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極藝術之巧 彰自然之美

來源:人民日報

極藝術之巧 彰自然之美

破冰而出的奧運五環、晶瑩閃耀的“大雪花”主火炬台、孩子們手中的雪花花燈……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冰雪元素無處不在,一幕幕精彩的主題演繹,盡顯冰雪之美。神州大地上,缤紛多彩的冰雪藝術持續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北京、哈爾濱等地的主題樂園中,一系列冬奧主題冰雪雕塑姿态萬千,扮靓城市空間,傳遞着“一起向未來”的美好期許。

化自然冰雪為人文藝術,冰雪雕塑散發獨特的藝術韻味。與其他材質雕塑相同,冰雪雕塑也在圓雕、浮雕和透雕等形式上窮盡藝術巧思。不同的是,冰晶瑩易碎,雪松軟綿酥,且兩者都易融化,對雕刻者來說,它們是一種充滿挑戰的藝術媒體。獨特的材質,既考驗着藝術家的創造智慧,也成就了冰雪雕塑特有的美感。

冰,重在雕。冰的質地無色透明,可折射光,但雕出的形體層次易隐,進而缺乏立體感。為求輪廓鮮明,冰雕創作除了強調體面關系,突出形體基本特征,還特别注重線的表現。線條若運用得當,能夠營造出“吳帶當風,曹衣出水”般的生動感。冰雕的制作過程,既有大刀闊斧的營造,也有局部的精雕細刻,且針對不同對象、不同角度要不時更換長度不同、寬窄不同、刀型不同的工具,進而更好地呈現藝術效果——線條互相交叉、雕痕縱橫交錯,在光的折射下如水晶、鑽石般璀璨,尤顯玲珑剔透,使作品獲得遠視、近觀俱佳的觀賞效果。如第二十三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主塔《聖火之巅》(見上圖),由24根向上旋轉的雅典多立克立柱組成,形成冬奧會火炬意象。主塔四周環繞着冰牆,雕刻有北京冬奧會體育圖示,輪廓分明,線條剛勁,與雕塑形象相輝映,傳遞出拼搏奮進、勇往直前的奧運精神。

雪,重在塑。由于雪坯體積巨大,是以雪塑更強調形體中面的作用,通過面的組合強化體積與前後空間層次,以及整體的氣勢營造和雕塑力量感的表現。如果說冰雕需近觀才能品味其玲珑剔透的細微變化,那麼雪塑更像是雄渾大氣的漢唐雕塑,需遠觀更能領略其氣勢之恢弘。如第三十四屆哈爾濱太陽島雪博會上的大型雪塑《冬奧·太陽島之旅》,長100米、高30米,巨大的卡通雪塑“冰墩墩”“雪容融”被哈爾濱特色建築和雪山環繞着,可愛的形象與渾然一體的雪塑,營造出濃郁的冬奧氛圍。

與冰雪運動相同,冰雪雕塑是寒地各族人民識冰禦雪的智慧創造,是其性格與審美的集中展現。冰雪雕塑,最耗費人力和時間的是采冰備雪環節,尤其是一些超大型冰雪雕塑創作,百人齊上,“自上而下”連續工作,這需要參與者具有旺盛的精力、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駕馭能力。正是在人與自然的激情碰撞中,冰雪藝術之花絢麗綻放。

自上世紀60年代哈爾濱舉辦國内最早冰燈遊園會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累和發展,冰雪雕塑已成為一種“熱時尚”。作為國際四大冰雪節之一,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已從地方性活動發展為國際性活動,成為國際冰雪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各地也紛紛開展冰雪旅遊項目,推動冰雪藝術進一步傳播。如今,借助藝術家的想象創造,立于大地、融入環境、契合氣候,使自然美、藝術美與文化美互相生發的冰雪雕塑,已成為冬季一道亮麗的城市景觀,彰顯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質。夜晚,冰雪雕塑配合五彩燈光如玉似翡,五彩缤紛,點亮城市夜空,豐富着人們冬季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冰雪雕塑不斷傳承創新。一方面,新技術、新材質被充分運用于創作中,或使用影雕、嵌雪、打毛等手法豐富冰雪雕塑藝術表現力,或使用環保色豐富冰雪雕塑色彩表現,使其煥發新的審美意蘊;一方面,冰雪雕塑被用于整體造景,塑造場景式空間,以移步換景的方式給遊客帶來沉浸式體驗;同時,傳統冰雪雕塑與“聲、光、電”技術、數字技術相融合,讓冰雪雕塑“動”起來,增強了大衆的互動體驗,使冰雪景觀全新綻放。冰雪雕塑在不斷提升觀賞性的同時,更具藝術的互動性、娛樂性,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親近藝術和自然。

近年來,冰雪藝術人才的培養受到更多重視。國家藝術基金“冰燈冰雕藝術設計與實踐人才培養項目”“北方雪雕民俗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相繼實施;已連續舉辦38屆的“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吸引國内外衆多冰雪雕塑創作者同台競技,從不同視角深入挖掘冰雪雕塑内涵。一些地方美術家協會和高校也相繼設立冰雪雕塑藝術委員會、冰雪藝術研究中心等,從實踐與理論等方面加強相關人才培養,為冰雪藝術發展蓄力。

蓬勃發展的冰雪雕塑,不僅滿足着人們的審美和娛樂需求,起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還帶動了當地相關産業,提升城市知名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冰雪雕塑作為冰雪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仍需進一步科學規劃發展布局,深挖文化内涵,不斷強化綠色設計理念,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景象。

(作者為哈爾濱學院副教授 祝勁松)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3日 第08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