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新能源技術成熟之前,它才是燃油車的最佳接替者

純電動車正在“殺死”燃油車?按照“非黑即白”理論,答案是肯定的:全球汽車市場邁入新能源發展方向,純電車取代燃油車是必然結果。事實上呢?就新能源技術發展而言,純電車會是未來市場的“大主角”,但接替燃油車的是插混車。

在新能源技術成熟之前,它才是燃油車的最佳接替者

這兩年,插混市場十分熱鬧:長安汽車推出藍鲸iDD混動系統,并已向市場投放一款量産車型;長城汽車推出檸檬混動DHT系統,旗下哈弗、WEY等品牌已投放多款量産車;吉利推出雷神動力混動系統,首款量産車已經開啟預售;奇瑞打造了鲲鵬DHT混動系統,相關車型也已上市銷售。自主廠商前赴後繼殺入插混市場,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

在新能源技術成熟之前,它才是燃油車的最佳接替者

乘聯會資料顯示,去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298.9萬輛,其中純電動車型244.4萬輛,同比增長168.6%。盡管純電動車型銷售火爆,但漲勢喜人之下,市場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不均衡狀态: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top10,有三款微型車上榜,其中五菱宏光MINI EV以39.5萬輛登頂;20萬元以上車型有4款,表現最好的是Model Y;而15萬元級别純電車型,有且僅有一款。

燃油車市場上,15萬元左右的中間段位車型,比如哈弗H6、大衆朗逸和日産逍客等,最受消費者歡迎。健康的汽車市場,就應該是中段車型龐大的“紡錘形”,“沙漏型”是不成熟的表現。那麼問題來了,中間段位的純電車,怎麼就賣不好呢?大抵還是因為裡程焦慮。

Model Y等中高端車型,與五菱宏光MINI EV等微型車的目标群體,大機率都不在意續航裡程:前者能選擇多種出行方式,後者基本不會長距離出行。而15萬元級别的純電車,一般都會被目标群體當作家庭(唯一)主力車,需要滿足上下班、郊遊和遠行等出行需求,對續航裡程有較高要求。但即使當下續航裡程已達到500+km,也無法徹底打消裡程焦慮,畢竟純電車目前做不到燃油車一樣的補能效率。

在新能源技術成熟之前,它才是燃油車的最佳接替者

除此之外,續航縮減、補能設施不完善及保值率等問題,也會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抉擇。是以預算15萬元左右、中意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可能更傾向插混車型。比亞迪宋DM和秦PLUS DM-i,殺入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top10。而比亞迪的插混車型,占據品牌去年新能源近一半的銷量。另外,增程式SUV理想ONE,去年總銷量突破9萬輛,也側面說明了一些消費者的選擇态度。

插混車備受追捧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它綜合了純電和非插電混動汽車的優點:支援純電動零排放行駛,續航裡程比非插電混動車型長,一般能滿足上下班代步需求;支援燃油耗電的混動行駛,相對而言比燃油車油耗更低,同時也沒有純電車的裡程焦慮。以比亞迪秦PLUS DM-i為例,加滿一箱油輕松跑上千公裡,而NEDC續航裡程最高120km,能夠滿足城市日常上下班出行。從車主口碑資料來看,車子平均百公裡油耗6L,絕對碾壓同級别燃油車的表現。

在新能源技術成熟之前,它才是燃油車的最佳接替者

不過插混車再好,也很難成為未來主流車型。抛開産品力不說,插混車本身不符合市場發展方向,畢竟它終究做不到真正零排放。目前一些監管嚴厲的限牌城市,插混車市可是上不了綠牌。目前新能源市場發展不成熟,純電車還無法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插混車才成為當下的最優解,算作過渡期的過渡性産品。當充電樁大面積普及、充電效率大幅度提升後,純電動車勢必會統治新能源汽車市場。

純電車成為真正的“大主角”,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在技術達到成熟之前,插混車無疑是燃油車的最佳接替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