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兩個字:“龔、異”。“龔”是“共”部所收的唯一漢字,《說文解字》将漢字劃歸540部下,有很多部部屬漢字隻有一個,“龔”就是這樣的漢字之一。“異”是部首漢字,與“廾”部的“異”在古文字中是兩個字,在495課我們已經說過“異”字,本課再說說“異”字。

這兩個漢字在現代漢語都被簡化,“龔”字簡化為“龔”,“異”字簡化為“異”,“異”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是以,本課的重點漢字是“異”,雖然我們标注它的簡體字“異”,但是與“廾”部的“異”并不是同一個字。隻關注标題中問題的同學請直接看第二個字“異”的解說。

1、龔(龔)。讀gōng。《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龔,給也。從共,龍聲。”形聲字。本義是供給,後來寫作“供”。《說文解字·人部》收有“供”字,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述:“《系部》曰:給,相足也,此與《人部》供音義同,今供行而龔廢矣。”也就是說,龔的本義是供給,隻是後來“供”字通行,“龔”的供給之義漸漸廢除了。柳宗元《武岡銘》:“奉職輸賦,進比華人,無敢不龔。”少數民族之亂被平定,與漢人融合,供給賦稅。可見,在唐代,“龔”還用它“供給”的本義。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防疫供給)

“龔”在本義之外,還有幾個用法:

(1)奉,奉行。《玉篇·共部》:“龔,奉也。”《呂氏春秋·先己》:“夏後相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即夏君啟同“有扈氏”在甘澤交戰,沒有取勝。高誘注引《尚書·甘誓》:“今予維龔(今本作“恭”)行天之罰。”即夏啟在《甘誓》裡說“奉行天地大命前去懲罰他們(有扈氏)。”

(2)通“恭”。恭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龔,假借為恭。”《漢書·王尊傳》:“象龔滔天。”貌似恭敬實際上罪惡滔天。

(3)通“用”。因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龔,假借為用。”

(4)殷墟蔔辭中所見地名。地在今河南省衛輝市。王國維《殷墟蔔辭所見地名考》:“一曰龔。古龔、共二字通用。《左代傳》:‘大叔出奔共。’杜注:‘今汲郡共縣’是也。”

龔還用作姓氏,這也是現代漢語龔字最常用的用法,《廣韻·锺韻》:“龔,姓也。漢有龔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個女演員叫龔雪。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電影《石榴花》中的龔雪)

“龔”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龔的小篆寫法)

2、異(異)。讀yì。在495課講“異”字時,我們已經提到過“異”字,本課詳細講,因為這個字是現代漢語“異”字的主要用法,寫異的繁體時,我們多數情況要寫成“異”。

“異”字《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中:“異,分也。從廾、從畀。畀,予也。”會意字。許慎認為“異”的本義是分開。但請注意,這個解說是有問題的,為什麼呢,看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字源》中“異”的字形演變)

注意看“異”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甲文異字作人頭上戴物,兩手奉之之形,異蓋戴之初文。戴從(十戈)者,加聲旁耳。”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古金文)象人舉手自翼蔽形。”也就是說,“異”的甲骨文、金文字形,都像是一個人往自己頭上戴着異物(面具或飾物),并且兩手捧之的樣子。是以,依照字形,“異”的本義應為戴(面具、帽子或飾物),異是戴的初文。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蓋首所戴者,乃身外之物。作則戴之于首,息則分置一旁。故引申得有分義。”是以,許慎所說的“分開”之義,其實是“異”的引申義。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戴面具的人)

許慎所說的“從廾、從畀。畀,予也”,說“畀”是給予的意思,因為給予對方,是以分開,是以他認為異的本義是“分開”,這其實是他不知“異”的古字形而得出的解說。

為便于行文,以下用“異”表示“異”。

《廣雅·釋诂一》:“異,分也。”也用“分開”之義。《禮記·曲禮上》:“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與自己同輩的五個人同居一處,應讓年長者分開另坐一席。《史記·商君列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家(分開居住)的,賦稅加倍。這是商鞅變法,促進人口增長的法令。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商鞅變法,徙木立信)

本義之外,“異”的用法還有很多:

(1)不同。《玉篇·異部》:“異,殊也。”如上所述,實際上,這也是(面具或頭飾)引申義,一個人戴了面具或頭飾,必然呈現不同的樣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異,分之則有彼此之異。”《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是以定親疏,決嫌疑,别同異,明是非也。”所謂禮,就是用來确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判斷事情的疑似難明,辨識事物的不同與相同,分辨是非的。

(2)不平常的;特别的。這當然也是戴(面具或頭飾)的引申義,戴了面具和頭飾,就不平常了,特别了。《釋名·釋天》:“異者,異于常也。”《玉篇·異部》:“異,尤也。”徐灏《說文解字注箋·異部》:“異。引申之,非常之事曰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孔子說:“跟着我學習而精通六藝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們都是具有奇異才能的人。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孔子和他的弟子)

(3)怪異;奇怪。其實這也是戴(面具或頭飾)的引申義。戴了面具或頭飾會顯得怪異;奇怪。《玉篇·異部》:“異,怪也。”《廣韻·志韻》:“異,奇也。”《莊子·徐無鬼》:“(黃帝曰)異哉小童!”成玄英疏:“(黃)帝驚異牧童知道所在。”真是奇怪啊,這位少年!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就是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覺得非常奇怪)。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桃花源記》文意圖)

(4)其他;别的;另外的。楊樹達《詞诠》卷七:“異,旁指訓示代名詞,與‘他’義同。”《論語·先進》:“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我以為你是問别的人,竟問仲由和冉求呀。

(5)災異。徐灏《說文解字注箋·異部》:“異,災變稱異。”《後漢書·徐防傳》:“春一物枯即為災,秋一物華即為異。”春天一物枯死就是“災”,秋天一物開花就是“異”。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蝗蟲災異)

(6)違逆;叛離。《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所願也,敢有異心。”如果能跟随君王一同回去,那麼本來就是下臣的願望,豈敢有違逆的念頭?”

(7)佛教用語。變化。佛家認為事物有生、住、異、滅四種特性,“異”即變化。

此外,異還是姓氏。《通志·氏族略四》:“異氏,《姓纂》雲:‘今溫州白水蠻有此姓。’”

“異”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04課:“異(異)”的本義從“戴面具”而來

(異的小篆寫法)

還是跟495課所講的一樣,如果在現代漢語用“異”的繁體字,要看這個“異”是什麼意思,不能一概寫成“異”,因為還有“廾”部的那個“異”的寫法。

(【說文解字】之504課,部分圖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