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博物館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複1400餘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作者:天眼新聞
國際博物館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複1400餘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編者按:

紅色印迹、民族風情、曆史文化……在黔貴大地,一處處鮮活的文化遺存把“文化千島”貴州點綴得更加絢爛,一座座博物館矗立其中,镌刻多彩貴州人文氣質,向人們述說着這方土地上的曆史、文化、習俗。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一起走進貴州各地有代表性的博物館,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近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清理及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迄今共修複完成陶瓷器1200餘件,鐵器224件,繪制器物、墓葬圖3000餘件。陸續建立完善的資料庫和資料庫,為之後的考古報告編纂和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

國際博物館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複1400餘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已修複的陶瓷器。

作為2022年貴州具備全國影響的一次考古工作,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被評為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短短6個月内,考古隊以平均每天發掘12座墓葬的速度,共發掘2192座墓葬,出土以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為主的4000餘件(套)文物,成為貴州考古史上發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墓群。不僅深刻反映貴州與中原地區的緊密聯系,更成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曆史程序的生動例證。

2023年7月,大松山墓群啟動保護性回填工作。如今,不同時期的墓葬上種上不同顔色的植被,以敞開式的保護展示利用方式,展現古墓群龐大的規模、形成過程以及1400年的發展脈絡。4000餘件(套)出土文物的清理和保護則在持續進行中。

國際博物館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複1400餘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鐵器修複室。

“所有出土文物轉移到庫房後,我們逐一對器物進行精細化分類整理、清理、攝影、修複、記錄、錄入資料等一系列精細、嚴密又繁瑣的工作。”大松山墓群現場負責人之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室主任胡昌國告訴記者,發現遺迹和文物,隻是考古發掘的一部分。修複、拍照、描述、繪圖,按照考古發掘報告的體例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完整編寫翔實的考古報告,這是考古發掘工作的“全産業鍊”。

國際博物館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複1400餘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胡昌國介紹工作進展。

通過修複、辨讀文物,考古人員從中又發現了一些曆史細節。“比如在修複的陶器中,口沿大小的差異,或反映不同地域特點的文化特征,這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是沒有出現過的。”胡昌國透露,又如一些陶罐上的繩紋在其他遺址也出現過,結合風格手法的差異、傳播到融合,或可推測出大松山先民的對外交流互動,民族遷徙與族際交流等。

在過去的一年中,考古隊對出土的4000餘件文物進行編号、統計,對遺物碎片進行清洗、拼對、粘接等修複工作,對器物進行繪圖、拓片、影像記錄;對取得的文物、環境和年代标本進行實驗室檢測。“這些材料都将彙總,建立的資料庫和資料庫,将為之後的報告編纂和學術研究奠定良好基礎。”胡昌國告訴記者,過去一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對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進行室内整理工作,現已完成30%。

接下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将繼續邀請考古專家學者走進庫房,從器物的造型、工藝、裝飾藝術等不同角度開展研究。同時,聯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多個文保機構,為出土文物會診,研究最優修複方案。

策劃/黃蔚 陳曦 趙相康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舒暢

圖/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提供

編輯/劉立超

二審/姚曼

三審/陳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