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術講座|“元宇宙”的五大哲學特征

學術講座|“元宇宙”的五大哲學特征

智能社會與智能革命的到來,給馬克思一些經典文獻的重讀提供了一個新的時代背景。文明的起點最早是人與自然的分離,是“人之是以成為人”的第一個過程。後來由于人的分工與聯合,尤其是聯合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明形态的不同,由此出現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資訊文明和智能文明。

與農業文明的千年計算、工業文明的百年計算、資訊文明的十年計算不同的是,我們至今仍無法預估智能文明的發展需要多長時間,智能文明最終将以什麼樣的社會形态呈現?而工業文明和智能文明是沿着兩個不同方向行進的文明,工業文明以追求豐富人的物質生活為主,智能文明則深度拷問人類本性的文明,是以追求精神生活為主的。

當我們重讀《共産黨宣言》時,沿着馬克思當年對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研究軌迹審視當下的智能化社會,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即将迎來“無用階層”“知識階層”“休閑階層”的社會文明?由此帶來了人與世界關系逆轉:數字隐私,在超記憶、超複制和超擴散的世界裡,個人資訊的控制權與删除權讓渡等諸多問題。

智能文明開啟了“人之是以成為人”的第二個過程,即如何堅守“人”的道德底線,如何引導和規制智能技術的發展方向,建立關于未來的倫理學。

如果說自然環境中人類遵循自然法則,适者生存,優勝劣汰,那麼在社會環境中,人類從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便形成了社會架構,人的社會性成為人們重新看待自然的中介或視域。而技術環境的到來,前三次技術革命的結果,技術标準變成了評判其他事情的标準,人的自主性讓位于技術的權威性,技術成為人類看待問題的新中介。

智能革命造就的智能時代特質主要是以人工智能、神經工程、生物技術、量子計算、納米技術、晶片技術等為基礎産生的數字化轉型,社會深度互聯,人機共生,以及機器人的普遍使用,其中就包括近期一直在普遍熱議的“元宇宙”。

關于元宇宙,現在是一個非常熱的話題。其特征可以概括為“超越”。第一是超越單一,追求整合應用。整合應用包括幾大整合,一是技術整合,二是平台互聯,我們現在的平台和平台之間互聯沒有那麼好,也就是不同世界之間的随意切換。

第二是超越界面,增加空間感。它是超越二維到三維的狀态,是超越視覺到感覺,未來元宇宙是感覺的,是身臨其境的。那麼問題來了,元宇宙使人的感覺變成了商品,我們原來的人的感覺隻是你對某人、某事、某物的認識和感覺而已,是個人的事情,但是元宇宙未來出現以後,如何引導你的感覺、利用你的感覺,成了商家談論的對象。

第三是超越靜态,增加情景感。第四是超越身體邊界,增加穿越感。最後是超越現實,增加滿足感。我們在元宇宙的世界裡可以實作一些在現實中達不到的願望,實作個人滿足,元宇宙這樣的數字世界知道你想要什麼,可以給你很多的自動滿足感,因為它了解你的曆史、你的喜怒哀樂,這些都會為商家提供商機,會帶來很大的社會變革。而這一切的背後,皆是算法與大資料的作用。在算法操縱的時代,從賦能、賦智再到賦權,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權力的行使,也由此産生了第四種範式,即資料驅動的科學研究。

智能革命的内在要求是從物質到精神重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己、人與智能機器人乃至生物型智能機器人之間的互相關系,來引導、限制和規範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是以,任何讓人文關懷作為評判技術、社會及自然的出發點,以及如何重建自然-社會-技術-人文高度糾纏并整合發展的社會,是極為關鍵的問題。例如這次新冠疫情,對許多傳統企業有很大沖擊,但一些高科技企業反而發展得越來越好,包括現在的網絡會議,對我們原有的生産方式産生很大影響,這其實為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傳統觀點提供了現實基礎,也有助于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重讀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理論可以找到很多新的資源,比如說人成長的第一個階段是自然形态,馬克思原著裡面關于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賴,這是最簡單的。第二個階段是物質層面的,形成了普遍社會的物質交換,這是物的滿足。第三個階段,就是以共同的社會财富為基礎、共同的社會發展為前提,實作人的個性自由與全面的發展,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

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它需要人文與科技同步發展。同時,也是當下我們研究共同富裕必須要加入的一個次元。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經濟的概念,共同富裕一定要加入精神方面的富裕。隻有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得以實作,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學術講座|“元宇宙”的五大哲學特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