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不止讀書丨魏小河專訪

魏小河想要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不止讀書

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不止讀書丨魏小河專訪

一路上,觀山色,聽風聲,誦古文,過江嶺,人滿為患,揮手與行人問好,春意盎然。中午抵達曉起,入村,遊人摩肩接踵,聞樟木辛香,嘗古釀美酒,觀大夫宅第,并不盡如人意。上曉起,小院中,梨樹下,野菜家常,古酒清茶,飽食三碗,甚美。”

這是魏小河寫在《失眠書》裡的句子。

魏小河出生于1990年。這段文字是2010年寫的,那是他第一次獨自出門旅行,感觸很深,就寫了一些文字。“屬于非常文藝腔的階段。我現在應該不會這麼寫東西了,看起來肉麻。”

魏小河,青年作家,讀書部落客,已出版《讀在大好時光》《冒犯經典》等作品。他從2013年開始活躍于網際網路各個平台,被稱為“最懂年輕人的書評人”。

《不止讀書》是魏小河的全新文藝書評集,在這本書裡,魏小河溫柔地走進馬爾克斯、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巴爾紮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塞林格、沈從文、張愛玲、木心、張北海、李娟、路内、雙雪濤的河流,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不止讀書

“我的父母曾經是小鎮上的勞工,下崗後不得不奔波各地打工。在我的成長經曆中,他們從未在家。我十幾歲時,看到央視一個新聞片,才突然發現,原來我是留守兒童。”

父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做着一些重複又重複的事。

國中以後,有一年暑假,魏小河第一次去父母打工的地方,才體會到電視裡的城市和生活中的城市到底意味着什麼。

2008年,魏小河高中畢業,暑假時,他便來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廣州,開始在一家2元店做店員。

魏小河每天早上去店面,把卷簾門拉開,坐在小方格裡,用電腦看書,度過一整個上午。他那時很少接觸紙質書,也沒有電子閱讀器,隻有一個筆記本電腦,用它看電子書,也用它寫東西。

沒有網絡,沒有電源線,兩個小時後電腦電量不足,魏小河就把它合上,專心等着吃午飯。

他現在還記得那家2元店的對面是一個超市,每天不斷地放着喇叭:青菜,××錢一斤;洋芋,××錢一斤;茄子,××錢一斤……

“它好像可以永永遠遠地播放下去。體驗生活,是生活無虞才會有的動作,對我來說,那就是生活本身。”

在城市的生活,起初是潦倒的。

最開始來到深圳,魏小河住在城中村裡的一個小單間。窮,買不起太多書,大部分讀物都是從圖書館借的。深圳的圖書館服務很好,一張卡可以借十本,而且全市的圖書館都通用。魏小河的房間裡,有一塊釘在牆上的擱闆,上面放着十幾本書。

《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出版那會兒,他終于搬到了大一點的房子,但仍然沒有自己的書房。書架有幾個,就放在客廳,書桌也在客廳。沒有電視,客廳也就成了書房。

現在,他還在租房。房子終于寬敞了一些,書也比最初多了許多,大概3000本。書房很小,隻放得下四個書架,其餘的書,被安置到了其他區域——餐廳的角落裡是書架,客廳的牆面也是書架。

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擁有一間獨立書房,是他的夢想之一。

談到理想的書房,魏小河這樣形容:“最惬意的書房,當然不能太局促。稍微大一點,兩面牆都是書架,有一個很大的桌子,對着很大的窗戶,然後有一個椅子。最好角落裡還有一個單人沙發,旁邊有個落地燈。你可以躲在那邊看書或者在書桌前工作。窗外最好不要有那種腳手架在建房子,外面有樹,如果是棕榈樹會比較好。”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反差。

“是以,理想中的書房,可能永遠隻能是理想吧。”

“《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這個書名,現在看起來蠻矯情的,但那也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即使沒有書房,哪怕一個書架,甚至一塊擱闆,也可以建造一個屬于自己閱讀的角落,可以和外部世界拉開一點點距離。這句話裡,更重要的可能是‘抵抗’。”

抵抗的動力,也許來自熱愛,或者内心時不時冒出來的焦慮。

“我不知道是年紀大而增長還是自由職業的關系,這些年确實比從前更容易焦慮。這當然是痛苦的。不過,這本身就是自由的一部分,我可以承受,某些時候也享受。因為這是我的選擇,這裡面有自主性。”

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不止讀書丨魏小河專訪

自由的痛苦

魏小河一直很喜歡寫作,最初隻是寫在本子上,自己寫,自己看。後來注冊了一個公衆号(現在叫“魏小河流域”),他才開始更穩定、更規律地寫作。

最初他隻是希望督促自己多讀書,沒有想到竟然收獲了一些讀者。正是他們的鼓勵,魏小河才慢慢找到一點自信,不斷地寫下去。

2015年春,第一本書即将出版,魏小河辭掉了朝九晚五的工作。

剛開始,一切都很新鮮,因為新書的釋出,他去了很多城市,也終于完成了一場旅行。

但随着時間推移,魏小河開始發現自由職業的另一面:“沒有了上級,沒有了指令,你必須要有更強的内驅力,需要更自律,甚至更勤奮。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和社會組織剝離開來,如果本身就不愛社交,缺少了工作中的被動接觸,就很容易進入一種孤絕的境地。”

“對自由職業者來說,要有很強的自制力,也要管得住自己。同時,自由職業者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太容易處于一個孤獨的狀态,他們跟外界的交流很少,是以這種情緒就需要自己去排解。但總體來說,相對于上班,自由職業的‘痛苦’還是可以忍受的。”

“我總是需要大量睡眠,我至少需要睡九小時。

而且,我做不到早睡早起,想改,但是很痛苦。後來幹脆接受了,睡得晚,起得也晚。”

剛開始,魏小河習慣在夜裡寫作,現在也還是覺得夜深人靜的時候,更有寫東西的力氣。但後來,他慢慢調整,把寫作時間調整到了下午。一天的工作時間,從下午開始。一般情況下,他會去附近熟悉的咖啡館,讀一會兒書,然後開始寫,如果沒有寫完,晚上再接着寫。

“如果說一般的上班族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我可能就是從下午3點到晚上12點。當然,中間可能也有偷懶、拖延的時候。”

“上班對我而言是永恒的折磨。當然,我這裡所說的上班和工作可能還不一樣,它指的不是事業,不是可以得到成就感的工作,而是那種你可能隻是為了賺取一份工資而不得不做的事。你需要按時打卡,需要完成KPI,需要成為一個系統中的一環。我相信有些人可以在這些系統群組織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但對我來說,這很痛苦。”

事實上,不上班之後,魏小河反而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一開始是寫書評,後來嘗試拍視訊,2021年還開了播客。沒有人定KPI,但自己會有動力,想要多做事,并把事情做好。“我想,任何事情,隻要是自己真心喜歡、真心想做,就不會痛苦了。另外,我從來不是專業人士,我蠻喜歡這種邊緣的身份,我不在中心,不在任何系統裡,這或許讓我遠離了很多所謂的機會,但也使我更加自由。”

最近,魏小河尤為鐘愛珍妮特·溫特森在《我要快樂,不必正常》這本書裡的一句話:“以鲑魚一般的決心逆流而上吧!無論水流多麼洶湧,因為這是你的河流。”

作為年輕一代中走出迷茫的作家,魏小河已經确認了自己的河流、找到了存在的方式,無論遇到多麼洶湧的風浪,他相信生活本真的面目都可以借傷疤得到辨認。

Q

&

A

新周刊:聊聊最近一兩年間,您個人經曆過的一兩件有趣的事情?

魏小河:這兩年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或咖啡館),讀書、寫作,循環往複。

若說有趣的事,或許還是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吧。大概2020年年末,我忽然來了興緻,拍了一個月的Vlog。每周一期,記錄當時的生活。

因為要拍Vlog,是以會推着自己更多地向外走,去見朋友,去做一些之前因為拖延、因為膽怯而不敢嘗試的事。現在回看那些視訊,會看到已經消失的書店、北京的冬天,當然,還有那個時候的我自己。

不過,我終究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将這樣的Vlog一直拍下去。大概一個多月就停了。但這樣的嘗試,現在想來,還是很有趣味的。

新周刊:在《不止讀書》中,引用過“以鲑魚一般的決心逆流而上吧!無論水流多麼洶湧,因為這是你的河流”。為什麼特别喜愛這句話?

魏小河:這句話來自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她在6個月大的時候被領養了,整個童年都過得不快樂。養母處處限制她,貶低她,養父則動手打她。她在十幾歲的時候被趕出家門,一邊打工,一邊寫作,終于走出了自己的路。

我喜歡那本書,不是因為它裡面的勵志性,而是在書中讀到了一種堅韌和力量。雖然生活不都順遂,但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去承擔起來。

當然,也因為最後那句“這是你的河流”,這好像是一種召喚。

新周刊:在工作遇到瓶頸時,纾解壓力的方法是什麼?

魏小河:很奇怪,你越是想寫好,越容易寫不下去,卡在那裡。沒有什麼辦法,就還是寫,今天寫不出來,就熬着,慢慢寫,删掉了也不怕,明天繼續寫,總會寫出來的。

當然,這個時候情緒不大好,我也沒有什麼妙招。可能有一個小技巧,就是準備一點巧克力,吃一點,會好過一些。還可以去散步,去跑步,這些都可以恢複一些精力,讓自己不陷在那裡面。

新周刊:當下的生活和創作中所需直面的問題有哪些?是怎樣解決的?

魏小河:遇到的問題,很多時候解決不了,隻是和它周旋。比如拖延,你知道它是問題,但終究解決不了。是以,我的辦法就是:放過自己。有時候放過自己,心情好了,反而一切都好了。當然,太容易放過自己,又是我的一個問題。

(本文轉載于新周刊,作者徐永)

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不止讀書丨魏小河專訪

《不止讀書》

魏小河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為年輕一代人中迅速走出迷茫的佼佼者,魏小河已經确認了自己的河流、找到了存在的方式,無論遇到多麼洶湧的風浪,他相信生活本真的面目都可以借着傷疤得到辨認。這部屬于青年人自己的“确認”之作,提煉出衆多青年人的心聲,從閱讀中确認自我、更新自我、熱愛自我。始于讀書,抵達更廣闊的世界,更寬容地去了解這個世界的複雜。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