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溝通為何總不在一個頻道上?——《公衆對轉基因技術态度調查》解讀之二
2016年05月18日07:54 | 來源:科技日報
原标題:轉基因溝通為何總不在一個頻道上?
記者 馬愛平
“轉基因雖然隻有30多年的曆史,卻經曆了太多的磨難,被各種謠言和诽謗扭曲得面目全非。”《三聯生活周刊》特約撰稿人袁越,從2007年開始關注這個領域,寫過十幾篇專題報道和分析文章。

安金磊承包的農田,和周圍的其他人家的農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下中國可能沒有哪項科學技術像轉基因一樣引起如此多的關注和争議,沒有哪個科學問題會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摻入而變得如此複雜和敏感,以緻輿論常被左右,亂象紛生。為什麼轉基因科學溝通會變得如此之難?
對轉基因知之甚少
在由科技日報社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組織的《公衆對轉基因技術态度調查》中,聽說過“轉基因”的公衆,隻有9.1%自認為對轉基因方面的知識了解“非常多”或“比較多”,47.5%自認為“比較少”,24.9%“非常少”,18.4%“完全沒有”。即便在教育程度最高的“大專以上學曆”人群中,自認為對轉基因方面的知識了解“非常多”或“比較多”的也隻占17.7%。
“反對轉基因需要理由。老百姓缺乏專業知識,隻能把目光轉向少數意見領袖。于是,一些組織和少數專家學者站出來充當意見領袖,對轉基因農業的服務對象和服務效率都提出了質疑,聲稱轉基因技術是大公司賺錢的工具,其潛在的危害尚未可知。”袁越通過實地考察和對專家的采訪,最近就此寫成了《人造恐慌》一書。
《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
即使是通過正規的媒體,對轉基因的科學傳播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個别媒體名人的班門弄斧事實上助長了謠言的流行和對公衆的綁架。謠言的流行已影響到政府的科學決策,使國家喪失搶占生物技術研發國際制高點的機會。”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瑞法認為,轉基因科學傳播的情況并不樂觀。
“我最近做了一個針對媒體的問卷調查,大多都是報道過轉基因,并支援轉基因商業化的,考試題隻有5道題,得滿分的隻有百分之十幾,80%的人對轉基因知識不是特别了解,建議媒體在報道的時候應該再好好做做功課。”胡瑞法說。
科普總是不到位
“最了解這個行業的是種子公司的從業人員,或者科研院所的科學家們,但一來不少專家為了說話嚴謹,結果反而越說越晦澀,一般人很難聽懂他們在說什麼,而不少公司的員工存在利益沖突,不敢說實話。事實上,我也不敢在正式發表的文章裡講話,但個人部落格裡則可以說點真心話。”袁越說。
“在微信上我經常會讀到關于轉基因的各種謠言,但是科學家和科學團體對此反應是比較慢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何祖華說。
據了解,目前,在轉基因方面,中國還缺乏有計劃、有對象、可持續的科普,有關工作多處于自發和分散狀态,遲緩無力,覆寫面小,沒有長遠規劃。
網絡成為謠言集散地
在此次調查中,網際網路是公衆擷取轉基因知識和資訊的最重要管道,影響力超過了電視等傳統媒體。通過電視等傳統媒體擷取轉基因資訊的公衆多于通過網際網路擷取轉基因資訊的公衆,75.6%的公衆通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擷取過與轉基因相關的知識和資訊,多于通過網際網路擷取過相關資訊的公衆(68.5%)。但以網際網路為最重要管道的公衆遠遠多于以電視等傳統媒體為最重要管道的公衆。52.2%的公衆回答網際網路是自己擷取轉基因資訊最為重要的管道,遠高于以電視、報紙為最重要管道的公衆(26.3%)。
“新媒體的出現使以往新聞媒體所特有的議程設定功能弱化,不同的社會組織和個人也可以參與到議程設定之中,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在今天存在嚴重分化現象。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塗光晉說,在網絡上都是匿名的,誰都不知道造謠者是誰,是以會發現一些非常極端的理論恰恰會在網絡上有市場,網絡也成為一些情緒、觀點的重要集散地。
建立理性讨論平台已成當務之急
在此次調查中,對管理部門和科學共同體的不信任,是造成公衆不支援轉基因的重要原因。在轉基因問題上,與其他機構或群體相比,科學家是公衆最為信任的群體,但其公信力也受到了較大的削弱:分别有38.4%和46.6%的受訪者表示在轉基因問題上并不信任大學和企業的科學家。對政府官員的不信任問題更加突出。
“必要的時候要召開新聞釋出會,新聞通氣會、新聞通報會等,聯絡媒體提供真實資訊,如今專家都有自己領域的新媒體平台,無論官網還是官方微網誌以及公衆号,在今天都有重要的份量。”塗光晉認為,政府官員和科學家在必要的時候要“開口說話”。
“據我們對國内媒體的追溯研究發現,所有發表轉基因安全性及相關科普觀點的轉基因科學家均受到了人身攻擊。在此輿論環境下,多數從事轉基因研究的專業領域科學家選擇了沉默,而國外勢力及國内各種反轉人士制造的聳人聽聞的謠言則成了主導轉基因安全輿論的主流。為此,創造科學理性讨論的轉基因輿論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胡瑞法說。
胡瑞法說,目前國内有關轉基因安全問題的網絡等媒體平台基本上是自說自話,即支援或者反對轉基因者均有自己的平台,缺乏一個允許支援或者反對轉基因人士充分發表其觀點并展示其科學依據的平台。而研究發現,在公衆受到謠言影響的情況下,最有效使公衆改變錯誤觀點的措施是向其提供相關的科學證據。為此,他建議,建立轉基因安全理性讨論的平台,使所有發表有關轉基因安全問題觀點的專業與非專業領域人士均在此平台上展示其科學證據;同時,鼓勵持相反觀點人士提出并發表其反駁的證據;并采取措施打擊各種人身攻擊行為,使其成為真正的科學理性讨論空間。
(科技日報北京5月17日電)
(責編:馬麗、趙竹青)
附錄: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産品
隻要一提到轉基因,就會觸動國人敏感的神經。誰要替轉基因說幾句話,就會被渲染和炒作,甚至會招來謾罵和人身攻擊。在這樣的公衆認知環境和輿論環境下,大陸轉基因技術開發應用面臨巨大阻力。
稍微了解一點遺傳育種知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新物種的産生都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發生基因轉移(學名“雜交”)重組或者物種發生基因變異的結果,而且這種現象在地球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自然界的基因轉移和重組是基因變異和物種進化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千奇百怪的物種,才有了千變萬化的大自然,才有了人類豐富多彩和幸福美滿的生活。物種之間發生基因轉移可以分為自然轉移和人工轉移。所謂自然轉移就是自然選擇、自生自滅。在沒有進化論和遺傳育種學之前,地球上的物種就是保持這種自生自滅的自然選擇狀态。随着人們認識能力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現物種的遺傳性狀表現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直接感受到的物種特征實際上是遺傳基因的外在表現。同時發現物種之間的基因轉移可以通過人為幹預,物種基因的變異也可以通過人工幹涉。基于以上認知基礎,雜交育種、基因工程(簡稱“轉基因”)育種、誘變育種(包括實體誘變和化學誘變,太空育種、輻射育種均屬此類)技術應運而生。這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最偉大發現,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由此可見,無論是雜交育種還是轉基因工程育種,從本質上說都是通過人為促成物種之間的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産生新的物種,都是轉基因育種。其主要差別在于,雜交育種是根據預先确定的育種目标,人為地選擇不同的品種組合在一起,在自然狀态下通過植物花粉或動物精液等傳遞途徑實作不同品種之間發生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再進行人工篩選出符合預期育種目标的新品種。例如:拟培育一個既高産又抗條鏽病的小麥新品種,就必須把具有高産遺傳性狀的小麥品種與具有抗條鏽病遺傳性狀的小麥品種進行雜交,再在其雜交後代中反複篩選以獲得高産抗條鏽病新品種。但是這個過程相當漫長,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這就是為什麼育種家一生隻能培育出為數不多的新品種甚至連一個新品種都不能培育出來的原因所在。典型例子就是雜交水稻,幾乎傾注了袁隆平等育種家畢生心血。雜交育種的主要不足:一是育種周期長;二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不知道目标基因是否能夠順利實作轉移,也不知道轉移以後能否把目标基因的遺傳性狀表現出來,同時還面臨其他基因(搭車)同時發生轉移(也就是非目标基因伴随目标基因一起轉移)重組的尴尬。是以,能否雜交産生出預期目标新品種具有相當的不确定性;三是品種之間究竟發生了多少基因轉移,無法掌控,也不得而知。因為,有些品種究竟包含多少基因,目前仍有很多未解之謎。而且,僅靠雜交育種,已經不能适應全球食品消費快速增長的需求。
轉基因工程育種技術是建立在雜交育種技術基礎之上的先進育種技術。其主要原理是:把決定某個品種特定遺傳屬性的目标基因進行标記并篩選出來,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和技術(顯微注射、基因槍等)手段再轉移到另一個品種中,并使被轉基因的特定遺傳屬性在轉入品種中表現出來,實作基因重組培育出目标新品種。轉基因工程育種的主要優勢:一是育種周期大大縮短;二是目标基因實作了定性定向轉移,并完全可控;三是被轉移的基因十厘清楚,可以防範不明基因轉移帶來的風險。是以,從理論上分析,轉基因工程育種技術比雜交育種技術更加先進、更加安全。由于轉基因技術可以打破物種間的隔離,實作物種間的基因轉移,雖然這種物種間的基因轉移在自然界也是存在的,但國際上,包括大陸專門立法對其進行管理,通過轉基因工程育種技術培育出來的新品種要真正用于商業化生産,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食用安全評價和環境安全評價。是以,公衆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千萬不要被某些毫無科學根據的妖魔化轉基因的嘩衆取寵言論所迷惑,聞“基”色變。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表述:轉基因工程育種就是需要什麼基因就轉移什麼基因,而雜交育種是轉移什麼基因就是什麼基因。
人們對轉基因恐懼和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質疑,更多是受各方面轉基因安全負面宣傳影響而對品質安全風險做出的主觀反映。大陸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的争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論的,那就是凡是通過轉基因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進入市場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事實上,轉基因工程育種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我們的想象,轉基因新品種的商業化推廣應用更為神速。在美國,在歐盟等世界發達經濟體和巴西、阿根廷等開發中國家,盡管對轉基因也有不同聲音,但群眾對轉基因食品已普遍接受,特别是美國含轉基因的食品無處不在(網上盛傳: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純屬無稽之談)。難道美國人不珍惜自己生命?難道美國政府把人民都當成小白鼠?客觀地說,我們已經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轉基因,甚至已經離不開轉基因。即便你反感轉基因、讨厭轉基因或者排斥轉基因,如果你出國旅遊或留學美國,不吃含轉基因食品就無法生存,因為在美國純非轉基因食品鳳毛麟角。同樣,大陸食用的大豆油,其原料絕大部分也是轉基因大豆。你去餐廳消費、吃洋快餐,都會接觸到含轉基因食品。是以,我們要理性看待轉基因,理性選擇轉基因産品。
鄧志喜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類控制風險能力與日俱增,我們一定要了解科學、相信科學。不要因為轉基因恐懼影響到我們的信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以美國為首的轉基因工程育種技術已經領跑世界,如果我們整天還在争吵不休,不去追趕、縮小差距,給我們帶來的将是産業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将會出現的情況是,由于我們的不發展而把市場拱手讓人。當然,相對而言轉基因技術畢竟是新生事物,公衆認知也必然有一個過程,當務之急是要加快轉基因知識普及,打消公衆對轉基因的恐懼和疑慮,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二是擴大轉基因知識普及,運用各種傳播途徑和手段讓公衆了解轉基因常識。三是充分發揮科學家在科普宣傳中的作用。對轉基因最有發言權的是科學家,公衆需要專家的權威釋出。四是媒體責任。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傳播資訊,戳穿謠言謊言,這是媒體的責任,也是媒體的行為準則。五是嚴格加強轉基因技術開發應用管理。依法開展轉基因研發,加強轉基因安全管理,将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作者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鄧志喜)
連結:
http://www.gov.cn/gzdt/2013-07/16/content_2449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