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國慶節後,三星堆博物館内的青銅館進行了閉館,在長達幾個月的基本陳列提升改造後,今日(3月18日)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該館将于3月21日以全新的面貌與遊客見面。

到底有哪些“新”?“主要有三大‘新’。”三星堆博物館學術研究部部長、策展人吳維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第一是軟體、硬體新。整體環境裝修材料提檔更新,展櫃、展牆飾面材料、展牆上輔助展品及燈光等均煥然一新,講究品質和工藝感,新增精心編排相應内容的多媒體,并特别設定了運用高度沉浸虛拟現實技術的專廳等;
第二是空間設計新。一樓兩大展區空間設計通暢大氣,營構了神秘而神聖的觀展場域;
第三是内容結構新,文物組合新,展示方式新。提升改造後的青銅館共設一廳(序廳)五展區,分别為第一展區“肅肅神宮”、第二展區“衆神之國”、第三展區“奇絕秘寶”、第四展區“心路曆程”與第五展區“千古之謎”。展陳面積約4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07件(套)。根據具體文物所在展區和展位,為充分揭示其内涵、展示文物之美而采用了新的展陳方式和氛圍營造手段。
對于是否會“上新”文物,吳維羲表示,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出土的部分文物暫時都在修複館展出,不定期更換展品。青銅館文物仍主要是一、二号坑出土。“待新館修好後,新出土的文物、綜合館和青銅館的文物都會集中在新館進行展示,新館陳列将有通盤的考慮。目前,新館的建設已經開始了。”吳維羲說。
為了更直覺地看到改造更新後的青銅館,紅星新聞記者提前走進了該館。
“新”文物|戴發笄、愛美的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博物館講解員何俊岷已在這裡工作超一年,雖然青銅館還未正式面向觀衆開放,但他們已提前在館内忙碌起來,“我們根據改造更新後的青銅館,更新了自己的講解詞。其中也會根據現場的環境與文物結合起來講解。”何俊岷說。
何俊岷
在何俊岷的帶領下,紅星新聞記者看到了幾件此前未曾在青銅館見到的文物。
“青銅神壇(殘件)原件,是第一次展出。此前我們展出的是神壇的研究性複原的複制品。”何俊岷介紹道,青銅神壇殘件高53厘米,可分為三層:下層為兩頭神獸,中間為四尊人像,頭頂山形座,上層為方形建築、人物、鳳鳥等。“神壇作為重要的宗廟祭祀神器,形象地表達了古蜀先民對天地、自然、神祇的認知。”他說,雖然目前還有很多疑問存在,但随着三星堆考古新發現的一步步推進,相信今後或許能解讀出古蜀先民的祭祀理念。
複制品與原件有何差別呢?何俊岷指着一旁牆上的圖案,“這是此前展出的複制品的造型。因為原件有殘缺,是以專家們根據推測,做了一些補充。所謂四分真實六分想象。但為了更加尊重曆史,我們目前展出了原件。”他進一步解釋道,比如原件中,神壇最上層有類似尊的模樣,且隻有一面。專家們根據經驗,複原成為了四方的造型,“不過,萬一不是四方,而是三方、五方也說不定。是以我們放出原件,歡迎遊客進行不同的想象。”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衆多青銅人頭像,形式各異:有平頭頂、子母口頭頂、戴雙角形頭盔、圓頂戴帽箍等多種類型,同時也有垂辮、盤辮、高髻、椎髻等不同發型。在青銅人頭像群像版塊中,有幾件“新”品。
“其實,此前在外展中,它們出現過,但是在之前的青銅館常設展中沒有出現過。”何俊岷指着一件雙角冠造型的青銅人頭像,以及戴發笄的圓頂人頭像表示,這兩件屬第一次在青銅館出現。“你看,此前在青銅大立人等圓頂人頭像的腦後,都會留有發笄孔,但當時專家們并不知道發笄長什麼樣。直到發現這一件圓頂人頭像的腦後,清晰地展現了發笄的模樣。”發笄似彎刀形,豎立,從正面能看到頭頂處發笄的部分。
新裝置|沉浸式體驗、互動小屏、氛圍投影
打破此前的展覽格局,新青銅館分為五個展區。其中,在第二展區内,有一處沉浸式體驗的《天下之中——美麗祥和的都廣之野》,360°環繞投影,動畫效果,讓遊客可以在此區域放松心情,直覺地了解古蜀先民的生活環境。“動畫場景是我們根據曆史典籍的記載以及藝術手法的組合而來。如那時樹木蔥郁,大象、鹿等動物比較常見,人們生活很富足。”何俊岷說。
提檔更新後的青銅館,還增加了很多LED屏和互動屏等裝置。在《天下之中——美麗祥和的都廣之野》外,互動的螢幕上有兩本書,分别是《三星堆青銅器鑄造工藝的初步考察》《三星堆文明的鑄造技術》。點選進入一本書,就像仿真翻頁般,能直覺看到三星堆的文物和文物資料,“這樣既能滿足大家想要通俗的了解,也能滿足一部分學術性的要求。”
新環境|我們仰望古蜀先民 先民仰望星空
青銅館的環境主要以藍灰色為主調,燈光的輔助,部分星空的布景,以及天花闆上抽象的太陽、雲朵立體圖像,能讓人瞬間有種穿越神秘空間的感覺。
其實青銅館環境的新,還展現在對每件文物的重點展示上。寬138厘米,高66厘米的青銅縱目面具是三星堆出土形體最大的面具之一。其眼球極度誇張,呈柱狀凸出眼眶16厘米,極大的雙耳充分展開。有專家分析,其雙目或與文獻記載中的第一代蜀王蠶叢“縱目”的傳說相關。何俊岷站在前方,感慨地說,“青銅縱目面具的上方,是蔚藍色的星空。縱目,有希望看得遠,遙望星空的意思。當我們站在這裡仰望它們時,它們也正在遙望星空。其實是很浪漫的一個場景。”
燈光設計也逐漸成為遊客逛博物館時的重點關注方向。在一組青銅全身人像中,紅星新聞記者看到有四個青銅小人像靜候立在前面,燈光從正面打上去,在其背後也出現了比人像大些的影子。“有趣的是,你看,這一個人像的手勢本是向前的,但從影子中卻成為了手勢向上的姿勢。”何俊岷說,青銅館内還有很多有趣的新變幻,歡迎遊客在3月21日前來一一探索。
紅星新聞記者|曾琦 攝影|王歡
編輯|段雪瑩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