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冒用“免密支付”大額花錢,症結之一在家教上

孩子冒用“免密支付”大額花錢,症結之一在家教上

(小塵4x/圖)

總有熊孩子把家長的血汗錢當大風吹來的,被他們随手“發”出去的錢财,就像雨點一樣散落到網絡的縫隙中,萬幸的是,很多熊孩子還有另一個身份:未成年人,法律對他們施加了額外的保護。但真正值得深思的深層次問題是,我們很多家庭在教育上是存有問題的。

近日,福建漳州的劉女士反映,她的孩子在1月17-19日三天内通過蘋果App store免密支付在騰訊遊戲消費56筆,共20087元。她發現微信賬單的充值情況後,立即與騰訊客服取得聯系,申請退款,但雙方就退款金額未能達成一緻。3月9日,騰訊遊戲方面回應,已移交相關負責客服,客服會和使用者協商處理至滿意結果。10日上午,騰訊遊戲回報,已與劉女士達成一緻,決定退款13000元。騰訊表示,使用者通過蘋果免密支付進行消費,蘋果收取了部分手續費,騰訊無法全額退款,已經最大程度進行回報。

劉女士的孩子是未成年人。如果這些消費由成年人完成,當然是有效的。但由于牽涉到未成年人和免密支付,此事展現出的法律情境可謂複雜。事件有一個初步的結果,是令人欣慰的。剩餘的錢,劉女士依然可以通過與蘋果方面交涉,申請退款。

事件中,“免密支付”成了劉女士孩子獲得消費快感的利器。他甚至不需要喊“芝麻開門”,就能得到一大筆錢,進而完成一筆筆消費,達到自己偷玩遊戲的目的。

免密支付是一門近年流行起來的技術,展現的是便捷要義。殊不知,免密支付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便捷的同時,風險也暗藏其間。

出于人性考量,免密支付對孩子的誘惑是巨大的。此舉堪比父母把錢放在桌上而并沒有對這筆錢設防。這樣的事,我小時候特别敏感,因為我父母就這樣把錢放在我的視線裡過,讓我備受煎熬。有一次我按壓不住狂跳的心,從一疊紙币裡抽出了一進制錢,但此時我父母恰好從田裡回到家發現了我的舉動。那年我十歲都不到,就喜歡紙币的特别“香味”。日後我之是以沒有走上偷竊的邪路,是因為我家教甚嚴。做了錯事,那可是真打加罰跪思過。

就此而言,家長對于用不用免密支付,真得慎重。免密支付帶給使用者的最大好處不過是省去輸密碼的環節——足見這是一種懶人設計,當然,這也透着一種精緻生活範兒。但孩子受此“啟發”把你手機賬戶裡的錢席卷而空所帶來的挫敗感,足以把這點點小的可憐的好處給稀釋幹淨。

近年來,因熊孩子使用家長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造成财産損失的事件不勝枚舉。例如,2021年4月,鄭州一8歲熊孩子“免密”刷走9224元充值遊戲。未知“8歲”是不是最幼小的紀錄,但顯然,一個幼童都能搞掂的支付方式,本身就自帶“漏洞”。

其實,即使有密碼,家長一不注意,也可能被孩子“掌控”。2018年9月,媒體報道,湖北武穴市一熊孩子破解支付密碼,1天“消費”母親2年工資共6萬餘元,用于購買裝備和打賞某遊戲主播。

人們從多起類似事件中,目睹了一位位家長的驚惶與凄涼之狀。兩年工資頃刻間“灰飛煙滅”,固然說明了收入的微薄,可也說明了一些孩子的心有多大、多野。

這些孩子往往對花錢沒有概念,他們隻在乎一時爽,甚至不在意是以給家庭帶來的“滅頂之災”,不在乎即将遭到的嚴厲懲戒。這才是讓人心凜然一驚的地方。

他們之是以變成這樣,往往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結果。一位父親在被孩子以免密支付方式花去幾萬元之後,深悔于自己忙于生意疏于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我親眼見過,做母親的把手機扔給孩子玩耍,讓他别打擾自己打麻将。一些半大孩子抱着手機不放保持“默片”狀,向大人示以“省心”時,其内心深處的野獸也被無聲地釋放出來,駕馭着幼小的身心。在這種狀态下成長的孩子,想不“搞鬼”都難。

當紛繁複雜的家庭教育“縮放”為把一部手機交給孩子後,悲劇的發生機率就極大提升了;而在智能手機時代,當孩子有足夠的機會接觸錢财,卻又不知“錢從哪裡來”的道理時,泥沼就已經在前方等着了。這個時候,你能指望一堵牆突然攔住他們的去路嗎?加諸其父母的痛苦代價,能讓他們“撞”得頭破血流進而幡然醒悟嗎?我很擔心。

杜絕讓人傷神的“免密支付事件”,需要家長長點心,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例如将手機支付“通道”管控好,改變免密支付習慣,不随便将手機使用權交給孩子。

但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自小塑造正确的金錢觀。我小時候犯過錯之後,我父親把我帶到耕地裡,了解大人艱辛忙碌一天的收獲,還讓我挑着稻谷體驗一步一疼痛……我到今天都有印象。孩子喜歡花錢很正常,但必須讓他們知道“苦錢”的民俗“典故”:錢不苦不得,錢不正不用,得之須慎用。有人把這種教育稱為“财商”教育,其實不論叫什麼,宗旨是要孩子敬畏勞動所得、尊重自力更生、抛棄不勞而獲的意識。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伍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