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周辣評|59家在俄外企或被國有化?大衆、豐田表示很慌

汽車行業眼前是機會,也是水深火熱。

文/徐珊珊

01

駕車自由

每周辣評|59家在俄外企或被國有化?大衆、豐田表示很慌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近日敲定全球首個“無人駕駛控制車輛乘客保護規定”的最終版本,明确了自動駕駛汽車無需再配備方向盤等手動控制裝置,以此來確定車輛乘員的安全。

短評

美國又一次開創了先例。不得不說,這項标準有望為美國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在自動駕駛領域,中美兩國發展速度走在世界前列。相比之下,美國的配套監管政策更加完善,這也是加州能夠成為全球自動駕駛産業中心的重要原因。

當未來汽車不再具備方向盤、油門踏闆等傳統裝置時,駕駛員的雙手将徹底解放,實作駕車自由。而NHTSA敲定的這項标準也是為适應汽車行業發展趨勢所做出的重大改變,但也是有條件的讓步。

前提是,裝有高階駕駛系統(ADS)的車輛必須為乘員提供與傳統車輛齊平的安全保護。這是在提醒汽車制造商以及科技公司們:取消方向盤設計沒問題,但技術得先到位。

目前,人為幹預對自動駕駛車輛行駛仍有必要,因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初衷除了為實作駕車自由,更多的是為了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話雖如此,對于已經迫不及待的車企來說,選擇權大了自然膽量也就大了。

前段時間,通用汽車及其自動駕駛技術子公司Cruise向NHTSA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允許生産一款沒有方向盤和油門刹車制動踏闆等裝置的自動駕駛汽車。蘋果早前也被爆出Apple Car可能沒有方向盤。

當汽車隻能依靠機器系統進行決策時,誰又能斷言,汽車不會比人更聰明呢?話說回來,車企和科技巨頭們是時候拿出殺手锏證明這一點了。

02

科技困局

每周辣評|59家在俄外企或被國有化?大衆、豐田表示很慌

俄羅斯當地媒體報道稱,俄“社會消費倡議”組織負責人奧列格·帕夫洛夫(Oleg Pavlov)表示,俄政府和總檢察院已收到一份名單,含59家因停止在俄經營或撤出俄市場而可能面臨國有化的外國公司。這份名單包括大衆、保時捷、豐田、殼牌、蘋果、微軟、IBM、麥當勞、H&M等公司。

如果要用三個形容詞來描述我眼中這幾月的世界變化,大機率會是“無常、極端和戲劇性。”

對于“無常”這個詞彙,近來感觸頗深,無論是疫情傳播節奏突然加快,還是國際大環境益發不穩定,都令人十分緊張。那種感覺就像是,你越是想抓住的東西往往總會錯過。

“極端和戲劇性”則很好的形容了俄烏沖突的發展态勢。很多人應該不會想到,有生之年竟然能夠在網上将國際軍事和外交行動一覽無餘。毋庸置疑,這個成語有點誇張,但并不妨礙我們看到這場沖突更新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日前,蘋果已經暫停在俄羅斯的産品銷售,并在該國限制使用Apple Pay。包括大衆、寶馬、豐田、雷諾和三菱等車企也紛紛關閉在俄的工廠。

一些公司給出的回應是:零部件短缺導緻停産。兩國沖突持續激化無疑對國際物流和供應鍊造成了不良影響,但科技行業的集體“制裁”實屬罕見,要說巧未免有點太巧。

在過去兩年全球晶片嚴重短缺的時期,尚未有車企敢于關閉一國境内全部工廠,因為這意味着該國将出現大面積的失業人員,代價則近乎是放棄當地市場。

無論如何,科技都不應當成為政治的附屬品和傀儡工具。在上述企業試圖以一種讓經濟停擺、勞工無業的方式傳達自己态度後,俄羅斯方面也給出了明确态度。

據說這份包含59家公司的名單是開放的,換句話說,“你想明白了還是可以出去的”,當然也代表這份清單沒有上限。目前這還隻是俄方根據國際制裁及多家公司與俄羅斯斷絕關系的最直接回應。

03

賣方市場

每周辣評|59家在俄外企或被國有化?大衆、豐田表示很慌

據外媒報道,特斯拉近日再度對Model 3 和 Model Y系列車型實施提價措施。受影響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加拿大,以及德國等歐洲主要市場。

一遍又一遍地提價,即便考慮到是賣方市場也很難投出贊同票。

從去年開始,特斯拉就屢屢傳出對旗下量産車型進行調價。據統計,特斯拉近一年來在國内市場共調價8次以上,累計價格漲幅超過20%。去年年末,國産Model Y後輪驅動版起售價更是一口氣上調超過2萬元。

三個月左右時間,特斯拉再度宣告漲價。中國市場,Model 3高性能版、Model Y長續航版、Model Y雙高性能版三款車型的起售價均上調1萬元。而美國特定車型均漲1000美元,德國市場特斯拉漲幅高至3000歐元(合人民币20878元)。

供應鍊成本壓力大不假,但你要說這是特斯拉最後的倔強我可不信。畢竟它可是全球市值最高、且最會賺錢的車企,沒有之一。放在電動車市場上,它也是碾壓一衆的全球銷售冠軍。

如果換成其他車企,按照這般漲價頻率和幅度将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估計免不了有人要罵街了。房價漲了,車價漲了,工作倒沒漲多少,消費者何其無辜。

不過漲來漲去總得有一個說法,一台特斯拉車型制造成本真的已經這麼高了嗎?在汽車制造商沒有公開制造成本之前,這一切都隻是單方面的說法。

當然可能有部分潛在車主并不介意,就像當初特斯拉猝不及防降價一樣,準車主們憤怒讨說法,到自嘲為“韭菜”,最後麻木躺平。也許買特斯拉,心态放平真的很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