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湘文藝】劉祖賜/我騎單車到蒲園

我騎單車到蒲園

作者:劉祖賜

【三湘文藝】劉祖賜/我騎單車到蒲園

三八國際婦女節,老伴參加區三八女子門球賽,我去參觀弘揚母愛的“蒲園”。

“蒲園”,在雲溪區建軍村七房李屋場。是個孝敬父母、敬老尊賢,被孝文化浸透了近400年的古村落。2010年李氏兄弟商量,舉全家之力,在七房李建造一座慈孝文化園,以感恩母親,弘揚孝道,由李漁村先生和夫人易硯莊女士主持。李漁村夫婦十年寒暑,沐風栉雨,每年從長沙到雲溪老家數十次,終于建造起了小型園林“蒲園”。原省委副書記文選德題詞為“中華母愛園”。

跨上自行車,出嶽陽城,上107,過桃李橋,走鄉村路,春風伴我一路行。田畈裡,一處處金黃的油菜花,引來蜂蝶采蜜;一丘丘水田禾蔸下的紫雲英,低調地開着紫紅色的花。小港邊,一棵棵垂柳,初顯鵝黃,開心地披上了新妝;坡上一片片小草,已郁郁蔥蔥,把河水都染綠了。好一派早春的景象。

【三湘文藝】劉祖賜/我騎單車到蒲園

我貪婪地欣賞着鄉村風光,發現遠處有大小雙塔,右拐再右拐,就到了蒲園。園門并不高大,但對聯卻十分打動人心。“水為家井潔,月是故鄉明。”在外的遊子,回到久别的家鄉,一定都有這種感覺吧。推車進入園内,是“慈恩廬”的側面,外牆壁上是“中華母愛園”題詞,右邊是詩詞文化牆,側門又有一聯,是母愛的真實寫照:“每聞雁鳴倚門望,常疑犬吠是兒歸。”

把單車停好,背包放到“三多亭”,我想先休息一會。這時,區一中的王丹等幾位老師從“慈恩廬”出來。我知道區文聯和區一中,都參與過蒲園部分内容的布展工作,就主動與她們打招呼。因她們要趕回學校上課,給我留下一本“蒲園遊記”就匆匆走了。

“蒲園遊記”一書,是雲溪區一中于2021年10月31日,組織參觀蒲園後,學生寫的八十多篇遊記。角度各異,有景有情,有血有肉……李漁村老先生在審讀稿件時,為學子們的文思才情激動不已,欣然作序。

“三多亭”旁,是“母愛如天”的雕塑,一位慈祥的母親正在哺乳幼兒。象征“瓜瓞延綿,慶衍無疆”。走過園内綠草間的小路,上四級台階,跨石門檻,進入“慈恩廬”。迎面是神龛,兩邊有畫像,下方是紀念物件和石雕,正中是栩栩如生的母親雕像,安置在一個大木墩上,但感覺有點偏矮。巧合的是,不到半個小時,來了一輛小轎車,兩個小夥子從車上擡下一塊四方大理石,幾個人幫忙,墊到了雕像的下面,母親的形象瞬間又高大起來了。

【三湘文藝】劉祖賜/我騎單車到蒲園

室内有四間房布展,分别是“先人遺澤”,陳列先人的遺物和家人字畫;“這一家人”,介紹曾祖、祖父、父母和兄弟姐妹;“孝德文彙”,展出的是母愛和孝道的書籍和二十四孝圖文;“慈孝雲溪”,收集的雲溪區關于孝愛的故事。有些物件,我是見過的;有些人,我是認識的,有些書,我是讀過的,有些故事,我是了解的。在參觀時,這些内容,有的讓我敬佩,有的讓我感動,有的讓我沉思,無不受到教育。

李家的八兄弟姐妹,個個都是棟梁之材,正如園内的八棵青松一樣。但我記住名字隻有麥村、稻村和漁村,認識的隻有李稻村先生。稻村先生在市裡先後任過市委辦公室、政策研究室和統戰部的上司,工作上有過接觸。我退休住到市内後,在老年大學學習,有幸加入了市老年文學協會。老年文學協會,正是稻村先生和國家著名一級作家張步真先生等人一起創辦的,他任常務副會長。每年的文學講座、采風、編輯《洞庭紅葉》雜志、各種會議,和他接觸就多了。

稻村先生退休後撰寫出版了詩詞集和散文集,曾贈我一本《紅雨青山——散文随筆集》。他的多才多藝,筆耕不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學習的榜樣。

“慈恩廬”右側的一排偏屋裡,土竈裡柴火正旺,炊煙冉冉升起,與藍天上的白雲相融。鄰居一家四人正在忙着烹饪,為臨湘的客人準備中餐。不到十點鐘,臨湘市環保局的三十多位女同志(有幾位男同胞陪同),來“蒲園”參觀學習。她們裡裡外外參觀的很仔細,連我那本區一中的《蒲園遊記》也認真傳閱和拍照。都說,這個節日過得很有意義。

【三湘文藝】劉祖賜/我騎單車到蒲園

從蒲園出來,不遠的文家沖,就是曾任台灣兵備道劉璈的出生地,李氏曾祖李疇臣任劉璈帳前主筆,襄助南北征戰。返程騎車經過“坪田牌坊”,這是清戶部主事劉兆梅的母親來氏夫人,因治家嚴謹,悉心教子,孝順公婆,多行善事,光緒皇帝下旨诰封并為其建牌坊旌獎。往北十多公裡處的明戶部尚書楊一鵬故裡,也傳頌着楊一鵬孝敬父母的故事,其後人繼承了祖上立德孝親的好家風,成為了全國的典型。李漁村先生還創作出版了長篇曆史小說《大明尚書楊一鵬》一書。

雲溪區的家規家訓進萬家活動,獲得過中宣部的表彰。李氏的“蒲園”,作為“雲溪區孝道文化教育基地”,将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湘文藝】劉祖賜/我騎單車到蒲園

作者簡介

劉祖賜,嶽陽市詩詞協會、楹聯協會會員,嶽陽市老年文學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報刊雜志及網絡。

圖檔: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