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古玩市場買來一件“小鬥”,大家都說我撿漏了

那天,我在古玩市場買了一個道光丁亥年間制作的小鬥。剛得到這件小鬥時,還引來了“行家”們的圍觀。

買回來後,我仔細欣賞了一番。鬥為木闆結構,做工非常精細。全木制作,上大下小,開口呈圓形,四個側面以圓錐形縮小,制作形态為合卯契合,完全不用一顆釘子。上、下兩個圓口邊用鐵皮包裹着,小鬥中部有一個大鐵環緊緊箍着,将小鬥外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并各有三根鐵棍将中間的大鐵環與上下兩個圓口邊鐵皮連接配接起來。大鐵環和上下兩個圓口邊鐵皮的包漿都很好。

小鬥的上部刻有“福、祿、壽”三個大字,下部刻有“小鬥”“道光丁亥”字樣小鬥的外部塗有紅漆,是早年間的大漆,曆經幾百年曆史,漆色依然很亮。

小鬥側面有小鐵環,可以将鬥米吊起來,而吊繩又應該是可以上下活動的。裝米的時候,可以低點,往布袋或者米囤裡倒米的時候,則可以把米鬥懸高起來,使之一傾而入。

我在古玩市場買來一件“小鬥”,大家都說我撿漏了

古代标準的鬥、升,完全是榫卯連接配接,工藝精妙,渾身見不到一顆釘子。我買的這件“小鬥”經過近兩百年的歲月侵蝕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凝聚了先輩們的智慧和結晶。

鬥是古時人們盛糧食和計量糧食的工具。因年代不同,地域有别,鬥的容量也略有不同。鬥分小鬥和大鬥。小鬥是容量小于标準量的鬥。一石等于十鬥,一鬥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十分之一升。大鬥,其形制與該市鬥基本吻合,制作工藝及色澤基本一緻。但其制作的尺寸就比市鬥要大些。米鬥是随着糧食生産而發展出來的用具,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米鬥多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形狀有兩種,一種是類似于我買的這種,另外一種是開口呈正方形,四個側面以梯形縮小,小鬥現在已經非常罕見了。

我在古玩市場買來一件“小鬥”,大家都說我撿漏了

我收藏的這個小鬥,為道光早期的器具。據行家說,這是清代湘南、桂北官倉、糧棧、米行及地主家裡必備的用具,部分百姓家也有。

道光年間,由于糧食問題日益突出,銀貴錢賤,官倉、糧棧、米行及地主家裡的糧食格外緊俏。“鬥”這個人們盛糧食和計量糧食的工具,得以廣泛使用。

我在古玩市場買來一件“小鬥”,大家都說我撿漏了

廣西桂北地區緊鄰湖南西南部,兩地民俗、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大體相同。當時的湘南、桂北地區,許多地主常用大鬥出,小鬥入的剝削形式來盤剝坑人。佃戶繳納地租時,地主就會使用大鬥征收。當農戶揭不開鍋時,須向地主借糧食時,就變成小鬥借出,大鬥收回。還有官府在征收官糧時,也使用大鬥進小鬥出的方法。

在古代,盡管“鬥”有時候會被一些貪官污吏和黑心的地主違規使用,坑騙百姓,但百姓對“鬥”的了解還是正面的。認為“鬥”有着吉祥的寓意,是豐饒富足的象征,如今也就成為了一類頗具意趣的藏品。(文圖:@安仁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