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負春光!“中國節日”團隊帶來《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國曆史文化長河孕育誕生的“二十四節氣”,标示着一年自然節律變化,凝聚古人“觀天測時”的智慧,也蘊含着“天人合一、人物和諧”的中國精神哲思。

由河南廣播電視台“中國節日”出圈團隊傾力打造的“中國節氣”系列節目全新而來,首期節目《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将于3月19日晚在河南衛視播出,3月20日春分當天重播。在“陰陽相半”、白日漸長的春分之時,《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邀您共同開啟一場充滿獨特中國情愫的奇遇之旅。

莫負春光!“中國節日”團隊帶來《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

如果說“中國節日”開創了“網劇+網綜”的表達形式,而“中國節氣”作為一個全新的主題,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呈現?在進行項目策劃時,經多次探讨,主創決定采用一個完全不同形式——以貼近時代生活的小而美、趣且新的戲劇故事表達節氣的内涵和寓意。

“相較于傳統節日而言,節氣對于當代很多觀衆來說可能并不太了解和熟悉,是以做這一系列主題節目,首先要具有科普的性質,更為平實和直白的講故事方式,能夠更好地進行表達。”《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總導演陳雷透露。

莫負春光!“中國節日”團隊帶來《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

雖然要直白,但也要不失生動,為此,主建立構了一個“幻境空間”,幻境中的節氣先生,以高于天地的獨特視角觀察鬥轉星移、時律流轉,看人間變幻。“這位‘節氣先生’将貫穿全年系列節目中,通過宏觀、微觀等多緯度呈現出每個節氣來曆和内涵。”陳雷透露。

二十四節氣誕生于農耕時代,在過去指導農民農事活動,而在如今數字時代和科技時代,二十四節氣對于今人的生活又有何意義?這也正是主創們希望“中國節氣”系列節目能夠深入探讨的。陳雷介紹,“中國節氣”系列節目采用古今人物“奇遇記”的形式展開每一期的故事,在奇遇中展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情,彰顯節氣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哲思,喚起今人共情和共鳴。

莫負春光!“中國節日”團隊帶來《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

據悉,每一期節目時長大約為10分鐘至15分鐘。在《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中,最早編寫記錄二十四節氣的西漢淮南王劉安将穿越到當下,與小男孩劉一旦相遇,共同完成一場“春分到,蛋兒俏”的科學實驗。在節目中,将繼續運用 AI、XR 等技術豐富視覺呈現,融入一些節氣傳統民俗。節目結尾,也将有一首原創歌曲進行情感升華。

一個節氣,一段奇遇,一種情感。每一個節氣都有其獨特的内涵。春分之後,白晝漸長,主創表示,希望能夠用這一期節目,傳遞“堅定希望、追逐夢想”的态度。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斯其格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