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巨匠文選丨林語堂:怎樣才叫受過教育?

林語堂為《百年巨匠》國學篇拍攝的巨匠之一。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等刊物,代表作品《京華煙雲》《啼笑皆非》等,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發明“中文打字機”,于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

一個人能夠知道何所愛何所惡

便是嘗到了知識的滋味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乎是發展知識上的鑒賞力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

有教養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

一個人能夠知道何所愛何所惡,便是嘗到了知識的滋味。

世界上有一些人,心裡塞滿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對俄國或捷克時事極為熟識,可是他們的态度或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在社交集會裡碰到這麼一個人,真是再氣煞人也沒有的事了。

我曾碰見過這種人,覺得談話中無論講到什麼話題,他們總有一些事實或數字可以提出來,可是他們的見解是令人氣短的。

這種人有廣博學問,可是缺乏見識或鑒賞力。博學僅是塞滿一些事實或見聞而已,可是鑒賞力或見識卻是基于藝術的判斷力。

中國人講到學者時,普通是分為學、行、識。

對曆史學家,尤其以這三點為批評标準。一部曆史,也許寫得極為淵博,可完全沒有見識,在批判曆史上人物事迹時,作者也許沒有一點獨出心裁的見解或深刻的了解力。

要見聞廣博,要搜集事實和詳情,乃是最容易的事。任何一個曆史時代都有許多事實,我們要将之塞滿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選擇重要事實時所需要的見識,卻是比較困難的事,因為這要看個人觀點如何。

一個人必須能夠尋根究底,必須具有獨立判斷力,必須不受任何社會學、政治學、文學、藝術或學究的胡說所威吓,才能夠有鑒賞力或見識。

巨匠文選丨林語堂:怎樣才叫受過教育?

林語堂

有獨立判斷的人,也是有“膽量”的人

我們成人的生活,無疑受着許多胡說和騙人的東西包圍:名譽的胡說,财富的胡說,愛國的胡說,政治的胡說,宗教的胡說,以及騙人的詩人,騙人的藝術家,騙人的獨裁者和騙人的心理學家。

一個人兒童時代的腸胃官能活動,對後來生活上的野心、進取心和責任心,有切實關系,或者說大便秘結造成一個人的吝啬性情。有見識的人聽見這種話時,隻好一笑置之。

一個人做錯了事,便是錯了,用不着拿出偉大名譽以威壓人,也用不着說他曾讀過許多我們不曾讀過的書,以恐吓人。

是以,見識和膽量是有密切關系的,中國人往往把識和膽連在一起。

而我們知道:膽量或獨立的判斷,是人類中一種多麼難得的美德。我們看見一切有特殊建樹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時代,都有這種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性。

這種人如果不喜歡一個詩人,便表示不喜歡,縱使那個詩人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詩人。

當他确實喜歡一個詩人時,他便能夠說出喜歡他的理由,因為這是他内心判斷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謂文學上的鑒賞力。

如果當時盛行的繪畫學派主張,使他的藝術本能感覺不快,他也會加以反對。這就是藝術上的鑒賞力。

一種流行的哲學理論或時髦觀念,縱使得到一些最偉大人物的贊助,他也會表示漠然态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悅誠服,才願相信一個作家的話。

如果一個作家能使他信服,那個作家便是對的,可是,如果那個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麼,他自己是對的,而那個作家是錯的。這就是知識上的鑒賞力。

這種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判斷,無疑地需要相當孩子氣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這個自我便是一個人唯一可以依附的東西,一個研究者一旦放棄個人判斷的權利,便隻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說了。

學校教育制度用文憑和分數

代替了判斷力或鑒賞力

孔子似乎覺得學而不思比思而不學更危險,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他在當時一定看見過許多學而不思的學生,是以才提出這個警告。這個警告,正是現代學校裡極為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現代教育和現代學校制度大抵是鼓勵學生求學問,而忽略鑒别力,同時認為:把學識填滿腦中,就是終極目的,好像大量學問,便能夠造成一個有教育的人似的。

可是學校為什麼不鼓勵思想呢?教育制度為什麼把追求學問的快樂,歪曲成堆塞學識的機械式、有量度、千篇一律的、被動的工作呢?我們為什麼比較注重學問,而不注重思想呢?

我們怎麼可以因為一個大學畢業生念完了若幹規定的心理學、中古史、邏輯和宗教學分,而便稱他做受過教育的人呢?學校為什麼要有分數和文憑呢?分數和文憑在學生們心中為什麼會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簡單的。我們之是以有這個制度,就是因為我們是在教育大批人,像工廠裡大量生産一樣,而工廠裡的一切,必須依一種死闆、機械的制度而運作。

學校為保護其名譽,使其出品标準化起見,必須以文憑為證明。于是,有文憑便有分等級必要,有分等級必要,便有學校分數。為要給分數起見,學校必須有背誦、大考和小考。這造成一種完全合理的前因後果,無法可以避免。

可是學校有了機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後果是比我們想象的更有害的。

因為這麼一來,學校裡所注重的是事實的記憶,而不是鑒賞力或判斷力的發展了。

我自己也曾做過教師,我知道出一些關于曆史日期的問題,是比出一些含糊問題更容易的。同時,批定分數也比較容易。

我們必須放棄“知識可以衡量”的觀念

這個制度實行後,我們便會碰到一種危險,就是我們會忘掉我們已背棄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棄教育的真理想。所謂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經說過,就是發展知識上的鑒賞力。

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句話記起來還是很有用。

世間沒有所謂必修科目,也沒什麼人人必讀之書,甚至莎士比亞著作也不是必讀之書。

學校制度中似乎有個愚蠢觀念,以為我們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曆史知識或地理知識,要做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便非念這些東西不可。

我們必須放棄知識可以衡量的觀念。莊子說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知識的追求,終究是和探索一個新大陸一樣,或如佛朗士所說靈魂的冒險一樣。

如果一個虛懷若谷、好問、好奇、冒險的心智,始終保持着探索精神,那麼知識的追求就會成為歡樂的事,而不會變成痛苦的工作。

我們必須放棄那種有量度、千篇一律、被動的填塞見聞的方法,而實作這種積極、生長的、個人的歡樂的理想,文憑和分數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們重視,知識的追求便可成為積極活動,因為學生至少需要問自己為什麼要讀書。

學校現在已經替學生解答這個問題了,學生知道他讀大學一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二年級生;讀二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三年級生,心中一點疑問也沒有。

這一切外來計劃都應該置諸不顧,因為知識追求是一個人自己的事,與别人無幹。

現在的學生,是為注冊主任而讀書,許多好學生則是為父母、教師或未來的妻子而讀書,使他們對得起出錢給他們讀大學的父母,或因為他們要使一個善待他們的教師歡喜,或希望畢業後可以得到較高的薪俸以養家。

我覺得這一切的思想都是不道德的,知識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與别人無關。

隻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歡樂的事情。

來源 | 林語堂散文集《人生的盛宴》

聲明 | 文章和圖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衆号已标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即作處理。

監制 | 厚軒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巨匠文選丨林語堂:怎樣才叫受過教育?
巨匠文選丨林語堂:怎樣才叫受過教育?
巨匠文選丨林語堂:怎樣才叫受過教育?
巨匠文選丨林語堂:怎樣才叫受過教育?

關于我們

大型文化項目《百年巨匠》是中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為中華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大師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百年巨匠(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機關聯合攝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連續兩年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是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項目、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和紀錄片重點項目(2018),還是中央電視台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也是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政府文化創新發展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扶持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已獲得12項紀錄片大獎。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師的拍攝已全部完成,分為美術篇、書法篇、平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師的拍攝已于2018年啟動,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國學篇、建築篇、中醫篇、戲曲篇、電影篇,計劃陸續完成,屆時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紀錄片、“百位大師特展”、“百部圖書出版”獻禮。

拍攝完成的《百年巨匠》紀錄片,陸續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各省級衛視、海外電視台等國内外157家電視台播出,受到廣泛好評,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百年巨匠(國際版)》啟用8種語言向全球播出。

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據CSM全國測量儀統計結果,《百年巨匠》累計觸達閱聽人共102億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已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财政部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習讀本,發放到全國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為文化領域最高端的現象級品牌之一,并以其獨特優勢搭建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诠釋和展示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