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我家雙胞胎弟弟,是個十足的“好人”,關心着家裡每一個人,幼稚園班上的每一個人,甚至路上遇見的不認識的在哭泣的小孩、在散步的爺爺。

哥哥卻恰恰相反,他非常“自私”,極度尋求着自我滿足與娛樂,對家人、朋友關注很少。

作為人生伴侶、朋友而言,誰都會喜歡弟弟這一種人,但我作為一位母親,我也“自私”地認為:哥哥這種把自己擺在首位的個性,他會活得輕松、愉快很多。而對弟弟這種“爛好人”,我真的有着太多的擔憂。

1

弟弟的“好”,讓人感動,卻讓媽媽很擔心

我家弟弟,是那種讓你忍不住想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的孩子,說幾個例子。

孩子出入幼稚園,需要戴口罩。我一般給孩子準備兩個口罩,要求他們早上用過那個就放書包裡(幼稚園班上的垃圾桶收得比較隐蔽,可能怕孩子碰到了,是以一般要求他倆把早上的口罩帶回家再丢),下午出幼稚園,就拿書包裡的新口罩。

天熱的時候,去幼稚園的路上戴着口罩,可能就汗濕了,下午用舊的也會不舒服。或者孩子吹了風有點流鼻涕,弄髒了。是以感覺下午用新的,對孩子健康好一些。

但是,我家弟弟,下午回家時,基本不會拿書包裡的新口罩。除非有同學忘記帶了,他就會把那個沒用過的新口罩給同學。

不管是3号,還是15号,30号沒帶,他都會知道都能看到聽到,都能湊過去送給同學一個新口罩。

而哥哥呢?每天下午放學時候,乖乖拿一個新口罩用,哪怕他前後學号(放學時候排路隊按學号站)的同學沒帶,他也不會知道,還是弟弟把自己的新口罩給同學。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有一個禮拜上幼稚園,弟弟每天早上會給一個女同學一勺子一勺子喂了中藥,才進去吃早餐。我問弟弟:“是女同學請你幫忙喂的嗎?”

弟弟說:“不是呀,我看到她吃得很慢,很不開心的樣子。我記得我之前吃藥,是外婆一勺子一勺子喂着吃就很開心,我就想着主動給她喂。”

弟弟的這個行為持續了一周,這位女同學并不是平時經常玩耍,不是弟弟經常提及的好朋友,可能關系不是最親密的這種。但他看到人家表現得不開心,就會想辦法去幫把手。

其實我有點擔心,畢竟女同學吃藥肯定是感冒了,弟弟靠她這麼近,可能會被傳染病菌。弟弟告訴我:“媽媽,你放心,我有戴口罩的,是喂完藥才會取下口罩的!”

這樣的孩子,真的想狠狠地抱抱他。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這樣的小事,不勝枚舉。

在幼稚園裡,有課外班上認識的其他班的同學,在角落哭泣,弟弟就會前去安撫,幫助他找到班級老師,請老師護送哭泣的學生先回教室休息。

有同學吃飯時掉了骨頭在地上,弟弟會很生氣批評,因為他怕其他孩子沒看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我告訴他:“如果你叫同學撿起來,她沒有撿;你得告訴她你在擔心什麼;如果她還是沒撿起來,你可以自己去拿掃把撮箕,把垃圾掃掉,就不用擔心同學摔跤了。”弟弟聽了很高興。

我爸前幾天腿受傷了,我告訴孩子:在外公旁邊玩的時候,不要碰到外公的腿。後來我問他倆有沒有乖乖的,弟弟說:“我有照顧好外公的,外公睡着了,我給他蓋了被子。”

我也在旁邊房間聽到弟弟學着大人的口氣問:“外公,你有沒有好一點呀?你下次要小心點哦,不能走那麼快了。”

再看哥哥,繼續在玩着他的積木玩具,一切外物都是浮雲一般。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我們會被弟弟一次次感動,卻又心疼他小小年齡關心着太多與之不相符的事,害怕他會傷害到自己。弟弟的熱情與友善,讓我們沖突地又愛又擔憂。

可這幾天遇到的一些事,看到的一些新聞,卻讓我有了不同的想法。

2

“何不食肉糜”?社會還是需要熱情、正義的“小天使”

孩子上課的教育訓練機構,出現了次MI接者。教育訓練機構要求所有家長和學生在兩周内,進行3次檢測,才能複課。包括在這個次MI接者到教育訓練機構前一天上課的孩子,也就是沒機會接觸過的所有學生。

我家是兩個孩子,需要我和老公兩個人帶孩子去上課。也就是在完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4個人需要請假3天,檢測3次,花費1000元。

我回報到上層以後,教育訓練機構老師給我打來了電話,說的是:“檢測是免費的吧?”

我心裡當時想到了那個“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隻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是以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于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我向老師解釋道:“目前免費的并不多,也是限制時間和地點的。我老公每天下班時間就是10點,早上我們夫妻需要送孩子去幼稚園,确實沒有多餘時間去做檢測。”

要求是從全局考慮,我們明白。但有沒有考慮過不少普通人的生活和實際情況呢?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這幾天鄧倫偷稅上億上了新聞熱搜,人家光是稅費的罰款就可以以億為機關,而大多數普通人呢?誰能看得到他們的生活,明白他們的疾苦,能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

同一天,深圳一個中年男人,早餐店歇業半個月了,但店租、貸款、人工費照常得付,父母、孩子照常要贍養、撫養。“我以為會慢慢好起來,但看着家人的相片,眼紅了,我真的崩潰了!”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大多數人過的是這種崩潰、崩潰邊緣,或者真心希望有人幫一把手的生活吧!

這是同一天刷屏的兩條新聞,一個高高在上,是5%甚至2%的人的仙界;一個是普羅大衆的真實寫照。

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

在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沃土上,北上廣深加上南京、青島、杭州等15個“新一線”城市面積全加起來,占比都達不到3%。

也就是就97%的三百多個地級市、三千多個縣城、四萬多個鄉鎮、六十六萬個村莊中,生活中十億人口,他們可能過着你想象不到的人生。

話語權可能始終掌握在部分人、少數人手裡,但我們都希望掌握話語權的人,能多為普通的人說話,能真正站在普通人的視角去看。這也就需要弟弟這種有着天生“悲天憫人”個性的孩子,更多一點!

敢于發聲,樂于發聲,為大衆發聲,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發聲!

3

“爛好人”的孩子,需要學會争取話語權,保護自己的同時為更多人發聲

電視劇《我們這一天》中的蘭德爾,就是一個時刻抱有憐憫之心的孩子。

3個孩子看到挑戰者号在電視直播中爆炸。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哥哥一直是逃避的态度:“隻是電視上播的一個故事,不是真的。”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妹妹覺得:“幸好他們飛得很高,這樣的話,他們離天堂就很近了。”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弟弟蘭德爾擔心犧牲航天員的孩子,當媽媽詢問他的心情感受時,他終于打破了沉默:“那個宇航員老師還有孩子,會有人給他們做晚餐嗎?”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當媽媽告訴他:“他們的爸爸會照顧他們的。”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蘭德爾停下了擺弄航天飛機,回過頭看向媽媽:“你寄一些通心粉和奶酪給他們,以防萬一。”蘭德爾想和失去媽媽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美味晚餐。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蘭德爾如媽媽多年前的預判一樣,有着救世主一般美好的心靈,但在這條路上也是一路碰壁受挫。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蘭德爾39歲時遇到一個入室盜竊的賊,2年後警察抓到了這個賊,他在41歲生日這天跑去了庭審,就為了告訴這個賊:“你當時拿着刀指着我,讓我們全家都很害怕。”

之後蘭德爾又保釋了這個賊,他想讓這個人還有機會做回好人,他想在收容所和他見一面。但遺憾的是,蘭德爾沒等到他期待會轉變的人。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蘭德爾當上區議員,是因為去生父的租住房,發現周邊很多路政設施需要修繕。但回報給議員後沒有得到改善,他就決定自己競選議員。

他帶着一顆救世的心,連他的助手也說:“我們不是來當政客的。”因為他們的不少做法,确實出格又有點主次颠倒:他們會為了接待群眾訪客,而放了其他議員兩次鴿子。

但妻子仍然愛着他的真性情,稱贊他是“真君子”,“一心隻想着幫助别人,像強迫症一樣。”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結語

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我們這一天》中的蘭德爾一樣的人,需要《麥田裡的守望者》中霍登一樣的人:想要保護所有無辜的人,所有的孩子,想要拯救所有的人。

一個熱情、善良又富有正義感的孩子,我不會再想着去糾正他、打擊他了,讓他學會适度善良,學會以保護自己為前提的善良就好。

成人世界的善良,收得有點緊:不敢發言,不敢伸手,卻又渴望着别人為自己發言。

希望孩子将來能夠有說話的底氣,為大多數人發言,能一如既往做一個正直正派的人!

“爛好人”的孩子,該誇獎,還是該糾正?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