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奧的學科。

從孩子呱呱墜地後,的确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歡笑和溫暖,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伴随着心酸與無奈,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常常會有種磕磕絆絆的感覺。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俗話說“樹不修不直溜,人無罰不規矩。”但在面對孩子犯錯後,怎樣的懲戒方式是最為忌諱的,其實很多家長根本沒有反思過。比如:

孩子與小夥伴吵架或者搶奪玩具,家長最常見的反應就是以最大的聲音去訓斥,言語間難免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把玩具弄一地卻不整理時,家長一言不發直接一腳将玩具踢飛,或者幹脆一把扔進垃圾桶,迫使孩子哇哇大哭,而家長更是在一旁罵罵咧咧;

當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家長二話不說就把孩子強拽到門外,以“滾出去”或者“不要你”等言語進行恐吓……

扪心問問自己,類似場景是否過于熟悉?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那麼很多家長會問,那到底要不要懲戒孩子?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隻不過我們得需要注重方式方法而已。以下是懲戒孩子時最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之一,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很多家長卻不以為然。

(1)把棍棒上身當唯一懲罰方式

說到懲罰孩子,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前兩天,看見朋友發了一條動态:

“每個月都有幾天,小情緒一點就爆炸。還好有你這個出氣筒,剛被我打了,下一秒就擦幹眼淚唱歌來讨我歡心。想想雖然當個好媽媽不容易,但是當個随時都可以讨人喜歡的孩子也不容易。對不起,我不打你了。”

孩子犯錯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動手,壞情緒發洩完以後,又覺得自己不該那樣對孩子。有多少父母,正是在這樣的反反複複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打孩子很容易,尤其是打童年時期的孩子更容易,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會由于恐懼選擇甘願承受。而就算孩子敢還手,孩子心裡也清楚後果将是更為嚴重的毆打。再加上父母知道孩子隻能依附自己,是以很多家長便趾高氣昂地對孩子實施武力。

再後來,孩子隻要見父母情緒不對,就開始點頭哈腰勤勤懇懇道地歉。這個時候,家長不僅不會反思自己究竟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傷害,反而極其得意的認為“看來你隻服打!”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2)用最難聽的話刺激孩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很多父母認為,隻要我盡量不對孩子動用武力,隻是過過嘴瘾其實也并無大礙。殊不知,傷人的話語,有可能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反而大于武力給孩子帶來的疼痛。

尤其是很多媽媽,對待孩子的态度就好似一串鞭炮一樣。但凡孩子的任何一個不經意間地小動作,都有可能點燃媽媽時刻爆炸的引線。

本來可能是提醒孩子不要拖拉,結果越說越氣,越氣越說,最後活生生地演變成了人生攻擊和自尊心的踐踏。有的明明在說當下的問題,結果說着說着就把幾年前的舊賬翻出來了。這樣的後果不僅沒有解決當下的問題,甚至把大家都弄得毛毛躁躁。

細心的家長都會發現,别人家的孩子就算再差勁,但自己也能跟他們好好說話;在上司面前更是不用說了,自己就算是有再大的不滿,也隻能憋在心裡;在親戚面前也是如此,總想着控制自己,不要把大家的關系弄得過僵。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但輪到我們自個兒深愛的孩子時,很多家長就開始口無遮攔了。就像網絡上所說的那樣“我們總是把自己最壞的一面,給了自己最愛的人”。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什麼是好話,什麼是壞話還是能夠分辨清楚的。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對父母的語言、眼神和行為等方面極其敏感。是以作為爸媽,我們一定要懂得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一定不能為了發洩憤怒就把一切不好的情緒砸向孩子。

(3)習慣性要挾孩子

“你是不是不聽我的話?如果不聽,你就給我滾出去!”

“我每天辛辛苦苦地上班,回家還要伺候你們吃飯,輔導你們作業,我容易嗎?誰再不聽話,我就把誰扔出去!”

“是不是不想跟我呆在一起了?可以啊!回老家跟你爺爺奶奶過日子啊!”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哪都比你好!你再不改正這一系列的壞毛病,我就再也不理你了,再也不愛你了。”

“你走不走?再不走我就走了,你就等着被壞人帶走吧!”

要挾孩子,是很多家長信手拈來的活兒。總是打着愛孩子的旗号,幹出讓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的事情。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鄰居家的女兒,暑假期間因為貪玩總是不願意完成練字作業。媽媽不僅撕毀了她已經做完的作業,甚至還把她趕出門外,并告訴她:“我再也不要你了,你看誰要你,你就去誰家吧!”

結果,女兒信以為真,大半夜真的就離家出走了。因為孩子以為媽媽都不要我了,如果我還站在門口等待,等會兒媽媽看見了一定更加難過,是以自己還是幹脆先走吧,免得媽媽生氣。後來,其父母找了将近三個小時,才把孩子找到。

孩子什麼事情沒有做好,我們不要動不動就威脅孩子,引導孩子意識到錯誤的同時,教會孩子今後如何改正就可以了。

(4)把懲罰當成家常便飯

教育不是為了赢孩子,而是為了赢得孩子。

很多家長總是信奉傳統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動不動就對孩子使用武力,甚至當孩子在自己的體罰下瑟瑟發抖時,家長還在沾沾自喜的認為“你不是很嚣張嗎?怎麼,這才幾下就怕了?看來你還真是隻服打。”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當孩子拖鞋亂放時,家長撿起一隻就給孩子砸去;當孩子玩具亂放時,家長抓起一把小物件,就朝孩子的方向扔過去;當孩子把書桌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家長拿着衣架就往孩子的屁股上揮舞;當孩子寫作業拖拉的時候,家長

彎曲着食指和中指,用力往孩子頭上敲擊……

武力懲罰孩子,有沒有作用?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同時也容易讓孩子變得麻木起來。可能第一次,家長隻打了一棍,孩子就害怕了;下一次家長就要打三棍,孩子才害怕了;到最後,孩子可能會同家長互毆了。

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其性格幾乎隻有兩個極端。第一,自卑懦弱,骨子裡看不起自己;第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變得更加暴力。

懲罰孩子,既不是為了顯示父母有多麼負責任,也不是為了在孩子面前彰顯父母的權威,更不是為了讓孩子吃苦頭而報複孩子。我們不可否認懲罰,對孩子來說的确有必要,但把懲罰當家常便飯的行為,卻是大錯特錯的。

懲戒孩子最不恰當的4種方式,一個比一個錯誤!可惜家長不以為然

————————

教無定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脾氣性格,同一種教育對這個孩子有效,對另一個孩子可能就無效。這需要家長多摸索,隻有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把孩子培養得更加優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