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朝霞

一、“霸悍”三步棋

“一味霸悍”(下簡稱“霸悍”),是潘天壽晚年極為心愛、愛得甚深、深得不甘輕易與世分享的一枚方形朱文閑章。此印系任餘天1961年刻。檢索《潘天壽全集》五卷,“霸悍”镌印僅出現三次,太少了,然少而精,精微得耐人尋味不已。無形中,是透露了潘内心在攀援藝術史巅峰時的“三步棋”。

第一步,潘極推崇八大、石濤的繪畫,更仰慕其藝術人格:“石濤、八大是畫家,又是出家人,無俗念,至少俗念比在家人少,是以他們的繪畫成就高,至今無人可與他們相比”。潘作為一個道德自律甚嚴的巨匠,他遠比一般職業畫家明白:誰能真正登上繪畫史頂峰,這與其說最終取決于筆墨,毋甯說首先取決于品格、意趣,“意趣”上“高人一等”,其“用筆着墨”也就将“高人一等”。高就“高”在一般畫家做不到脫俗而臻不俗,“高”品格、“高”意趣者能做到脫俗而臻不俗。然俗世又往往不解或曲解巨匠之超凡不世。這用潘的五言詩來說,即“氣可撼天地,人誰識哭歌”;這用潘的題畫詩來說,即“翠鳥不知青鳥事,聽風聽雨老橫塘”;這用水墨造型來喻示,亦即潘筆下的那頭獨立野塘的魚鷹,一身玄羽,青瞳朝天,金喙似劍,斜指蒼穹,塵世間的凡夫俗子皆不入其法眼。這也就“霸悍”得可以。這是潘1961年第一次用“霸悍”印的《野塘清趣圖》。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漁鷹圖

第二步,潘深知作為“寶貴的民族傳統文化之一種”的“文人畫是極高深的藝術”,其“高深”處是在既須重文人意趣,又須有墨線功力,兩者不宜偏廢。然明清以降的文人畫之通病(吳昌碩除外),恰恰是“重文人風趣,而缺功力”,“無十年面壁之功,徒以頓悟護短”,拟以董其昌為之最。明白了這點,再看潘為何特别器重清初畫家高且園的“指墨畫”實驗,也就洞若觀火。潘是以特别認同高且園的墨線創新且有心将此提純為現代程式,是因為“指墨畫”法不僅宜用“作大幅,氣勢磅礴,意趣高華”,也宜“作小方冊頁,人物、蟲草、山水、花鳥,無不入微。人物之須發耳目口鼻,運指細入毫芒,能在簡略中見精工,粗放中見蘊藉,至為難能”。這就在技法上使“粗筆之畫”“不蹈粗魯霸悍之弊”,使“細筆之畫”“不蹈細碎軟弱之病”。

大凡有識者不會否定驅動繪畫史前行(創新,不是演化)至少得有“兩條腿”:“意趣”與“墨線”。潘大概是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畫壇,難得能同時用這“兩條腿”來沖刺藝術史頂峰的前驅。這又頗當得起“霸悍”一詞了。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蒼鷹圖

巧了,潘第二次用“霸悍”印的、那幅繪于1963年的《鹫鷹磐石圖》,幾近雄辯地印證了如上論述。此圖畫了一頭振翅欲飛的靈鹫,雄踞山頂的一方磐石,目光犀利得欲刺透雲天萬裡。那頭有浩瀚襟懷的靈鹫,正欲展開“意趣”“墨線”那對巨翅而沖向藝術史極巅。毋庸說,這靈鹫對巨匠來說,率先是有涉“霸悍”的自我勵志。

走了如上兩步棋,再看“霸悍”第三步棋怎麼走,也就嶄露峥嵘。潘未必滿足在20世紀水墨殿堂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諸賢并肩,不,其抱負将更遼闊,他是把視野放寬到晚近三百年以降,再掂量自身在畫史的重量。也是以,當潘以詩語來縱論畫史巨匠時,“三百年”也就成了其常用詞,比如稱徐渭:“如椽大筆淋漓在,三百年中第一人”;又如夢見石濤:“清湘去我年三百,底事翩然入夢頻”。顯然,當潘作為巨匠活到20世紀60年代,他已深信自己已跻身晚近三百年水墨史。此謂“霸悍”至極。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無限風光

請凝神觀賞潘1963年繪的《無限風光圖》,你将真正領悟此圖是以要第三次蓋“霸悍”印的底蘊。此圖主角是一株在深谷做蟠龍般騰空翻滾的倒懸蒼松,呈S狀,占三分之二畫面。上方其餘畫面飛峙二峰,一灰一赭,赭近灰遠,隔空遙望。此圖冠名“無限風光”。此圖右側飛白處有豎排纖細隸書(題跋):“偶作指畫氣象,在鐵嶺、清湘之外矣”。“清湘”即石濤,潘最敬仰的清初畫壇旗幟。此圖系“指墨畫”,潘認定“指墨畫”是創始于清初高且園(号鐵嶺),故題跋會讓“鐵嶺、清湘”并置。然要害是潘自評此圖“氣象”之大,宛在“鐵嶺、清湘之外”。言下之意,不說也罷。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拟個山八哥頑石

二、“霸悍”與“程式墨線”

現在要問:一個平生低調、疏于社交、不事聲張、慎終若始的畫家,其底氣究竟何在,竟敢如此表現自己非問鼎繪畫史不可之“霸悍”?據研究,其底氣除了源自他對道德“人格自聖”之虔誠、藝術史視野之遼遠,還有切忌忽略的一點是,潘實已從水墨生涯(自青年到晚年)默默地、創造性地提煉出了一套堪稱“天授”風格的“程式墨線”。

潘看透了繪畫史三百年,有三家在藝術獨創上皆具大自信,自信到極點,畫畫就無須依傍,酷似将帥在外征伐,對君令有所不從,更敢不忌。這三家為石濤、吳昌碩、潘自己。先說石濤:“石濤好野戰,……野戰霸悍,觀者無奈霸悍何?”再說吳昌碩:“缶廬晚年畫竹好野戰,如老将搴旗,頤指氣使,無不如意,在梅道人、瞎尊者以後又開一蹊徑矣。”潘表白“予亦好野戰”,比如畫蘭,人家皆心儀“清妍婉約,為空谷佳人”,潘别出心裁:“今以霸悍之筆寫之,非卓文君之春風鬓影,而似穆桂英之搴旗殺敵矣。”這乍看純屬題材現象(畫什麼),細看卻在玩墨線實驗(怎麼畫),玩得大膽潑辣。潘生性就像石濤、吳昌碩那般不安分,“既貴有所承,亦貴能跋扈”,“跋扈”即“霸悍”。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勁松

潘生前未能用學理說清“霸悍”與“程式墨線”的幽邃關系,但這無礙他1935年的一首記遊詩已對此有“直覺”:“何當相約重作黃山遊,遍搜山中秘藏無盡之詭異。啟我胸中恢宏突兀不平思,詩成草草速相寄”(時39歲)。在筆者看來,潘一輩子在茲念茲的“霸悍”一詞,實可被細分出“恢宏”“突兀”“不平”這三種情味;進而,三種情味又先後被潘“積澱”出畢生屢試不爽的“程式墨線”,此即用“恢宏”弧線來凝凍山脊之野氣;用“突兀”折線來凝凍崖齒之逸氣;以“不平”鋒線來凝凍劍戟之銳氣。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映日紅荷

三、“恢宏”弧線:山脊之野氣

為何說“積澱”(凝凍)了山脊之野氣的弧線是“恢宏”的?重心全在那個“野”字。

潘早年執教國立藝專曾囑弟子:“學畫,甯可雅氣、野氣、霸氣,不可俗氣、火氣、小氣。”這表明“野”字在潘那兒,絕非指蠻橫粗魯霸道兇悍,而隻在強調學畫者先得學堂堂正正地做人,這就須在人格修煉上屏蔽坊間彌散的“俗氣、火氣、小氣”。這用其詩語來說,即“野性依然我未除。”

“恢宏”,不僅“野氣”,更是“靜氣”。這就像潘孩提時朝夕仰望的家山“雷婆頭峰”在晴空劃出的那條高拱而逶迤的天際“弧線”,它既蒼郁野生得毫無矯揉造作,又靜穆大氣得能蓋住方圓百裡的丘壑澗溪。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一身煩惱

想必潘是到1922年繪《秃頭僧圖》時,才始自覺用“雷婆頭峰”那條凝凍山脊之野氣的“恢宏”弧線來鎮住畫面的(時26歲)。有心者不妨比對“秃頭僧”那高拱的肩胛(道袍)弧線,确與“雷婆頭峰”的輪廓頗神似。“秃頭僧”那件濃墨揮灑的厚重道袍是以能像大山把僧人穩在原處,雷打不動,這不能不歸功于那條“恢宏”弧線的美學勝利。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耕罷 1949年

再看潘1949年繪《耕罷圖》、1961年繪《夏塘水牛圖》中的兩頭農家耕牛,其毛茸茸、高高拱起的蒼黑背脊(弧線),居然也與“雷婆頭峰”的沉雄山脊(弧線)奇迹般地重合。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午睡

出人意外的是,潘還将這蘊含“恢宏”情味的弧線用到了“貓”身上。以《睡貓圖》為例,趴守山頂的“懶貓”背脊,也逶迤着“雷婆頭峰”的那條山脊弧線。

“恢宏”弧線可為柔弱生靈(動物)注入大山(礦物)的沉毅,作為反例,“恢宏”弧線也可令一塊奇石(礦物)像極了“秃頭僧”(人物)的肢體。其範例便是潘1964年繪《靈石圖》。潘以水墨實驗所“純煉”的“恢宏”弧線宣示其形式創新已臻成熟,以緻他在1922年所試用的那根“恢宏”弧線,可以活潑潑地被畫家四十年如一日地用到“文革”前的水墨創作,這也就升格為“程式”了。“程式”作為“形式之極緻”或“形式中的形式”,其要義不是别的,正是指它所凝凍的審美情味已被訴諸形制、規範,它不僅極具穩定性,且可作為藝術史遺産而芳澤後世。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水仙靈石圖

四、“突兀”折線:崖齒之逸氣

為何說“積澱”(凝凍)了崖齒之逸氣的折線是“突兀”的?重心全在那個“逸”字。

“寫來真草草,逸氣尚存無?”潘這兩句五言的出處,系元代畫家倪瓒的畫論。甚少畫人物的潘1948年繪《讀經僧圖》,那片謝頂謝得懸崖一般光滑的僧人前額,額頭竟真如“單純的大石塊”一樣呈方形轉角。何謂“突兀”?這就是。

真君子縱然一身潔白持身如崖岸,在精神瑣碎者看來,也要麼“僞善”;要麼“突兀”如崖齒,令其望而生畏。這也就無形中讓潘的這兩句詩“白雲兮皚皚,亂石兮齒齒”之閱讀有新解:不僅可将這兩句詩之關系讀作“并列”;亦宜讀作“轉折”,亦即“人格自聖”者道德上的“白雲之皚皚”,在鼠目寸光者看來,很可能被倒映成“亂石之齒齒”折線峋嶙。行文至此,說凝凍了崖齒之逸氣的折線是“突兀”的,也就無大異議。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松石圖軸

再來含玩潘1961年繪、左下角有小圓印文“寵為下”的《小亭枯樹圖》,也就風味十足。此圖公認是潘的水墨精品,行家曾這般評點此圖筆墨:“雖隻寥寥數筆,而意象豐富。這幅作品的線條壯碩,用筆沉着而力量很重,且多以方直為主,轉折處往往成方形轉角,弧線較少,給人肯定、決絕的深刻印象。此圖名為拟古,實是出新。”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疏影橫斜

此圖“逸氣”滿滿,“突兀”折線形成視覺上的石木“互喻”性。還有一幅1963年繪的《先春梅花圖》不宜不提。潘獨具匠心,“着力于四邊,反将中虛掉”,“在有限的平面空間中營造出能令人無限遐想的畫面空間。”整個畫面猶如“隐形磐石”。

潘作為一個肩負藝術史使命的巨匠,他明白他在“隐形磐石”上這般探索折線的石木“互喻”機制,在水墨史上将意味着什麼。記得潘曾詠歎南唐宋初的山水畫大師巨然的墨線深蘊風骨,故能使“樹如屈鐵”,“筆能扛鼎”。水墨藝術史掀到20世紀60年代,該輪到潘繪花木石禽時的墨線,也能做到“樹如屈鐵”“筆能扛鼎”了。考慮到空谷曠野中的方形磐石之體積、重量絕不在皇苑銅鼎之下,故潘的墨線表現力之大之“霸悍”,大約不用一個“魔”字來形容,恐不過瘾。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鷹石圖

五、“不平”鋒線:劍戟之銳氣

為何說“積澱”了劍戟之銳氣的鋒線是“不平”的?重心全在那個“銳”字。

“不平”本義在标舉“脫俗”“不俗”。“脫俗”是指君子須與凡夫俗子拉開距離,故其“逸氣”是以外緣性折射為佐證,諸如使“智者息心,力者喪氣”之類;“不俗”則指君子對内在情志的本然心證,它已将“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屏蔽門外,可像X光一般透視心靈裸體,這就令其青瞳“銳氣”畢露,犀利得像出鞘之劍,直來直去,無所避諱。故巨匠(毋論自覺與否)在形式上将“逸氣”凝凍為折線(宛若崖齒峋嶙),将“銳氣”凝凍成鋒線(宛若劍刃铿锵),不啻大智慧。

潘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将“不平”鋒線示範得最傾國傾城的範例有兩項:“雁蕩野卉”與“荷塘映日”。真正将“不平”鋒線所凝凍的巨匠生命銳氣,發揮到慶典般火紅、酒神般浪漫的詩境高度的,仍當數潘1958年後繪的“荷色映日”畫系。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紅荷

請咀嚼潘1950年繪《煙波紅蓮圖》款識之尾聲:“庚寅歲末之三日,漫天大雪,鬥室清寥,不吟瓊樓玉宇之詩,而有五湖三泖煙波無主之想,奈何。壽。”從潘在1945—1950年繪紅荷的心迹來看,他已不可自抑地陷入對“煙波無主”的長考。特别是對20世紀水墨(花木禽石)藝術的憶念:1927年前當屬吳昌碩的天下;1927年後漸入齊白石“衰年變法”後的世界;症結是到1950年,白石已近九秩,那麼,繼白石老人後,藝術史又将步入誰的時間?1958年《露氣圖》讓劍戟般的鋒線直棱棱地撐起紅荷,旗幟鮮明地向海内外宣示巨匠的“一枝獨秀”。

潘天壽霸悍墨線的三種情味

潘天壽 映日

不能不說“1958—1964”這一時段,是巨匠生命史上最輝煌、最快樂亦最能告慰此生不虛的黃金時光。筆者則想把這六七年,命名為是巨匠在享受其問鼎藝術史後的極佳心境的“潘天壽時間”。巨匠營構“荷色映日”時的每條霸悍鋒線,全凝凍着畫家生命史上不懈地“從平凡到非凡”所必需的意志力暨創造力。紅荷的出污泥而不染,它會讓人聯想畫家對“人格自聖”的忠貞不貳;紅荷從村野水塘步入藝術史殿堂,這本就在象征巨匠的根本系澗谷山窪;更毋庸說當紅荷如朝日驅散霧霾,這又可想見振衣極巅的巨匠或許會将其曆經的苦難、逆境視作往事如煙。對“荷色映日”畫系逐一做編年史品讀,你委實會從中讀出巨匠的詩意生命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