,最後自覺脫掉了大衣。
父母的較勁就好比北風,吹得越洶湧,隻會越壓制孩子的情緒,孩子越叛逆。
最終,沒有釋放出來的情緒,在孩子心裡郁結成疾,後果不堪設想。
而溫柔的南風,雖無聲無息,卻是治愈孩子叛逆的最佳良藥。
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要“智取”,而不是“蠻幹”
在面對叛逆期的孩子,父母硬碰硬的最直接後果,是收獲一名暴躁、易怒的孩子,甚至會逃學,成為不良分子。
反之,父母降低分貝,冷靜下來,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問題,那麼孩子也自會熄滅怒火,好好說話。
在綜藝節目《朗讀者》中,被邀請的麥家,也難逃孩子青春期的焦慮。
麥家坦言:“兒子進入青春期後,就異常叛逆,他感覺就像陪伴一頭老虎,每天都小心翼翼地。”
“國中畢業後,兒子就把自己封閉起來,除了吃飯、上廁所,其餘時間都是待在自己房間裡。”
這個門一關就是三年,把父母拒之門外的同時,也徹底封閉了自己。
麥家說:“他和妻子沒有經過他的允許,不敢進入他的房間,生怕他會離家出走。”
一千多個日子裡,麥家把絕望化為尊重,把痛苦化為包容,陪着他受罪,陪着他走過苦痛的青春期。
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長久的堅持有了回應,走出房門的兒子,開始發奮讀書,并同時收到了6所大學的通知書。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的劫難,而能夠指引他們安全渡劫的人,唯有父母。
在叛逆期中掙紮的孩子們,父母的良言善語、體諒包容,就好比指南針,幫助他們走出迷霧,然後重新出發,追逐遠大的目标。
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說:“孩子的叛逆可能會反複,當孩子用叛逆試探你的耐心的時候,請不要失去信心。”
父母少一點批評與責備,多一點聆聽與關懷;少一點說教與控制,多一點了解和尊重。
終有一天,孩子自會檢討自己,了解父母,向着陽光成長,活出明亮的樣子。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教育的過程是情感在前,限制在後,對叛逆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在孩子叛逆時,父母要做的不是放手,不是順從,而是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去疏通孩子心中的情緒。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孩子的叛逆,離不開父母每一次的較勁、吼叫和蠻幹。
而父母的陪伴和尊重,就好比是春雨,潤物雖無聲,卻在潛移默化中感化孩子。
如此,孩子才能在叛逆的十字路口中,找準方向,變得堅定而勇敢,走向更寬廣的未來。
作者簡介:明月玉心,爸媽精讀專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