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中國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你了解嗎?大開眼界的國寶揭秘,趕緊收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四羊銅尊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後母戊鼎

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内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号。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後母戊”青銅方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範、合範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

“後母戊”青銅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四羊銅尊

1938 年湖南甯鄉黃材出土。

四羊青銅方尊,上口最大徑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據一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

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雲雷紋為地,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上飾四條高浮雕式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夔龍紋。方尊邊角及各面中心線,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範痕迹,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此器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将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原本造型死闆的器物,變得十分生動,将器用與動物造型有機地結合成一體,并擅于把握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之間的處理,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圍地區在商代是三苗活動區,在此地發現造型與中原近似的銅尊,表明商文化的影響已遠及長江以南的地區。

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大禹治水圖玉山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卷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卷,絹本,淡設色,縱24.8cm,橫528cm。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内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别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

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

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

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着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大禹治水圖玉山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乾隆,高224cm,寬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産自大陸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禦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玺。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制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

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将乾隆禦制詩和兩方寶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後由乾隆帝欽定,安放在甯壽宮樂壽堂内,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曆史。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随縣曾侯乙墓出土。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挂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長55.7厘米,寬4.6厘米。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銅奔馬(馬踏飛燕)

東漢,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組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刹那瞬間。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疾速向前的動勢。其全身的着力點集注于超越飛鳥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學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準。

銅奔馬是按照良馬式的标準去塑造的,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種的優點于一身,特别是表現出河西走馬秉賦的對側步特征。構思巧妙,藝術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确定為中國旅遊的标志。

陝西曆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紋銀壺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着與杯身連接配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

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變化”。

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大陸是絕無僅有的。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舞馬銜杯紋銀壺

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内有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其中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其中之一就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為什麼說它這麼珍貴?首先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大陸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産物。

其次,此壺的制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内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鍊與提梁相連,

壺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将一整塊銀闆捶打出壺的大緻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互相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将兩端黏壓焊接,反複打磨緻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而更為珍貴的還要數壺身上的兩匹祝壽馬,這裡面還蘊含着悠久厚重的曆史文化,唐玄宗在位後期越發的驕奢淫逸,縱情于聲色犬馬之中,天寶年間,每逢“千秋節”皇帝的生日都會在興慶宮期的勤政樓前,舉行盛大的宴會,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朝賀,并以舞馬助興。

這時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伴随着《傾杯樂》曲的節拍,躍然起舞,奮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床闆旋轉如飛。而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唐代許多文人曾寫下很多關于舞馬的詩句如“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形容舞馬銜杯祝壽這一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

而這盛大的宮廷祝壽活動在天寶十四載,發生了曆史性的轉折。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棄城而逃,這批舞馬散落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将田成嗣手中。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拍躍然起舞,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将舞馬鞭打而死。

此後,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的形式在曆史的變革中永遠的銷聲匿迹了,但這件銀壺卻成為大唐王朝的興衰最好的見證。

甯夏中華回鄉文化園回族博物館

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甯夏中華回鄉文化園回族博物館鎮館之寶“ 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是甯夏西吉縣南大寺阿訇關清錄祖輩數代珍藏,由他主動向博物館捐贈的。這是目前國内收藏的最珍貴的《古蘭經》珍善本之一,對于研究回族曆史、宗教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這本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長26.6厘米、寬20厘米、厚6厘米,裝幀考究。用硬牛皮精心制作封面,紙質為精心加工的麻紙,紙中加入了很細的棉或絲纖維。經文墨色勻稱,阿文書寫流利,隽秀。書頁中每個篇章的邊框均有描金裝飾,圖案為花卉和阿文。每個阿文經文字行間還有明代慣用的阿文小注。由于年代久遠,這本《古蘭經》紙質已變黃、發脆,邊緣有些破損、掉渣。

甯夏博物館

鎏金銅牛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鎏金銅牛,長120寬38高45重188千克。1977年甯夏銀川西夏陵區M177。

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卧,體态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婆金。制作時需要将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抛光和姿金等工藝集于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準,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如此精美"牛造型"工藝品,說明了牛在西夏有比較重要的地位。西夏所屬的河套地區和河西、河外十三個州“地饒五谷,尤宜稻麥"。靈州則很早以來就引黃河水而修建了奏家、漢延、唐株諸渠。

在西夏元吳時期又修築了“昊王渠”。西夏所實行的廣薛農田、興修水利的措施,極大的促進了灌溉農業的發展。敦煌榆林窟壁畫中的西夏農耕圖中就有和中原地區一樣的"二牛擡杠"犁地場景。牛耕對發展西夏農業經濟起了很大的作用。

青海省博物館

銅鎏金觀音造像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銅鎏金觀音造像, 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準。

河北省博物館

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大陸首次發現、規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1968年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長1.88米。按人體結構比例制作,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

全套玉衣由各種形狀的玉片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絲加以編綴,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與玉衣同時出土的有鑲玉鎏金銅枕、玉眼蓋、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門塞,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山西博物館

晉侯鳥尊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西周晉侯鳥尊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該鳥尊現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

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并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鳥尊的蓋内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彜”,可證明為宗廟禮器。

河南博物館

蓮鶴方壺、四神雲氣圖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

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征。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四神雲氣圖》

《四神雲氣圖》創作于西漢早期,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國王陵區柿園墓。壁畫長5.14米,寬3.27米,面積16.8平方米。後經考古專家通過科技手段對壁畫進行原樣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

《四神雲氣圖》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墓葬級别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因年代久遠、做工精美被中外專家、學者贊譽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

《四神雲氣圖》位于墓室頂部,中部一條7米長巨龍飛騰,東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獸、靈芝及雲氣紋圖案裝飾。壁畫從主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丈餘,總面積達30平方米,填補了中國西漢時期壁畫的空白,比敦煌壁畫要早600多年,被譽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雲氣圖。

壁畫的主要内容為龍、白虎、朱雀、怪獸、靈芝及雲氣紋等組成的圖案,曆史藝術價值高。不但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畫面大、級别高、儲存為完整的壁畫,更是一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

山東博物館

東平漢墓壁畫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2007年10月,在山東省東平縣一座漢代墓室中發現一組罕見的色彩精美、儲存完好的彩繪壁畫,被譽為:儲存完好,世所罕見。

這些漢代壁畫墓,是在東平商城建築工地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東平縣文物管理所對該墓地進行了勘探發掘,共清理發掘漢代墓葬十八座,出土了較為豐富的陶器、銅器和鐵器等,三座為壁畫墓。

其中1号墓約為東漢早期,墓葬結構規整,壁畫内容豐富,布局勻稱合理。墓頂繪制雲氣紋和金烏,門楣、墓壁以人物畫像為主,間以雞、狗等動物形象。

内容有敬獻、谒見、鬥雞、宴飲、舞蹈等場面,各類人物形象多達48人。其中尤以繪制于門楣内側的12個人物形象神态各異,眉須飄然,栩栩如生。

畫面色彩豔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态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

文物考古專家認為,這些壁畫是山東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儲存最完好、藝術水準最高的早期壁畫,在全國也極為罕見。對于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漢代繪畫,其價值不言而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收藏于新疆博物館。

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為面料,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織有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通過“五星聚會”研究,科學家們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會出現罕見的五星聚會天文奇觀。

西藏博物館

雙體陶罐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雙體陶罐出土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卡若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因器形為兩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連接配接而成,故名為“雙體陶罐”。

其肩頸部穿系繩索的一對帶孔器鈕有如動物的耳和尾,進而巧妙地把雙體陶罐勾勒成兩隻相向而立的小獸,造型雍容大氣而極具生活情趣。雙體陶罐通體打磨,表面飾以大量刻劃紋和朱、墨兩色彩繪,是以也稱為“朱墨彩繪雙體陶罐”。

雙體陶罐無論從器形還是紋飾,都展現出與西藏同時期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與衆不同的特點:整體造型洗練優美、飽滿豐盈,構思巧妙,制作工藝純熟,紋飾精美,不僅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準,而且展現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結晶,是西藏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

據專家考證,在生産力水準極端低下的史前時代,這件具有如此奇特造型和精湛工藝的藝術品,自然不是古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供奉于神壇之上,作為祭祀和慶典之用的禮器,是蠻荒時代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是卡若人精神的依托,有着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具有不可估量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内蒙古博物館

匈奴王冠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金冠通高7.3厘米、帶長30厘米、重1394克。由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于1972年在内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大陸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準。

安徽博物館

戰國鑄客銅鼎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鑄客銅鼎

戰國鑄客銅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1933年在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

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是統治階級用來“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級和權力的标志。鑄客大鼎圓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

腹部飾一周突起的圓箍,箍上飾模印羽翅紋,雙耳和頸部外壁模印變體鳥首幾何紋,足的根部高浮雕獸首紋。

鼎口平沿處陰刻銘文十二字“鑄客為……”,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鑄客”,是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說明戰國時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的附屬物,身份比較自由。

該鼎在衆多楚器當中最為雄偉,為楚王重器。 鑄客大鼎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無不呈現出其主人拔山蓋世的雄心壯志。

黑龍江省博物館

金代銅坐龍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這件珍貴的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禦用器物,于1956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金上京會甯府遺址出土。銅坐龍堪稱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種文化的融合和發展。這尊金代銅坐龍是黑龍江省省内最具分量的國寶級文物,現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

銅龍為黃銅質鑄造而成,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于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準高超。龍呈蹲坐式,龍首微揚,張口似吟嘯,肩微前弓,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瑞雲與後腿相連,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翅向外卷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動亦靜,浩氣凜然。

在龍的前右腿、尾部及瑞雲處有以雙向分開的扁錠殘迹,當時與它物相連接配接固定而鑄。可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吉林省博物館

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元代青花雲龍紋高足碗,高11.4厘米,口徑13厘米。現藏于吉林省博物館。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内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遊龍,并襯以火焰紋。青花色澤青翠濃豔,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遼甯省博物館

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仲尼夢奠帖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全高52.2厘米,上為一直徑12.9厘米的大球,镂雕祥雲缭繞,十餘條健龍或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于雲層之間;大球内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

三節台柱,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有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玲珑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仲尼夢奠帖》

《仲尼夢奠帖》是中華第一楷書,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為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作。夢奠帖共七十八字, 無款印。書法筆力蒼勁古茂。

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禦府法書"朱文印記兩方,“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後經南宋賈似道,元郭天錫,明項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遞藏。

此帖用墨淡而不濃,且是秃筆疾書,轉折自如,無一筆不妥,無一筆凝滞,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妩媚而剛勁,為歐陽詢晚年所書,清勁絕塵,誠屬稀世之珍。

天津博物館

《雪景寒林圖》

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紋玉壺春瓶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雪景寒林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後山林氣象。畫上群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隐現寺觀,山麓水邊密林數重,後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

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并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着典雅。

此圖是否為範寬真筆,鑒賞家尚有争議,但公認為北宋範氏流派中之傑作。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天津博物館所藏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是國寶級文物。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

小撇口,長頸,腹部下端豐滿,圈足。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上用琺琅彩繪畫。頸部用藍料彩繪上下兩組蕉葉紋,腹部琺琅彩繪芍藥雉雞圖:兩隻雌雄雉雞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親昵,周圍襯以芍藥花及秋季花草。

空白處墨彩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鋪”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

這件玉壺春瓶,構圖十分精美,芍藥雉雞寓意金雞富貴,有吉祥的含義。畫工精細入微,繪畫圖案取自清代宮廷畫家的手稿。此瓶集詩、書、畫、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開的畫卷,稱之國寶名副其實。

南京市博物館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隻以漢代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為主體圖案的梅瓶,造型端莊,胎堅釉白,在制坯、繪畫、施釉、燒制等方面均達到極高的水準,堪稱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浙江省博物館

《富春山居圖》(前段)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富春山居圖》(前段)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的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别号: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江西省博物館

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甑鬲連體,鬲裆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面紋。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面紋,它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定性良好,有“甗王”之譽。

上海博物館

王羲之上虞帖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上虞帖》是“書聖”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劄,曾是多代皇家收藏的物品。

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書法史上稱為"書聖"的東晉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劄,名為"上虞帖"。雖是唐代摹本,它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後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曆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裝裱格式,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

湖南省博物館

素紗禅衣

馬王堆一号墓T型帛畫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曲裾素紗褝衣,西漢早期,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7厘米、腰寬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馬王堆一号漢墓出土。

在一号漢墓椁室西邊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内随葬了轪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愛的時裝,其中2件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素紗褝衣特别引人注目。

其衣料為輕薄的沒有染色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經測算,其用紗料約2.6平方米,如果除去較厚重的用作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隻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僅12-13克。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馬王堆一号墓T型帛畫,中國西漢繪畫作品。長205厘米,上端寬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鮮豔、線條流暢,充分反映了漢初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話與現實、想象與寫實交織而成的詭異絢爛場景為構圖,極具文化内涵,為大陸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号幕出土。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青銅神樹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号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幹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着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号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征意義。

四川省博物館

人面牛紋大銅罍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西周人面牛紋大銅罍,通高79厘米,腹徑41厘米。

罍蓋的頂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飾紋猶如頭上戴冠的人面,與廣漢三星堆青銅大立人的頭飾有幾分相象,使人猜測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淵源關系。

蓋身反時針飾前蹄下跪側面同向的四個牛紋,罍雙耳為圓雕牛頭形,而牛身一分為二飾于肩兩側,兩牛尾之間再飾一牛頭,腹下另飾一小牛頭形耳。所有的牛紋都采用比較寫實的圓雕或高浮雕塑造。

值得一提的是,從牛角等造型特點看,所飾之牛,都有一對彎曲的牛角,當為四川地區耕田的水牛形象。由于該罍裝飾的牛紋較多,因而也有人将該罍稱作牛紋罍的。

全器除主圖外,沒有再飾其他紋飾,器身素潔,翠綠亮潤,如翠玉一般,是古玩界常說的典型“綠漆古”。整件器物制作精美,簡潔大氣,不愧是巴蜀青銅器的代表,國之重器。

四川省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太陽神鳥”金飾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太陽神鳥金飾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屬商代晚期作品,整個金飾呈一圓環形狀,金飾上有複雜的镂空圖案,分内外兩層,内層為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着内層圖案,由四隻相同的朝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

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内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對其進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達94.2%。該金飾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

現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産标志。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西漢偏将軍印章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偏将軍印章”是1982年市民劉定全在嘉陵江邊拾得,捐贈給重慶市博物館收藏。此印系龜紐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紐高1.2厘米,邊長2.4厘米,重108.95克。

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軍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為第一行,中間2字為第二行,後1字為第三行,是一方漢代官印。

據文獻記載,偏将軍系将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軍拜授的。偏将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

金制官印流行于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希罕之物,至為珍貴。

雲南省博物館

牛虎銅案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戰國牛虎銅案,是雲南青銅文化藝術的傑作,也是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

器物主體為一頭大牛,站立狀,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隻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隻站立狀小牛。

大牛與小胡用模鑄造,一次成型,小牛則另鑄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為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準,幾近完美。

貴州省博物館

唐開元投龍銅簡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唐開元二十六年,高35.9厘米,寬12厘米,厚0.8厘米,重3270克。投龍簡系封建皇帝舉行“投龍”典禮時,刊刻告文的銅版或銀版。

此簡為長方形銅闆,素地無紋飾,通體蒼翠如玉,間有褐色斑痕。正面陰刻楷書李隆基告文、年款等共五行八十六字,背面刻字三行共五十一字。

這件簡為唐玄宗李隆基為祈“長生之法”,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投刺紫蓋仙洞”之銅版簡,時年玄宗53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翔鹭紋銅鼓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西漢翔鹭紋銅鼓,高36.8厘米,面徑56.4厘米,足徑67.5厘米。1976年出土于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号墓。

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主暈為銜魚翔鹭紋,其餘飾栉紋、勾連雷紋和鋸齒紋。鼓身九暈圈,飾鋸齒紋、圓圈紋、羽人劃船紋和羽人舞蹈紋。

鼓胸為六組羽人劃船紋,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劃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裸體人,船頭下方有銜魚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鳥,水中有遊魚。

鼓腰飾八組羽人舞蹈紋,每組二至三人,頭戴羽飾,下身系展開的羽裙,兩臂外展,雙腿叉開作舞蹈狀。舞上空有銜魚的翔鹭。足部一側卧刻篆文“百廿斤”。銅鼓實測重30750克,彌足珍貴,整器品相完好、鑄造精良,在國内實屬罕見,堪稱國寶級文物。

該鼓屬石寨山型銅鼓。銅鼓是西瓯、駱越的重器,瓯駱人不僅用作伴舞節樂,還曾把它作為權力和财富的象征。銅鼓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身,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綜合藝術精品。

銅鼓文化源遠流長,融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兩千餘年綿延不絕。直到今天,我們仍可在許多民族村寨領略到它的奇異風采。

廣東省博物館

千金猴王硯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千金猴王硯,是粵博其中一件鎮館之寶。猴王硯以端石中最名貴的老坑石雕刻而成,硯中集合了魚腦凍、 胭脂火捺、微塵青花、玫瑰紫和金線等衆多名貴石品。凡具有魚腦凍的硯台都質地高潔,發墨細膩。

此硯中的魚腦凍更是獨一無二,天然呈現出一隻猕猴形象。猕猴形“魚腦凍”被完整的保留在硯堂中。

據說猴王硯因名氣太大,曾幾經輾轉,多次易主。抗日戰争時,何氏後代把猴王硯賣給了一古董商,後又轉到汪精衛之妻手裡。

日本投降後被接收大員掠奪, 再落入私人手中,1951年猴王硯又被賣到了廣州文物店,中山大學教授商承祚先生得知後又從文物店買下此硯,後再轉讓給了廣東省文管會收藏。廣東省博物館建立後才正式收藏了此硯, 結束了它“颠沛流離”的命運。

福建博物院

雲紋青銅大铙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福建博物院館藏的西周雲紋青銅大铙,是1978年12月26日,建瓯縣小橋公社陽澤大隊社員在陽澤村東北黃科山開墾茶園時所發現的。铙重100.35公斤,通高76.8厘米,造型渾厚、鑄造精細、紋飾精美、通體鏽色翠綠,整件器物穩重古樸。

商周時期這樣大型甬鐘的出土,不但在我省是首次的,在國内也是比較罕見的,已被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為研究西周時期禮制和禮樂器的發展、演變;探讨福建古代文化及其與外地的關系等問題,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铙,形制似鈴,但無舌而有中空之柄,屬手執敲擊樂器,其用途是在退軍時敲擊之止鼓,以示退兵,是一種古代的軍樂器。

铙腔體外表多有紋飾,體内外與柄或有銘文,紋飾與銘文皆以柄所在方向為正,由此可知铙在使用時,口是向上的。

小型的铙,應是在中空短柄中接續木柄,手執木柄敲擊發聲的。但大型的铙不便手執,則當是插在座上敲擊的。

建瓯出土的這件銅铙為大型铙,為雙範合鑄而成,铙口朝上,此铙器形高大,應是插在器座上敲擊的。铙體兩面花紋相同,無銘文,每面各有圓枚十八個。左右各列三行圓枚,每行三個。

枚作半球狀凸起,直徑3.5、高約2厘米,上飾渦紋,枚上為景,景作乳頭狀,高約0.8厘米。铙通體紋飾以商周時期流行的雲雷紋為主,甬(即柄)上部兩面各飾獸目一對,與雲雷紋組成獸面紋。

旋(甬上凸起的一圈為旋)上以細雲雷紋為地,飾凸起的勾連雲紋。鼓部(铙體的上部,敲擊處為鼓)中央稍高起,裝飾有雲雷紋及其獸面紋。

此種大铙目前所知主要出自南方湖南、浙江、廣西、福建、江西、江蘇六省,其時代約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海南省博物館

越王亓北古劍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越王亓北古劍,又稱“盲姑”劍、“不壽”劍,系越王勾踐之孫王不壽的自用劍,距今已有2400年的曆史,目前發現存世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的這柄最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品相極佳。

劍身通體散發冷光,刃口鋒利,斜寬從厚格式,中脊起線,兩從斜弧,雙刃呈弧形于近鋒處收狹,喇叭形素面劍首,莖為柱形,莖上有平行箍2道,上有錯金紋飾,劍首環銘及劍格銘文共計32個字,全部為錯金鳥蟲書篆體,曆經2400年風風雨雨,銘文依然清晰可辨,色彩鮮明。

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

毛公鼎、 《快雪時晴帖》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翠玉白菜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此件作品原至于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是以有人推測此器為瑾妃的嫁妝,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孫。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東坡肉形石

這塊清代的東坡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内外的大小政務,并饬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47件中國頂級文物,36家博物館大比拼!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迹。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劄,其内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以上這些各地博物館的珍貴館藏是不是讓您大開眼界呢?如果有時間,也建議您到博物館參觀實物珍品,感受中國文化,曆史變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