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出嫁的女孩為啥叫“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藍花?

為什麼是黃花大閨女而不是紅花大閨女?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祖”“宗”?

……

這些,您都知道嗎?

未出嫁的女孩為啥叫“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藍花?

為啥把未出嫁的女孩叫“黃花閨女”

為啥把未出嫁的女孩叫“黃花閨女”,為啥不是紅花、藍花或紫花,非得是黃花呢?

其實所謂“黃花”,指的是古時婦女額前的一種裝飾,又稱“花黃”。

當時的婦女喜歡黃顔色的粉在額頭上畫出各種花鳥形狀,或是用金黃色紙剪成花鳥形狀貼在額頭。

這種習俗大約起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木蘭辭》中就有“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之說。

關于這一習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未出嫁的女孩為啥叫“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藍花?

相傳,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次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額頭上,梅花漬染,在她額頭形成梅花之形,拂之不去。

此後壽陽公主便經常将梅花貼在額前,宮人們也紛紛效仿。此後就有所謂梅花妝,簡稱梅妝。

這種妝飾傳到宮外後,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或用菊花或用黃紙剪出花樣貼在前額,後來逐漸發展成“貼黃花”的習俗。

由于這種妝飾在未婚的女孩子中比較流行,漸漸地,“黃花閨女”就成為了未婚女孩的代稱。

“祖宗”在現代漢語中是作為一個詞出現的,指一個家族的上輩,尤其指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漢語中,“祖”和“宗”各自有着不同的含義。

“祖”最初泛指祖先、始祖。在宗法制度下,人們特别看重家族的始祖及曆代祖先的身份地位,祖先的地位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血緣和這個人在家族譜系中的地位,是以,曆代貴族掌權以後,都要為始祖和曆代祖先建立廟宇,這個祖廟也被叫做“祖”。

而“宗”就是始祖之後曆代先人的廟。後來,也把開始創業的人叫做“祖”,繼承大業的後來人叫 做“宗”了。如從漢代起,帝王的廟号,始帝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 等。

而“祖宗”連用,指的就是祖先。

“六親”是指哪些人?

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們經常能見到“六親不認”這個詞語,那你知道“六親”指的是哪些人嗎?

關于這點,曆代有很多種說法,代表性的有三種:

一據:《老子》王弼注,以父子、 兄弟、夫婦為六親。

二據:《左傳》說,以父子、兄弟、姑姊(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為六親。

三據:《漢書·賈誼傳》顔師古注引應劭注,以父、母、兄、 弟、妻、子為六親。後人比較贊同第三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

不過,後來“六親”也用來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了。《史記·管晏列傳》載:“上服度則六親固。”唐代張守節對此做了解釋:“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 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而到了今天,“六親”已經泛指親屬了。

未出嫁的女孩為啥叫“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藍花?

花甲、古稀、耄耋、期頤之年指幾歲?

花甲,是指人到六十歲。

這與中國古代幹支紀年有關。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錯綜搭配成六十個機關,每一幹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複始形成一循環,故稱為“六十花甲子”。

《西遊記》第二十回:“(老者)道:癡長六十一歲。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七十歲。語出自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mào)是指人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耋(dié)則是指七十、八十歲的意思。《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杜預注:“七十曰耋。”

未出嫁的女孩為啥叫“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藍花?

人順應雙音詞的語言習慣,把兩個字合在一起,用“耄耋之年”借指七十至九十歲。

所謂“期頤之年”則是指人一百歲。《禮記·曲禮上》曰:“百歲曰期頤。”朱熹解釋說:“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的意思)。”“謂百年已周。”是以,期頤即人活得圓滿,壽高百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