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楊浦濱江又添新打卡點!百年倉庫變身博物館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坐落于楊樹浦路1578号的世界技能博物館正在建設修繕中,将于7月開放試營運,10月正式開館。博物館高4層,總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其前身為1922年建成的永安棧房雙子樓西樓,是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的工業曆史建築之一。為迎接即将在上海舉行的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這棟臨江而立整整百年的老倉庫,将華麗變身為世界技能組織認可的全球首家展示職業技能的實體博物館。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楊浦濱江又添新打卡點!百年倉庫變身博物館

圖說:世界技能博物館正在建設修繕中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下同)

留住老味道

修舊如舊,是此次修繕的宗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修繕項目主創設計師李立介紹:“修繕有三個原則,一個是保持原本風貌的原真性,其次是新老結構要有可識别性,最後是改動的部分要有可逆性,可以恢複原狀。”

為此,老建築的大部分設計都被保留——連接配接東西樓倉庫和黃浦江碼頭、行車道路的主樓梯,保持了原本友善搬貨寬而緩的結構;倉庫的大鐵門,也是“原裝”的,僅對門上的鐵釘、鐵皮進行了更換……

修繕運用了不少傳統建築工藝,包括建築外立面白水泥牆的斬假石工藝,以及粉灰水泥牆的壓毛工藝。楊浦區文物管理事務中心文物專營員鄭峰介紹說:“光是針對建築材料我們事先就開了2次專家評審會,一共開了六七次會。”為了讓外立面牆的顔色更加還原,團隊結合曆史資料和建築本身遺存調整了20多版。施工機關則是具有徐彙區天主堂、陳望道紀念館、黑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多處曆史建築修繕經驗的上海維方建築,他們為修繕老建築特地培養了一群能做斬假石、壓毛工藝的工匠。項目經理劉慎棟透露:“斬假石牆面的花紋,是老師傅一刀一刀手工斬鑿出來的。修繕永安棧房的外牆,50多位工匠花費2個多月才最終完成。”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楊浦濱江又添新打卡點!百年倉庫變身博物館

圖說:外牆才用的壓毛工藝

對建築本身的工業痕迹,修繕團隊也盡可能地保留。每層南面大廳的天花闆是由混凝土澆築而成,但百年前,沒有整塊光滑底闆作為天花闆澆築時的模具,隻能将一塊一塊的松木闆拼接起來,最終凝固的混凝土上也留下了一節一節的木闆紋理。于是,修繕團隊特意将本來的模具也切割成相近大小的長條闆,再拼接起來,讓新澆築的天花闆也留下類似的木痕。劉慎棟解釋:“雖然這些痕迹算是當時工藝的一種‘缺陷’,但這也是百年建築技術發展的一種見證,是值得保留下來的曆史痕迹。”

永安棧房最具特色的建築結構,要數倉庫内原本的81根八角棱柱,棱柱間隔6米構成正方形柱網,柱子頂部以棱角鬥狀柱帽承托着天花闆結構,沒有房梁,整棟樓屬于現代風格的四層無梁樓蓋結構。李立介紹:“這貫穿四層的81根柱子,并不是從上到下一模一樣的,越往上層柱身越窄,呈漸變狀。但如果保持建築本身結構,單層去看是很難發現的。”是以,李立設計在四層之間縱向錯落打通天井,一來增加采光,二來沿柱子頂部向上切割掉多餘的天花闆,使每兩層的柱子連在一起成為一根長柱,更能讓參觀者直覺地看到棱柱的漸變結構。“這樣的設計,是在‘最小幹預’的基礎上,從消極的保護,變成積極的改造,更好地強化了老建築遺留的曆史資訊。”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楊浦濱江又添新打卡點!百年倉庫變身博物館

圖說:保留下來的鐵皮大門

賦予新功能

從百年前一處連接配接水路與陸路的中轉倉庫,到如今一座連接配接中國與世界的展覽場館,李立表示,這棟老建築經曆的,是由單純“服務于物”到同時“服務于人”的功能更新。原本僅用于堆放貨物的空間,要變成集展覽、公共活動、典藏以及辦公為一體的空間,采光、照明、通風、控溫、抗震等諸多功能都需重新規劃。

首先,由于永安棧房始建于百年以前,當時對建築抗震的要求和技術水準都遠遠達不到現代博物館所需要的标準。增加抗震的最直接辦法就是加強房屋的梁和柱,然而八角棱柱與無梁樓蓋結構,都是這棟老樓最具标志性的建築特色,不但不能輕易改動,更需要原汁原味地展示給參觀者。是以,設計團隊放棄了包裹、加強柱子的方案,采取“反梁”的方案,将增加的梁建到樓闆以上,也就是上一層的地闆面上。這樣在大理石地面鋪好之後,人們便完全察覺不到這棟無梁樓蓋四層建築裡“梁”的存在。此外,此次修繕還在原本建築死角的樓梯處增加了四個防震的核心筒,這也是國際上超高層建築廣泛采用的主流結構形式。李立解釋:“我們是在用最新的技術和理念,來完善和保護這棟老建築。”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楊浦濱江又添新打卡點!百年倉庫變身博物館

圖說:八角棱柱無梁樓蓋結構

老永安棧房西樓的層高并不高,最高的一層也隻有4.8米,最矮的僅3.8米,這對博物館來說本就顯得局促。如果采用一般吊頂埋設空調通風管線的方案,就要在原本捉襟見肘的層高中再占據将近半米。是以,項目引用了最新的設計理念,将管線和梁一起埋在地面架空層裡,空調出風口也是“不在頭頂在腳下”。

除了防震,此次修繕最難解決的問題,便是采光。倉庫對于采光的要求很低,是以原本的永安棧房每層僅有一排長條高窗,大廳中間幾乎一片漆黑。是以,李立為博物館設計的錯層天井便有了大用處。天氣晴朗時,一踏進博物館一層,就能看到從四樓頂一路傾瀉下來的陽光。四層天井各自錯開,呈階梯狀排布,與新增的工業風樓梯相呼應,也讓采光面積變得更大。

環保也是此次修繕項目中的重要理念。2017年首次開啟永安棧房修繕項目時,設計團隊就在東西兩棟樓中間新增了兩個巨大的雨水收集器,将雨水用于博物館日常的綠化、清潔等。本輪修繕,設計團隊延續了環保思路,用與原本窗戶外形一模一樣的仿鋼窗替換原本的鋼制長條窗,增強隔熱效果,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楊浦濱江又添新打卡點!百年倉庫變身博物館

圖說:東西樓之間的雨水收集器

鄭峰表示:“10月,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我們期待這棟老建築煥發新生,成為楊浦乃至世界的技能‘C位’明星!”(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馬上評|工業遺産的美學價值

巨大的體量、粗犷的構造、筆直的線條、灰暗的色彩,似乎和人們印象中華麗優美的“曆史建築”不大沾邊。但在紅色的楊浦大橋邊上遇到兩座百年老倉庫時,暖色與冷色、修長與方正、靈動與敦厚的鮮明對比還是給人以震撼。

走進永安棧房,踏上樓梯,發現台階特别低,大概隻有普通樓梯台階的一半。記得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也是如此,隻因當年倉庫裡儲存的物品都是靠勞工一袋一袋扛上去的,背負上百斤重物的勞工的腳隻能擡到這麼高。無梁樓蓋結構、81根八角棱柱、長條高窗、混凝土天花闆……100多年前建成的這兩棟各1萬平方米的倉庫建築,其實在建築設計和建造工藝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而低矮台階更是一份厚重的記憶,提醒人們這裡曾經有過多麼艱苦的勞動。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楊浦濱江又添新打卡點!百年倉庫變身博物館

圖說:世界技能博物館正在建設修繕中

在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的上海,特别是楊浦濱江、蘇州河沿岸,這一類工業建築不在少數。飽經滄桑的廠房、倉庫、船塢,記錄着民族品牌艱辛的創業史、國有企業的輝煌與榮耀。工業遺産有一種特别的剛硬之美,背後蘊藏着的工匠精神、創業精神和奮鬥精神,值得一代代人記取和傳承。

近年來,工業遺産的美學價值被重新認識。自2018年起,大陸建立了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至今已釋出了兩批,一大批工業遺産得到了保護、修複和再利用。令人欣喜的是,永安棧房西樓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世界技能博物館;更令人欣喜的是,設計和修繕團隊像對待老洋房一樣修複老倉庫,拂去滄桑、擦去鏽迹,以工匠精神最大程度還原它的風貌,成為工業遺産活化利用的一個範例。

很快,這座黃浦江畔的新博物館就将對外開放,向世界講述上海的故事。(邵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