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的情感回應,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很多新手媽媽在養育孩子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惑。

有的人在做了父母之後,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原生家庭,但有的時候,如果沒有覺察,也容易出現問題。

有的人會因為小時候媽媽對自己不好,然後就拼命地對自己的孩子好,走到另一個極端。

但其實,我們說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隻是拼命的愛孩子是不夠的,還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正常的心理發展。

很多人在長大之後,都跟父母談起過自己還記得小時候的一些痛苦經曆,比如說,曾經目睹過爸爸喝多了酒,動手打媽媽,或者說,曾經走丢了,站在路上哇哇大哭等等。

這個時候,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小孩記什麼事啊”;或者“3歲以前的事你怎麼會知道,肯定是聽我們聊天說的吧?”我還聽有的父母說過,孩子小的時候吃飽穿暖就行了,反正他什麼也不知道,等他長大了你再對他好就行了。

在一些父母的觀念裡,覺得小孩是不記事的,餓不着凍不着就可以了,即便小時候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長大後也不會記得了。

但實際上,随着心理學的普及,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早期的心理發展,特别是18個月之前的心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回應,就相當于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地基。

羅馬尼亞的孤兒院現象就能證明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羅馬尼亞就陷入了經濟困頓,人口數量也消減的特别快。當時政府就出台了一項政策,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5個孩子。由于很多家庭當時經濟都很困難,根本撫養不起這麼多的孩子,是以很多孩子在出生後就被送到了孤兒院,由國家統一撫養,最多的時候,被送到孤兒院的孩子就有十幾萬。

那可想而知,孤兒院裡面的從業人員根本忙不過來,可能一個人就要看幾十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從業人員能保證孩子不餓肚子,就已經不容易了,根本沒有精力去陪孩子玩啊,或者是愛撫啊等等,也沒有辦法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及時去抱一抱,哄一哄。那這些孩子呢,基本上每天就是看看天花闆啊,看看牆啊,這樣打發時間,沒有人能給他們一點點的關愛。

在這樣的養育環境下,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呢?當時還有神經科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一起到孤兒院去了解這些孩子的情況,那當時他們是這麼描述的:在這家孤兒院裡,很多孩子在坐或者爬的時候,都會前後搖晃,頭也不停地左右搖擺,甚至反複把手放在自己臉上,還時不時地打自己耳光。這些孩子動作空洞,循規蹈矩,就像動物園裡的老虎或者大象在踱步。

這個描述非常的形象,這些孩子不僅看上去行為很古怪,而且智力、情感都發育不良,也沒有溝通能力。後來雖然有一些孩子被正常的家庭收養了,盡管養父母給了這些孩子很多的關愛,但是他們依然沒有辦法健康的成長,在成年之後還是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甚至是出現了精神分裂症這樣的情況。

通過這樣一個慘痛的曆史事件,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光吃飽穿暖是遠遠不夠的,他還需要照顧者能夠及時回應他,給他情感上的關注。那為什麼在孩子小的時候,缺乏照顧者的關注和及時的回應,會給他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呢?

這就要從一個嬰兒的成長史開始說起了。

一個小嬰兒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他并不知道周圍都是怎麼一回事,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自我的概念,是以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一回事,他唯一擁有的就是身體上緊張和放松的感覺。

你可以來感受一下哈,用盡你所有的力氣去握緊拳頭然後再放開,你感覺到的這種握緊跟放松,就是一個嬰兒所擁有的所有感受了。那個時候他覺得全世界隻有他自己,沒有其他人,心理學上把這個階段叫做一進制關系階段,大概的時間段是從嬰兒剛出生到6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嬰兒身上,還是會有一些出入。

我們知道,當一個嬰兒餓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胃或者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有不舒服的感覺,他就會哭。

那他的哭帶來的是什麼?如果他有一個全心全意照顧他的媽媽,那媽媽會很本能的知道這個小嬰兒這個時候需要什麼,她會馬上過來喂奶。這是媽媽很本能的反應,可能外人是看不出來這個小嬰兒是為什麼哭了,但是媽媽就能意識到孩子的需要。

這個時候這樣的一個互動,實際上對于小嬰兒來說,他還沒有意識到另外一個人的存在,他可能會覺得我餓了的時候,我就能吃飽;我困的時候,我就能睡過去;我冷的時候,我就會變暖。

對于處在一進制關系階段的嬰兒來說,一切他想要的東西都是源于他自己的,全世界隻有他自己沒有其他人,他會覺得隻要我想要什麼,就會有什麼,就像一個神,或者說像一個魔法師一樣,有一種全能感,這個叫做原始的自戀狀态。

可能有的人,一聽到“自戀”這個詞,就會想到自大狂啊,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啊,覺得全世界人的人都嫉妒我呀,等等,總之就是覺得不太好。如果說這些感覺是出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那我們會去考慮是不是存在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情況。

編輯但是如果這些感覺,像覺得我是最好的,這個世界就是圍着我來轉的等等,這樣的一些感覺是出現在一個小嬰兒身上,那就是非常正确,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種内心感受了。

這種原始的自戀會讓一個小嬰兒覺得,你看我多厲害,我想要什麼就會有什麼,他會覺得自己的需要都可以被看見,并且可以被滿足,這是一個人形成自我存在感,形成自尊的重要基礎。

如果說一個小嬰兒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會怎麼樣呢?雖然在現在的生活中,幾乎不會出現像羅馬尼亞孤兒院那樣極端的情況了。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比如說,媽媽有産後抑郁,自己的情緒就很低落,根本沒有辦法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馬上回應他,隻能保證孩子不會餓壞。

或者說,有的父母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孩子是在用哭來操控父母,如果孩子一哭就抱,那這個孩子會越來越難帶,是以隻要孩子不是餓了、尿了這樣的情況,就不用回應孩子的哭聲,等他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像這樣的情況,孩子雖然餓不着,沒有生存上的威脅,但是他會形成心理上的創傷,因為在他哭的時候,總是沒有人能回應他,換句話說,他想要的東西,總是不會出現,那這樣一種情況,從心理層面來看,就會極大的破壞孩子的全能感,同時他的自尊感也是會比較低的,甚至會出現人格障礙方面的情況。

如果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孩子在大哭大鬧的時候,總是沒有人理會他,這會大大增加孩子大腦内皮質醇的分泌,進而影響到其他神經遞質系統的發育。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光給孩子吃飽穿暖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在他在有需要的時候,父母能夠回應她,保護他的全能感。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可以關注我,并把文章分享給更多需要的朋友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