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人活這一生,到底為什麼?
我們每天工作,辛苦賺錢,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樣子。
但當内心成熟才發現,真正想要的東西不在外物,而在内心——那種内心喜悅、滿足、充滿能量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幸福。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
“愛不是關乎對象的問題,而是能力的問題,擁有了愛的能力,就能把握幸福的主導權。”
活得幸福的人,都具備以下4種愛的能力。

我們以為很了解自己,但實際上對自己的認識少之又少。
該工作時,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于是随便找了一份工作;
該結婚時,不清楚自己的内心需求,稀裡糊塗地走進婚姻才發現,原來這不是我想要的人。
背景有位粉絲,發過這樣一條留言。
她跟老公相戀3年,結婚2年,結婚後的老公,卻讓她無法适應。
談戀愛的時候,她之是以跟老公在一起,是因為老公能夠給她提供很高的情緒價值。
每天電話短信,主動噓寒問暖;不高興的時候,哄她開開心心。
兩人結婚後,優點全部成為了缺點。
她開始埋怨丈夫,掙錢不多,能力不行,隻會這些沒用的嘴皮功夫。
這位太太不明白,高情緒價值的男人掙錢不多,會掙錢的丈夫又不會哄她開心,既會哄她開心又會掙錢的男人又不會選擇她。
人生不是“既要、也要、還要”,而是一個不斷取舍的過程,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其他不作計較。
現實中,很多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大學時期選修過一門婚姻情感課,教授有句話記憶猶新: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找不到對象,或者遇人不淑,是因為很多人一開始就搞錯了。
他們不清楚想要什麼樣的對象,也沒好好想過。
解決這個問題,先把自己想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伴侶,
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
表面上我們找的是自己的伴侶,實際上我們在彌補内心的需求。
如果還是不知道怎麼辦?那就趁有機會的時候多去試錯。
把問題排除在進入結婚之前,總好過把問題帶進婚姻之後。
每一次親密關系的接觸,都是一種徹底了解自己的方式。
我們借由别人的投射,看清楚一個真實的自己。
了解真實的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是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步。
有人曾問:愛情發生的條件是什麼?
有一個回答深表認同:
欣賞一個人,始于顔值,合于性格,終于了解。
大型戀愛觀察真人秀《半熟戀人》裡,羅拉和王能能便是這樣的一對。
事實上,剛開始羅拉并不是王能能的理想對象。
羅拉是一名美食部落客,王能能是一名廣告策劃總監;
羅拉性格活潑,有點鄰家少女,王能能卻是一副霸道總裁範;
剛住進小屋的時候,為了緩解大家尴尬的氣氛,羅拉自動承擔了讓大家破冰的“搞笑女”的角色。
這樣的形象定位,讓她在第一輪約會選擇中落單。
她在鏡頭中苦澀地說:“大家喜歡你,但大家不會愛你。”
第二輪約會中,她一改之前的鄰家女孩形象,打扮得很有女人味,讓對方眼前一亮。
兩個人交流的過程中,羅拉并沒有止步于表現表面的交談,向王能能展示了活潑性格下的另一面。
其實,她并不是那麼話多,而是為了逗大家開心,才表現出活潑的性格。
這一點,王能能也深有同感,他并不是像表面上那麼陽光幽默,其實,他也有别人看不到的情緒低谷。
羅拉的一番話,讓王能能有了一種内心被打開,被看到、被了解的感覺。
這一次的交流,也讓他對羅拉心生好感,也讓他确認,相比其他嘉賓,羅拉才是能走進他内心的人。
有句話說得沒錯:
“淺層溝通,決定兩個人有沒有發展的機會,能不能深度交流,決定兩個人能夠在一起。”
每一次的深層溝通,都是抵達對方内心的途徑。
這也讓彼此在互相了解中确認,對方就是真正懂你的那個人,深度對話,也是打開自己、建立信任的重要一步。
這個過程如同尋寶,錯的人讓你失意而歸,對的人讓你經由對方看見更大的世界。
真正合适的伴侶便是如此,既能閑話家常,又能彼此了解,靈魂對話。
有句電影台詞說過:“真愛無坦途。”
每段情感總免不了經曆各種考驗,于是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惋惜:
“如果當時我能那麼做,就好了。”
“如果當時我能哄哄她,說不定現在娃都有了。”
言外之意,我們原本該很幸福的,但誰都沒有挽留,隻是眼睜睜讓這段感情成為陌路。
電影《忘了去懂你》裡,蔡偉航和雪松曾是一對羨煞旁人的戀人。
婚後,蔡偉航所在的家具廠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身為一家之主的他,沒有了經濟來源。
養家的重任隻能落到雪松身上,雪松守着一間小超市,一家人隻能緊巴巴過日子。
日子艱難,兩個人免不了磕磕絆絆。
蔡偉航開始埋怨妻子總是把過期牛奶帶回家,雪松也厭惡丈夫的沒本事,隻會在家裡發脾氣。
為了幫助丈夫的工作尋找出路,雪松偷偷去求助初戀幫忙。
但蔡偉航知道這件事之後,首先做的不是心疼妻子,而是懷疑她跟初戀有染。
鬧得最兇的時候,蔡偉航甚至帶着女兒去做親子鑒定,這讓雪松徹底寒了心,絕望提出離婚。
明明最開始是最親密無間的戀人,到最後卻變成了互相傷害的伴侶。
如果蔡偉航能忍住那句傷人的話,多一些換位,多做一些補救,如果雪松能給丈夫多一些了解,多一些支援,想必這段婚姻也不會走到這個地步。
聽過這樣一句話:
“親密關系不應隻是一種心理本能,更應該是一種硬核技能。”
親密關系的意義不僅僅是在一起,重要是如何走下去。
吵架後,首先開口說對不起的那個人更難得;沖突後,最先松下架子服軟的人更在乎。
考驗一段感情能否長久穩固,關鍵是雙方有沒有危機修複的能力。
比起順其自然,随波逐流,成為遺憾,更讓人悔恨的是還可以彌補的時候沒有去盡力補救。
相愛容易,相處不易,且行且珍惜。
經常看微信背景的留言,有個高居不下的問題:
如何維持婚姻中的新鮮感?
的确,每一段轟轟烈烈,電光火石的感情,都逃避不了最後平淡降溫的命運。
面對感情中的變化,有的人選擇跟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有的人是跟同一個人做許多不同的事。
豆瓣上看過這樣一個文章,話題是“跟老公結婚後,我們是如何打敗無聊的?”
有個文章點贊超高,發帖人名叫洋洋。
她跟男友是高中同學,對彼此的熟悉度,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一個眼神,男友就猜到她的心思。
他們大一的時候在一起,談了6年的戀愛,結婚4年,加上高中三年,共認識了13年。
但他們從來沒有讓對方感到乏味,而是每天醒來都能發現對方的閃光點。
洋洋是個興趣廣泛的女生,總是喜歡鼓搗各種新東西。
學完瑜伽又去學畫畫,兩人的生活中不缺乏新話題。
老公是一個涉獵廣泛的人,既懂圍棋又懂經濟學,洋洋經常被老公的知識儲備碾壓。
在丈夫那裡,妻子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人,隻要地球不爆炸,妻子就有新想法。
在妻子眼裡,丈夫是一個百科全書,說什麼他都懂,什麼話題都能接,是非常厲害的人。
每天從床上睜開眼,這一天都是新奇的冒險,這樣的婚姻,怎麼會失去新鮮感呢。
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年,都成為了更豐富的自己。
凱莉·帕斯頓說過:
婚姻需要創造。我們無所不談,共同成長變化,因為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必須時刻準備着。
熱情的褪減并不可怕,怕的是你沒有在熱情熄滅之前,為這段感情加上新的燃料。
沒有一成不變的感情,隻有互相成長的婚姻。
兩個人都得到滋養,變成更好的人,才是一段婚姻保持新鮮感的法門。
三毛說過: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夫妻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夫妻,又如何能被人所愛。
如果你想得到被愛,要先擁有愛的能力。
不是所有人天生都有愛的能力,那些一開始不會愛的人,隻因他們的成長環境中沒有人教過你去愛,沒有感受過健康愛的樣子,人是不能給予自己沒有的東西。
愛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也可以後天習得。
夫妻之前,先學會愛自己,先讓自己的内心豐滿、充盈。
因為愛便是如此,自己的杯子裝滿後,溢出來的部分才能分給别人。
希望你先好好愛自己,再去愛别人,當你擁有愛、學會愛、給予愛,幸福的鑰匙原本就攥在你手裡。
點個【關注】,願你有愛的能力,既能勇敢去愛,也能坦蕩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