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人的三大病竈:空虛、孤獨、焦慮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稱作“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心理學和存在心理治療。

相對于重視存在思辨分析的歐洲心理學家,他更注重對人的現實存在(即存在感),尤其是現代社會境遇下人的生存狀況的分析,強調人的潛能和建設性,緻力于促使來訪者重新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

我們是誰?

我們應該做什麼?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其主要内在問題是什麼?人們所描述的失調症狀,是不幸福、無力決定婚姻或職業、生活中泛化的失望和無意義,等等。

但,這些症狀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現代人的三大病竈:空虛、孤獨、焦慮

空洞的人

空虛,不僅指許多人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而且還指通常對于自己的感受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

他們對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沒有明确的體驗。是以,他們會感到自己這樣或那樣地搖擺不定,會帶着痛苦及無力感,是因為他們感到空洞、空虛。

例如,促使他們前來尋求幫助的主訴症狀或許是,他們的愛情關系總是破裂,他們不能完成婚姻計劃,或者對伴侶不滿意。但他們希望伴侶(無論是現實的還是理想的)來填補他們内心的某種欠缺和空虛,并會因為對方不能做到這一點而感到焦慮和憤怒。

通常情況下,他們能夠流利地讨論他們“想要的”東西——成功地完成學位課程、一份體面的工作、戀愛、家庭——但很快這一點就會凸顯出來,同時他們自己也明白,他們正在描述的是其他人——父母、教授、老闆期望他們做的,而不是他們自己想要做的。個人自己通常也能意識到,追求這些外在的目标對他沒有幫助,而隻會讓他的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他對于自己的目标幾乎沒有信心或現實感。

正如有一個人所說:“我隻不過是許多鏡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東西”。

艾略特(T.S.Eliot)于1925年寫下的預言:

我們是空洞的人

我們是被塞滿的人

互相倚靠在一起

腦中被填滿了稻草。

有形狀卻沒有形式,有影子卻沒有顔色

癱瘓了的力量,有姿勢卻沒有動作……

這種空虛和無力情形的最大危險是,它遲早會導緻痛苦的焦慮和絕望。如果不加以糾正,它最終的結果是個體心理上的萎縮與枯竭。

現代人的三大病竈:空虛、孤獨、焦慮

孤獨

空虛感和孤獨感是分不開的。例如,當人們談到戀愛關系的破裂時,他們通常不會說他們因為失去夫妻而感到悲傷或羞辱,相反,他們通常會說他們感到自己“被掏空了”,失去對方在内心留下了一片“裂開的空白”。

被社會接受、“被他人喜歡”之是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是因為它們可以阻止孤獨感的迫近。

一個人被舒适的溫暖所包圍;他已經融入了這個群體中,他再次被吸收了——用極端的精神分析象征來說,他好像将要回到子宮中。他暫時擺脫了孤獨,但這卻是以放棄他作為獨立本體的存在為代價的。而且他放棄了一種最終将使他建設性地戰勝孤獨的東西,即發展他内在的資源、力量和方向感。

現代人的三大病竈:空虛、孤獨、焦慮

焦慮

焦慮是現代人的另一個特征,它甚至比空虛和孤獨更為根本。每一個都無須我們去向他證明,我們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

當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内不斷地陷入焦慮,他的身體就很容易遭受心身疾病。焦慮是許多心身障礙——潰瘍以及許多不同形式的心髒病等在心理上常見的共同特征。

我們之是以焦慮,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應該追求什麼樣的角色,應該相信什麼樣的行為原則。它是一種基本的關于我們該何去何從的混亂和困惑,關于目标和價值觀的困惑。

這種困惑——這種關于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應該做什麼的混亂——是關于焦慮最為痛苦的事情。

不過,積極的、充滿希望的一面是,就像焦慮會摧毀我們的自我意識一樣,自我意識也能夠摧毀焦慮。這就是說,我們的自我意識越強大,就越能抵制和戰勝焦慮。像發燒一樣,焦慮也是某種内在鬥争正在進行的征兆。正如發燒是身體正在調動其機體内在力量與細菌感染作戰的情況一樣,焦慮也是心理或精神戰争正在進行的證據。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探索——我是誰?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找到自我力量的中心,這些中心能使我們抵制住周圍的混亂和困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