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會特别報道|“科技+創意”書寫文物活化新篇章

兩會特别報道|“科技+創意”書寫文物活化新篇章

《唐宮夜宴》 河南廣播電視台供圖

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在接受本報記者提問時,回答了“文博領域緻力于讓文物‘活’起來”的相關問題。馬蕭林在受訪時提到了火爆的文創産品“考古盲盒”和“出圈”的《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等典型“動作”,而這些也是文旅界乃至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為此,本報采取“雲連線”的方式,線上采訪了對《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等節目台前幕後有着深入了解的兩位“關鍵人物”,進一步觀察文博人是如何以開放思維活化文物,推動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的。

文化解讀 科技賦能 全媒體傳播

“鬓雲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2021年的河南春晚,一幕《唐宮夜宴》展現了大唐的盛世風韻,受到廣大觀衆喜愛。之後的一年裡,河南廣播電視台一路精品疊出,推出了剛柔并濟、美妙絕倫的《龍門金剛》,水随舞動、衣袂翩跹的《洛神水賦》,讓不少人驚歎古老文明也可以如此鮮活生動。

河南廣播電視台導演路紅莉介紹:“我們在文物活化和藝術呈現上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創作《唐宮夜宴》時,我們不是将舞台局限在劇場,而是用AR技術整體打開唐宮小姐姐的表演空間,同時在節目裡融入了四大類10餘件文物。節目播出後,大家不僅對于唐俑少女複活表示贊歎,對節目中暗藏的那些文物也非常感興趣。”她認為這些元素還有助于節目的二次傳播,“相應網站上出現了一些關于節目本身和節目中呈現文物的解讀,給節目的二次宣發和傳播帶來非常大的流量。”

去年河南廣播電視台制作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也在文物活化方面做了不少探索。路紅莉表示,讓文物“活”起來是團隊在創作中間很重要的創作思路,她總結了3個有效的手段:“首先要有正确的文化解讀,我們對文物的了解以及對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文化知識的正确解讀,確定傳達的文化資訊是準确的;第二是科技賦能,也就是呈現手段應該是現代的科技手段,審美應該是現代的審美;第三是傳播手段,傳播應該用全媒體思維方式來進行傳播,這樣才能更好地讓文物‘火’起來,并且讓人們更容易了解和接受背後的曆史、文化知識。”

今年元宵節,河南廣播電視台将整期節目放在河南省博物院,用河南省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做引子,引出一場由文物展開的“元宵奇妙夜”。節目中穿插的賈湖骨笛、武曌金簡、婦好鸮尊、蓮鶴方壺等文物,再一次讓觀衆領略到古物之美、文史之韻。路紅莉認為,觀衆通過觀看節目,能夠了解到這些文物以及文物背後的故事,而這正符合團隊創作節目的初衷——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路紅莉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針對文物的活化利用提出了有效建議。“去年我們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受到大家的喜歡,今年我們會繼續深耕傳統文化,繼續做‘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河南衛視近期也将推出中國節氣和中國發明兩檔季播節目,演繹中國的節氣文化,推介大陸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路紅莉說。

美術和表演藝術跨界之作緻敬燦爛文明

今年央視春晚上,傳世畫卷《千裡江山圖》被搬上舞台,以此為靈感創作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兼具詩情與畫意,耐人尋味的古典文化思想與東方哲學意蘊相交融,在演繹超越古今的詩畫奇情之餘,也為舞台藝術中文史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别樣的思路。

對于節目引發的贊歎和熱議,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坦言:“《隻此青綠》的創作是一次‘極難的跳躍’。《千裡江山圖》作為中國山水畫傳世佳作,其影響力在藝術界與文博界都相當之高。想要将這幅畫用舞蹈詩劇的形式表現出來,首先是一個藝術門類之間的跨界——美術和表演藝術,是以難度與新穎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能夠得到大多數觀衆的認可,給了我們不小的鼓舞。”

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劇目的進一步創作提供了堅實基礎。景小勇表示:“大家看到‘隻此青綠’這個标題的提煉,其實就是青綠山水在美術方面的一個符号,現在通過劇目的傳播與影響,它甚至可以成為宋代美學的一個符号。”

景小勇還提到,《隻此青綠》遵循“以人民為中心制作”的原則,通過劇目向偉大的中華民族、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工匠精神”緻敬。他說:“我們想要通過這個劇的表達,向國内外介紹我們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明。我們通過《千裡江山圖》這一切入點,去剖析形成這幅圖的物質基礎、思想基礎、藝術基礎,并将這幾條線索在劇中進行融會貫通,最終完成這樣一個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的作品。”

景小勇認為,《隻此青綠》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社會效益。很多觀衆因為對《隻此青綠》的喜歡而去研究《千裡江山圖》,研究中國古代的美學,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說:“我覺得這樣的效果是難以用經濟價值來衡量的,是以我希望今後推出的作品能取得更加持久、更加深厚、更加有價值的社會影響。”

(統稿:邱慧 采寫:朱珠、袁銘、張欣)

責編:賈亭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