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接連不斷的漲價通告,讓不少消費者又愛又恨。
今年特斯拉已經三次調價。3月17日,特斯拉Model Y後輪驅動版漲價1.5萬。3月15日,4款國産特斯車型售價上調,漲幅1.42萬元-2萬元不等。而就在3月10日,特斯拉已經對部分車型的均價上漲了1萬元。

在特斯拉漲價之際,比亞迪也沒閑着,也開啟了今年第二輪調價行動。
3月15日晚23點50分,比亞迪汽車官方微網誌釋出一張海報,内容為“關于車型價格調整說明”,具體内容為“受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影響,比亞迪汽車将對王朝網和海洋網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3000-6000元不等,詳情可咨詢比亞迪汽車當地經銷商。”
并且,價格調整将于3月16日零時起生效,在此之前付定金簽約的客戶不受此次調價影響。
比亞迪這次“半夜漲價”行動,收獲一堆态度迥異的消費者評價。
“提前十分鐘公告,請問良心不痛嗎?”
“本來想着19号周六去買車呢,算了,不買比亞迪了。”
“現在油價上漲這麼厲害,原材料也上漲,漲價幾千,還是很厚道了,燃油車都快開不起了,還是新能源香啊。”
其中,在評論區獲贊量最高的評論為“上遊材料漲的太厲害,相比某特一萬一萬的漲,比亞迪幾千幾千的漲,還算厚道吧。早買的賺了,沒買的趕緊買,今年新能源汽車還會繼續漲價。”
第一次漲價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與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價格上調範圍為1000-7000元。第二次調價,依然是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價格上調範圍起點更高。
從評論來看,消費者對比亞迪、特斯拉們的漲價褒貶不一。漲價行動背後,大家正在重新審視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效益。
暴漲的原材料
新能源汽車漲價,似乎并未到頭。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 20 多家新能源車企、接近 40 款車型,宣布上調售價。漲價的原因,除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另一個主要因素為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原材料價格上漲,到底給整車價格帶來多大的影響?
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對鎳、锂、钴以及矽基晶片等材料的依賴性比較高。這也是導緻新能源汽車漲價的罪魁禍首。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1月份碳酸锂價格上漲到30萬元/噸,而去年1月份的報價約為5萬元/噸。今年3月份,價格突破了50萬元/噸。此外,钴的華東市場價格從2021年初不到30萬元/噸,漲到了3月15日的56.67萬元/噸。根據3月16日的報價,鎳最新價格為22.755萬元/噸,近60天鎳的價格漲幅為36.64%。
原材料價格暴漲的影響,快速傳導至消費終端市場。
“我們大概做過一個測算,10萬塊的碳酸锂價格漲幅,對于平均可能15萬左右的車型來看,它的成本影響大概就是2、3千塊錢左右。”嘉實新能源新材料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熊昱洲表示。
另一位電池材料業内人士表示,“按照計算,每噸鎳上漲10萬元傳導至電池廠單車帶50度電成本,至少要上漲3、4千元或以上,高端車型單車成本上漲幅度更高。”
顯然,續航裡程越長、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越高的電動車,成本增長的幅度也将更高。
誰把錢賺走了?
新能源汽車集體漲價,消費者購車成本增加,錢都被誰賺走了?
“算上補貼,歐拉黑貓現在賣一台虧損一萬。”這是今年2月份歐拉停産黑白貓兩款車型時,給出的停售理由。并且歐拉相關負責人表示“歐拉品牌遇到的問題,也是行業内面對的風險。”
在歐拉停售黑白貓的同期,吉利幾何EX3功夫牛、長安奔奔E-Star都出現停售現象。此外,包括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20餘家車企都宣布旗下新能源汽車漲價。
“钴、鎳價格漲這麼多,如果車不提價的話,整個電動車就沒有太多利潤了。”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及化學系講席教授劉科表示。
顯然,車企漲價的背後,面臨着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壓力。
公開資訊顯示,比亞迪2021年三季度營業收入543.06億元,同比增長21.98%。淨利潤12.69億元,同比降27.5%。顯然,從比亞迪财報資料可知,淨利潤的增長并未随着營業收入的增長而增加。
此外,去年第三季度蔚來财報顯示,收入98.1億元,同比增116%,淨虧損8.353億元,同比下降20.2%,環比增長42.3%。雖然蔚來去年第三季度虧損幅度同比下滑,但環比第二季度虧損額度持續擴大。
對于車企而言,盡管新能源銷量節節攀升,但錢似乎越來越難賺。
但對于上遊的原材料供應商而言,去年則是大豐收的一年。
3月14日,贛鋒锂業公布2021年業績快報,以及2022年前兩月營業狀況。财報顯示,贛鋒锂業2021年實作營收111.62億元,淨利潤51.75億元。2022年1-2月,該公司實作營業收入36億元左右,扣非淨利達18億元,同比增長約1000%。
從資料可知,今年前2個月贛鋒锂業的淨利潤,約是去年全年淨利潤的35%。
此外,華友钴業年初釋出的預告顯示,預計2021年實作淨利潤37.00億元~42.00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217.64%-260.56%。
具有高鎳正極材料業務的容百科技,2月24日釋出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營業收入104.64億元,同比增長175.75%;扣非淨利潤8.14億元,同比增長408.01%。
當然,除了原材料加工供應商,去年同樣賺得盆滿缽滿的還有原材料出售商。但鎳、钴、锂等原材料資源主要貯藏在剛果、俄羅斯等國家,是以對于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最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價格的波動,完全被上遊供應鍊左右。
電動車是否還有優勢?
“今年新能源車市場情況良好,接下來還會有宣布漲價的車企。”崔東樹則認為。
對于持續不斷的漲價,一位業内人士認為“不漲價新能源汽車沒有利潤,漲價多了肯定會抑制消費需求。”有悲觀者甚至表示“電動車沒有前途”,而劉科則認為“電動車漲價利好混動車,因為混動車用的電池電量少。”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超過300萬輛,同比增長1.6倍。中汽協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将達到500萬輛,同比增長47%。
顯然,行業内認為今年新能源汽車不再會像去年那樣飙漲。背後的原因之一,是晶片問題。
從2020年年底出現的缺芯問題,一直到現在仍未徹底解決。作為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發展的主要承載體,電動車雖然沒有了傳統燃油車發動機、變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但晶片又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核心技術難題。
去年,因缺芯導緻晶片價格大幅上漲,也給車企帶來成本壓力,不少車企減少終端優惠幅度,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AFS資料顯示,2021年由于晶片緊缺,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産量約為1020萬輛。
雖然缺芯讓車企們減少了新車的産量,但近期大衆、寶馬和奔馳公布的财報資料顯示,去年的淨利潤明顯提升。
但對新能源汽車而言,在缺芯、原材料暴漲,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多種因素夾擊下,卻面臨雪上加霜的困境。
此外,從消費端來看,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車保險悄悄上漲。
最明顯的例子是,一位保險業務員表示,新能源專屬保險推出後,特斯拉的單車保費上漲了1000元左右。
“新能源車改投新能源專屬保險後,保費普遍上漲了20%左右。”一位保險公司負責人透露,“目前新能源車的優惠系數多數是1,甚至1.1,也就是說基本沒優惠,還可能上浮,而傳統燃油車則可享受低折扣。”
保險費上漲,很多消費者會聯想到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自燃、起火事故。據中保信釋出的分析報告顯示,家用新能源汽車較非新能源汽車出險率高11.7個百分點,賠付率高5.4個百分點。
顯然,更高的出險率和賠付率是新能源汽車保費上漲的原因。
此次,新能源汽車大範圍的漲價潮,将再次考驗電動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在以市場化為主的購車環境中,新能源汽車似乎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