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作者:劉朝勳教授

俄烏沖突仍在繼續,各種假消息漫天飛舞,幹擾着人們的視線。前不久,國際原子能組織就對烏克蘭境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出了聲音,稱與該核電站的傳感器失去聯系。

消息一出,引起世人猜疑,許多人都懷疑這個當年因為核洩漏而差點埋葬整個歐洲的核電站是否已經失去了控制,畢竟烏克蘭境内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還試圖攻擊核電站的周邊服務設,而烏克蘭外長也稱核電站具有洩露風險。

雖然俄羅斯官媒辟謠了假消息,表示核電站仍然在掌控之下,但人們不禁也想起了當年切爾諾貝利事故的慘烈往事,仍然心有餘悸,難以平靜。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一、核洩漏的原因

切爾諾貝利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小城,位于烏克蘭首府基輔以北大約一百三十公裡處。一到夏天,這個地方就河水清澈、綠樹成蔭,是一個休息度假的好去處。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許多人都喜歡在夏天的時候到這裡度假,租下幾間木屋當度假别墅。

如果不是1986年4月的那場災難,這個僻靜而優美的城市,注定将會與其他蘇聯廣袤土地上星羅棋布的擔負某個專業職能的小城市一樣,湮沒在曆史潮流之中。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那時候蘇聯處于國力巅峰時期,在建設這座烏克蘭第一座核電站時更是不吝投入,使其成為了全蘇聯最大的核電站,該核電站一共有4座裝機容量一千兆瓦的核反應堆,分别在1977年、1978年、1983年和1984年并網發電。

這座核電站在當時被稱為安全性能最高的核電站,也是被蘇聯上下視為超越美國的一大象征。然而,正是這樣一座無論在技術上還是政治上都意義重大的核電站爆發了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導緻事故發生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事故調查報告顯示為“在低功率條件下,測試反應性的負回報”,簡而言之就是人為操作失誤導緻。1986年4月25日晚上,四号機組從業人員受命停機檢測,工程師不顧已經提出異常報警信号計算機的提醒違規操作,還将所有安全系統都關閉,最終導緻蒸汽壓力迅速增加,突破臨界值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爆炸産生的沖擊波直接将反應堆的混凝土蓋給掀掉,更是燃起熊熊大火,場景猶如末日再臨,第二次爆炸則将核電站的建築物震得搖搖欲墜,反應堆機房被炸開了一個大洞。

更為緻命的是,核反應堆的爆炸,使其一刻不停地向空氣中釋放放射性物質,直到五月六日才結束。當然,事故的發生除了操作失誤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蘇聯當局對核電站管理安全上的疏忽也難辭其咎。

首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設計建造之初就出現了一些緻命的安全問題,這為之後的災難埋下了禍根。根據已經解密的檔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建設時選用的材料中就有不少品質很差,甚至是不合格。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而且在核電站的建設過程中,采用的施工工藝和裝配工序都違反了安全條例,但沒人指出。實際上早在建設時,烏克蘭的克格勃就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并向上級作出秘密報告,但并沒引起重視,更沒有得到任何回報。

不僅如此,整個核電站從1977年到1981年發生了大大小小多達二十九次事故,甚至在1982年時還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事故,也出現了輕微核洩漏現象,但仍沒能引起當局注意,直到最終釀成大禍。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可以說,當時的蘇聯但凡對核電站的安全狀況上點心,很可能就會避免悲劇的發生。更令人痛心的是,1986年初,核電站還進行過一次大檢查,工程師認為核電站正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向上級提出了關閉核電站的建議,依然是石沉大海,最終還是眼睜睜的看着災難降臨。

那麼,既然災難已經發生,蘇聯又付出了怎樣沉重的代價呢?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二、緊急救援與犧牲

實事求是地說,蘇聯政府的不重視甚至漠視安全,使得災難爆發,但其後的救援行動卻也将影響和後果降到了最低。爆炸剛一發生,第一批消防人員就迅速趕到現場,雖然他們并不知道是反應堆爆炸,但出動效率和敬業程度令人欽佩。第一批的二十八名消防員有十二人都先後死于癌症。

由于反應堆核心内的高溫鈾與水泥融化而成的岩漿,有可能熔穿廠房底闆進入地下,如果引起水蒸氣爆炸,将會引發全歐洲的災難。為了防止這一恐怖後果的發生,蘇聯3名技術人員在明知高輻射會損傷身體甚至危及生命的情況下,依然選擇穿戴裝置潛水進入4号核反應堆的地下室,進行緊急作業,開閘排水。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這種行為無異于自殺,但他們義無反顧,無愧于英雄之稱。同時爆炸還讓核電站和周邊房屋的屋頂上布滿了高輻射的瓦礫碎片,為了清理碎片,蘇聯一開始動用的是較為先進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根據設計能在火星上工作幾年,然而這種機器人卻在強輻射下幾分鐘就全部報廢。

不得已,蘇聯隻好動員紅軍士兵冒着核輻射,以血肉之軀處理碎片。在高輻射環境下,每個勞工最多隻能在屋頂上停留四十至九十秒。蘇軍工程兵司令員塔拉克諾夫将軍在對部隊在做完最後動員後,說道“我和政委先上!”,當年的那種蘇聯紅軍似乎在這一刻又回來了。

4号反應堆爆炸後的第二天,蘇聯就緊急動員了十多個作戰師參加救援,還出動了300架直升機冒着危險進行滅火和空投沙包封堵反應爐。

再度被“喚醒”,切爾諾貝利之殇,蘇聯為平息災難付出多大代價?

根據事後統計,除了9萬多人直接因為事故死亡外,還有超過30多萬人是以得了癌症,另外還有多達二百五十五餘萬人受到各種疾病的影響。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造成的危害直到現在仍沒能徹底消除,切爾諾貝利地區的新生嬰兒中,大腦性癱瘓、唐氏綜合征和先天畸形比例奇高;兒童夭折率比其他地方高出五倍。

災難的發生使人對核能的使用産生了敬畏之心,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也發生了同級别的核事故災難。然而,對比蘇聯紅軍的大無畏犧牲精神,日本人卻是辦事效率奇差,硬是将災難等級拖到了恐怖的7級。至今福島核電站事故仍在影響着全球。

難以想象,如果當年的蘇聯也采取日本這種消極态度,将會産生怎樣的後果。至少,如果沒有3名勇士潛入4号反應堆地下室打開閘門,3号反應堆也可能會爆炸;如果沒有數十萬紅軍戰士冒死清理救援,災難不會快速被平息。而這樣的後果,不僅是整個歐洲、甚至全球都難以承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