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覃毅 楊松 編輯/江昱玢
全球跨境電商刮起時尚女裝潮流,中國上萬賣家乘風而上。
有趣的是,探究這些活躍選手發迹曆程時,人們總能回到2010年前後。
彼時,正是中國跨境大賣的黃金年代,一批批下海創業的年輕人中,有創立蘭亭集勢的文心、賽維電商陳文平、SHEIN的許仰天……淘寶山寨起步、出海賣女裝的85後男老闆華丙如,也是其中一員。
近日,華丙如創立的跨境電商品牌子不語,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它家名氣不大,市場占比僅0.4%,卻靠着經營女性快時尚生意,早早在北美混出了圈,2021年營收突破23億元,利潤達2億。
1 淘寶山寨起家
2008年,淘寶平台年GMV首次突破千億之際,在安徽巢湖學院讀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二學生華丙如,開啟自己的電商之路,在淘寶開了一家網店。
最初做的是“山寨貨”,代發廣東、福建生産的衣服鞋子,兩年内就沖進了淘寶類目前三。
仿品難久紅。2011年,華丙如在杭州與朋友王詩劍一起創辦了子不語,在淘寶賣自主設計女裝。
初期,子不語主要針對國内市場,在天貓開了Youchu旗艦店。到了2013年,積累了電商營運經驗的華丙如決定轉型,放棄競争激烈的國内市場,在亞馬遜開店,主攻跨境電商業務。
與使用者互動回報、按需定制、快速出招,華丙如都很在行,他把這些經驗快速複制到海外業務上。
不過,也走過一段彎路。海外消費者與國内并不盡相同,比如一些長袖服裝,穿在高大海外使用者身上,變成了七分袖。
華丙如當機立斷,引入外籍模特,參考他們的身材進行調整,逐漸了解适合不同市場的設計風格,“比如夏季女裝,巴西顧客喜歡鮮豔的、帶蕾絲的,歐美人的風格比較性感。”華丙如說。
在子不語的出海生意如火如荼之時,國内第一批淘品牌走向沒落,“七格格”等被傳統服飾品牌并購。
當下,淘品牌已無聲量。反觀子不語,華丙如帶隊及時撤退紅海市場,反而在海外搏出更大的機會。
華丙如曾透露,子不語在2014年就斬獲了2億銷售額,随後幾年,業績保持高速增長。二本出身的理工男,把子不語帶成了中國最大的跨境電商公司之一。
2 一年吸金23億
中國人出海賣女裝有多掙錢?
2019-2021年,子不語的營收分别14.29億、18.98億、23.47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8.1%。
服裝品類是其主要營收來源,近三年收入分别為11.21億、11.47億、13.38億元,占總收入均超過70%。某種意義上,以賣女裝起家的華丙如,已經走到了跨境女裝賽道的頭部位置。
行業容量決定了子不語發展空間。
跨境電商服飾鞋履類的市場規模保持在5000億左右,2020年市場佔有率達25.2%,預計未來五年将保持增長至30%。
網經社分析師張周平認為,作為跨境電商的主流品類,服裝品類目前競争激烈,新入者突圍難度較大。這意味着,行業的馬太效應遲早要來,華丙如此時謀上市選對了時機。
從市場布局來看,華丙如的生意主要在美國等發達國家,2021年在歐美賣了22.6億。
主要靠亞馬遜、Wish、eBay等第三方平台賣産品。近三年,子不語營收主要來自于亞馬遜,2021年創收超16億元,同比增長近172%,占總營收的比例超過三成。
2018年,華丙如搭建了品牌獨立站,可惜收入一般,2020年貢獻了近兩成營收後,2021年又跌到僅11%。
正是因為産品結構單一,且過度依賴第三方平台,華丙如面對的是“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可能帶來的風險。
畢竟,去年5月開始,亞馬遜平台曾大規模“封号”,中國頭部大賣家相繼遭到平台封殺。
子不語的業務模式屬于典型傳統大賣,過去依靠鋪貨模式将生意越做越大。截至2021年底,華丙如已培育200多個品牌,其中64個年銷售額過千萬。
“(海外)消費者對品牌認知并不一定有很強的品牌忠誠度,因為風格多變,就是買自己想要的。是以,我們的核心邏輯是設計,加上高成本效益的産品。”早些年,堅信鋪貨模式的華丙如曾如此預判。
從長遠來看,跨境電商正走向精細化運作,一方面要求企業有擴充品類的實力,另一方面也能打造爆款。
華丙如面臨的,是整個跨境行業的陣痛,同樣,也是子不語的新命題。
3 曲折資本路
華丙如家族掌握絕對控股權,日常營運也有家族人士參與。
IPO前,華丙如持有50.14%股權。其妻子餘風持有5.33%,位列第四大股東,曾控股子不語2021年的第二大客戶嘉禾國際。
胞妹華慧持股2.23%,同樣位居大股東之列。她在創業初期加入子不語,擔任銷售總監,為公司非執行董事,也是董事中唯一的女性。
讓人意外的是,此前,子不語沒有任何公開融資消息。直到招股書披露,公司在2018年3月獲得甯波中耀3900萬元融資;2021年5月首次送出上市申請前夕,獲得康煦投資及Aloe Tower共計2600萬美元的投資。
上述機構難查到成功投資案例,且無海外市場資源。這并不利于主攻海外市場、大推自有品牌的子不語。
反觀同賽道的SHEIN,手握紅杉中國、IDG等的數十億美金融資,在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的當下,顯然更有底氣。
華丙如的隐憂不止于此。
子不語曾多次沖上市未果。2017年1月,公司就曾聘請中介輔導并成立相應持股平台,最終不了了之。2021年中,子不語曾在港交所遞表,後因申請到期而失效。
此次能否順利沖擊IPO,想必華丙如心裡是打鼓的。
從财務狀況來看,子不語的資産負債情況備受關注。流動負債額度呈現高增長,2019年時資産負債比率高達86%,此後兩年随整體下滑,華丙如依舊面臨較高的财務壓力。
負債率高企,子不語歸因于第三方平台回款速度較慢,資産營運相對較重。業内資深人士卻認為,“這本質上印證了服裝行業内卷的邏輯”。
“服裝賽道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錢一旦燒完,(公司)就沒了。”一名跨境行業人士表示。
子不語顯然花錢不斷,2018-2020 年,營銷及廣告費用分别為 5770 萬元、1.16 億元、2.63 億元,在總銷售開支的占比逐年攀升。
跨境服裝大賣走的都是類似的路:燒錢換增長。“除了以規模取勝,服裝行業本身也很難有高科技研發投入。”前述跨境行業人士說。
蛋糕就那麼大,突出内卷重圍的,總有過人之處。
同樣高度依賴亞馬遜平台的Anker,是一個典型案例。作為跨境電商行業第一家獨立上市公司,Anker成長于低端制造、過度内卷的3C市場,優勢在于近些年研發費用近4億,擁有境内外專利520項。
跳出燒錢營銷換增長的困局,打造自主品牌走向精品化,并在不同定位的品類和平台中做好差異化,華丙如依舊任重道遠。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