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祖先留下的基因,我們對于房子,有着天然的喜好。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有了房子,才不算是漂泊,在有錢的時候,那就多買幾個房子,安心。
很多人一生都在為房子苦苦掙紮着,隻是為了讓自己的身心有所去處。
在最近的電視劇《心居》中,海清作為主演,又開始了買房之路,突然想起,海清在《蝸居》、《安家》中,都是為房操碎了心的女人。
而每一次“買房”,都會引起一大堆人的共鳴,尤其是女人。
到底是什麼讓“海清們”一生都在為房子奮鬥呢?看着電視,想着生活,我覺得有這樣幾個原因:

1、買房保證安全感
相比之下,女人更容易缺少安全感,尤其是在約定成俗的婚姻中,房子預設是男方購買,有的女人會主動要求加名字,但更多的女人卻會覺得自己沒有出資而不開這樣的口。
那在婚後的雞毛蒜皮中,吵架的時候,可能會話趕話,被多方說如租客一般。
而且,很多女人在感情破裂之後,房子與自己無關,要麼要為了房子委曲求全,要麼就是一無所有。
是以,擁有有自己名字的房子,是女人尋求安全感的一種形式。
2、買房更具有底氣
在《心居》中,海清飾演的馮曉琴是一個外地媳婦,剛結婚的時候,丈夫就告訴她家裡有兩個老人要照顧,于是她辭職了。
在家八年,她把所有的青春都獻給了家庭,如同這個家庭的潤滑油,離開她就有轉不動的意味。
雖然在其他人的眼裡,外地的馮曉琴嫁給本地人,就算對方不如自己,但也在本地有了家,那就是賺了。
可是曉琴一直覺得自己并沒有立住腳。
就說自己的妹妹住在自己的家裡,那也是看人臉色,而且夫家的親戚,居然還要她妹妹去給自己家裡當保姆。
在曉琴看來,這就是赤裸裸地看不起。
她想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妹妹想怎麼住就怎麼住,不用挺别人閑話,不用看别人的臉色。
這是屬于房子帶來的底氣。
在其他一些影視劇中,很多女人堅持買房,也是為了擁有這樣的底氣,比如和公婆的習慣不同時,單獨住可以更自在。
3、買房可以不将就生活
租過房的人都知道,買東西的時候,從來都是為了友善,而不是生活的品質。
在《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的收入不低,但卻從來都沒有飲水機,因為搬家的時候不友善。
是呀,租房便意味着有一種不确定性,可能是你突然承受不了的房租,也可能是房東突然改變的計劃。
總之一切都會在臨時發生變動,然後讓你的生活出現動蕩。
我清楚記得,在租房的時候,我想買花瓶,但是考慮到搬家可能會摔碎,于是便一直都沒有買。
一個花瓶能有多少錢?
但它就是租房者的奢侈品。
對于《心居》中的曉琴來說,大概也是有如此的感受吧,畢竟他們現在住的房子,是夫家本來的房子,房子的設計、結構,甚至家具,都是既定的。
一大家人住在一起,是不可能加太多自己喜歡的東西的。
但擁有自己的房子,從裝修到裝飾,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
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雖然說,房子不能代表家,但是房子确實會改善一些生活狀态,這也便是“海清們”固執于房子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