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际博物馆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复1400余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作者:天眼新闻
国际博物馆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复1400余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编者按:

红色印迹、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在黔贵大地,一处处鲜活的文化遗存把“文化千岛”贵州点缀得更加绚烂,一座座博物馆矗立其中,镌刻多彩贵州人文气质,向人们述说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习俗。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各地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近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清理及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迄今共修复完成陶瓷器1200余件,铁器224件,绘制器物、墓葬图3000余件。陆续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和数据库,为之后的考古报告编纂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际博物馆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复1400余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已修复的陶瓷器。

作为2022年贵州具备全国影响的一次考古工作,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短短6个月内,考古队以平均每天发掘12座墓葬的速度,共发掘2192座墓葬,出土以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为主的4000余件(套)文物,成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不仅深刻反映贵州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更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进程的生动例证。

2023年7月,大松山墓群启动保护性回填工作。如今,不同时期的墓葬上种上不同颜色的植被,以敞开式的保护展示利用方式,展现古墓群庞大的规模、形成过程以及1400年的发展脉络。4000余件(套)出土文物的清理和保护则在持续进行中。

国际博物馆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复1400余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铁器修复室。

“所有出土文物转移到库房后,我们逐一对器物进行精细化分类整理、清理、摄影、修复、记录、录入数据等一系列精细、严密又繁琐的工作。”大松山墓群现场负责人之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主任胡昌国告诉记者,发现遗迹和文物,只是考古发掘的一部分。修复、拍照、描述、绘图,按照考古发掘报告的体例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整编写翔实的考古报告,这是考古发掘工作的“全产业链”。

国际博物馆日 | 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修复1400余件,室内清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一

胡昌国介绍工作进展。

通过修复、辨读文物,考古人员从中又发现了一些历史细节。“比如在修复的陶器中,口沿大小的差异,或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特征,这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胡昌国透露,又如一些陶罐上的绳纹在其他遗址也出现过,结合风格手法的差异、传播到融合,或可推测出大松山先民的对外交流互动,民族迁徙与族际交流等。

在过去的一年中,考古队对出土的4000余件文物进行编号、统计,对遗物碎片进行清洗、拼对、粘接等修复工作,对器物进行绘图、拓片、影像记录;对取得的文物、环境和年代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这些材料都将汇总,建立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将为之后的报告编纂和学术研究奠定良好基础。”胡昌国告诉记者,过去一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对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进行室内整理工作,现已完成30%。

接下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将继续邀请考古专家学者走进库房,从器物的造型、工艺、装饰艺术等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同时,联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多个文保机构,为出土文物会诊,研究最优修复方案。

策划/黄蔚 陈曦 赵相康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提供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