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寶中的國寶:被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首,發現者獲五雙白手套

河南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人李建安曾在村子附近的蘋果地挖出過13個陶器,其中一個是尖底瓶,當時文物的宣傳還沒有像現如今這麼廣,除了李建安視這些陶器為寶物,其他人都不太關注,大家更關心經濟問題。

國寶中的國寶:被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首,發現者獲五雙白手套

并且這些陶缸實在顯得平平無奇,隻有一個陶缸上有鹳魚石斧的圖案,陶缸邊沿則有一個呈三角形的口子,另外12個陶缸都沒圖案。不過李建安對考古研究卻是相當感興趣,曾參與過中山寨考古大墓群。

做初步清理工作時,李建安發現陶缸和尖底瓶裡裝的不是糧食,而是土和人骨頭,李建安靠着大腦中僅有的知識認識到這可能是甕棺葬,在古時候,如果幼兒或是少年夭折,不會特别舉辦葬禮,而是以甕、盆為葬具,用以埋葬。

也存在有成人以甕棺葬,一般是用2或3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通常墓主是某些氏族部落的精英人物,古人認為甕棺葬可快速這些精英和夭折的小孩的二次轉生,而這類墓葬多出現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

國寶中的國寶:被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首,發現者獲五雙白手套

不過用以埋葬死者的東西,不是特别關心文物的人群,往往認為其不吉利、晦氣,李建安的家人知道後也是極力反對他把這些東西放在家中,李建安則把它們帶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經李建安的研究,認為那有鳥、魚、石斧圖案的陶缸的主人生前應該地位不低,這些陶缸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說不定還會是國寶。

但李建安的知識儲備畢竟有限,是以他決心把東西上交給國家,于是把13個陶器帶到了縣文化館,希望他們能夠好好珍藏,做深入的深究。然而這畢竟是個小地方,大家的知識儲備還沒有多到一眼就認出東西的價值,對陶器的了解也很少,是以拒絕過好幾次李建安的請求。

國寶中的國寶:被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首,發現者獲五雙白手套

好在李建安堅持,東西在他手上待了兩年多,最終在1980年春節前的一天成功上交了,臨汝縣文化館館長對于李建安的這種精神很是欽佩,為了肯定以及鼓勵李建安對文物的重視,是以獎勵了李建安五雙白手套。

李建安倒也不在乎物質獎勵的事情,他更關心文物的安排。1980年10月底,河南省曆史專項調查組進駐臨汝縣,李建安上交的那些陶缸也引起了調查組的關注與重視。

經發現,有鳥、魚、石斧圖案的陶缸還真是國寶中的國寶,為新石器時代鹳魚石斧圖彩陶缸,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曆史,上面的圖案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

國寶中的國寶:被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首,發現者獲五雙白手套

此文物不僅為研究大陸原始社會以及石斧的使用與安裝提供了實物資料,也是大陸繪畫上的一件罕見珍品,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

是以新石器時代“鹳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緊上解至河南省博物館,現如今收藏在中國曆史博物館。

一開始不少人認為“鹳魚石斧圖”所描繪的是當時農耕漁獵生活的寫照,不過根據對彩陶缸以及上面圖案的深入研究,結合考古學文化、商周青銅銘文等知識,認為“鹳魚石斧圖彩陶缸”屬于圖騰為白鹳的氏族部落首領的葬具。

國寶中的國寶:被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首,發現者獲五雙白手套

上面的魚圖案則是敵對氏族部落的圖騰,講述了白鹳氏族與魚氏族有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并且取得了勝利,石斧則是權力的标志。白鹳氏族人為了紀念首領的豐功偉績,是以把這一讓部落驕傲的重大曆史事件繪在了安葬首領的陶缸上。

2003年時,新石器時代“鹳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确定為了64件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之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珍藏有屬于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陶鷹鼎。

國寶中的國寶:被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首,發現者獲五雙白手套

它是在1957年出土于陝西省華縣太平莊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相當精美,把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也讓後世尤為感歎先人的智慧與審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