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转基因沟通为何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转基因沟通为何总不在一个频道上?——《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态度调查》解读之二

2016年05月18日07:54 |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转基因沟通为何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记者 马爱平

  “转基因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被各种谣言和诽谤扭曲得面目全非。”《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袁越,从2007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写过十几篇专题报道和分析文章。

转基因沟通为何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安金磊承包的农田,和周围的其他人家的农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下中国可能没有哪项科学技术像转基因一样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和争议,没有哪个科学问题会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掺入而变得如此复杂和敏感,以致舆论常被左右,乱象纷生。为什么转基因科学沟通会变得如此之难?

对转基因知之甚少

  在由科技日报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的《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态度调查》中,听说过“转基因”的公众,只有9.1%自认为对转基因方面的知识了解“非常多”或“比较多”,47.5%自认为“比较少”,24.9%“非常少”,18.4%“完全没有”。即便在文化程度最高的“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自认为对转基因方面的知识了解“非常多”或“比较多”的也只占17.7%。

  “反对转基因需要理由。老百姓缺乏专业知识,只能把目光转向少数意见领袖。于是,一些组织和少数专家学者站出来充当意见领袖,对转基因农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效率都提出了质疑,声称转基因技术是大公司赚钱的工具,其潜在的危害尚未可知。”袁越通过实地考察和对专家的采访,最近就此写成了《人造恐慌》一书。

转基因沟通为何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

  即使是通过正规的媒体,对转基因的科学传播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个别媒体名人的班门弄斧事实上助长了谣言的流行和对公众的绑架。谣言的流行已影响到政府的科学决策,使国家丧失抢占生物技术研发国际制高点的机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瑞法认为,转基因科学传播的情况并不乐观。

  “我最近做了一个针对媒体的问卷调查,大多都是报道过转基因,并支持转基因商业化的,考试题只有5道题,得满分的只有百分之十几,80%的人对转基因知识不是特别了解,建议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应该再好好做做功课。”胡瑞法说。

科普总是不到位

  “最了解这个行业的是种子公司的从业人员,或者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们,但一来不少专家为了说话严谨,结果反而越说越晦涩,一般人很难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而不少公司的员工存在利益冲突,不敢说实话。事实上,我也不敢在正式发表的文章里讲话,但个人博客里则可以说点真心话。”袁越说。

  “在微信上我经常会读到关于转基因的各种谣言,但是科学家和科学团体对此反应是比较慢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祖华说。

  据了解,目前,在转基因方面,中国还缺乏有计划、有对象、可持续的科普,有关工作多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迟缓无力,覆盖面小,没有长远规划。

网络成为谣言集散地

  在此次调查中,互联网是公众获取转基因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影响力超过了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转基因信息的公众多于通过互联网获取转基因信息的公众,75.6%的公众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过与转基因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多于通过互联网获取过相关信息的公众(68.5%)。但以互联网为最重要渠道的公众远远多于以电视等传统媒体为最重要渠道的公众。52.2%的公众回答互联网是自己获取转基因信息最为重要的渠道,远高于以电视、报纸为最重要渠道的公众(26.3%)。

  “新媒体的出现使以往新闻媒体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可以参与到议程设置之中,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今天存在严重分化现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说,在网络上都是匿名的,谁都不知道造谣者是谁,所以会发现一些非常极端的理论恰恰会在网络上有市场,网络也成为一些情绪、观点的重要集散地。

建立理性讨论平台已成当务之急

  在此次调查中,对管理部门和科学共同体的不信任,是造成公众不支持转基因的重要原因。在转基因问题上,与其他机构或群体相比,科学家是公众最为信任的群体,但其公信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削弱:分别有38.4%和46.6%的受访者表示在转基因问题上并不信任大学和企业的科学家。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问题更加突出。

  “必要的时候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新闻通报会等,联络媒体提供真实信息,如今专家都有自己领域的新媒体平台,无论官网还是官方微博以及公众号,在今天都有重要的份量。”涂光晋认为,政府官员和科学家在必要的时候要“开口说话”。

  “据我们对国内媒体的追溯研究发现,所有发表转基因安全性及相关科普观点的转基因科学家均受到了人身攻击。在此舆论环境下,多数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专业领域科学家选择了沉默,而国外势力及国内各种反转人士制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则成了主导转基因安全舆论的主流。为此,创造科学理性讨论的转基因舆论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胡瑞法说。

  胡瑞法说,目前国内有关转基因安全问题的网络等媒体平台基本上是自说自话,即支持或者反对转基因者均有自己的平台,缺乏一个允许支持或者反对转基因人士充分发表其观点并展示其科学依据的平台。而研究发现,在公众受到谣言影响的情况下,最有效使公众改变错误观点的措施是向其提供相关的科学证据。为此,他建议,建立转基因安全理性讨论的平台,使所有发表有关转基因安全问题观点的专业与非专业领域人士均在此平台上展示其科学证据;同时,鼓励持相反观点人士提出并发表其反驳的证据;并采取措施打击各种人身攻击行为,使其成为真正的科学理性讨论空间。

(科技日报北京5月17日电)

(责编:马丽、赵竹青)

附录:

农业部:理性看待转基因 理性选择转基因产品

只要一提到转基因,就会触动国人敏感的神经。谁要替转基因说几句话,就会被渲染和炒作,甚至会招来谩骂和人身攻击。在这样的公众认知环境和舆论环境下,大陆转基因技术开发应用面临巨大阻力。

稍微了解一点遗传育种知识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新物种的产生都是物种与物种之间发生基因转移(学名“杂交”)重组或者物种发生基因变异的结果,而且这种现象在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自然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是基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千奇百怪的物种,才有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才有了人类丰富多彩和幸福美满的生活。物种之间发生基因转移可以分为自然转移和人工转移。所谓自然转移就是自然选择、自生自灭。在没有进化论和遗传育种学之前,地球上的物种就是保持这种自生自灭的自然选择状态。随着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物种的遗传性状表现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直接感受到的物种特征实际上是遗传基因的外在表现。同时发现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可以通过人为干预,物种基因的变异也可以通过人工干涉。基于以上认知基础,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简称“转基因”)育种、诱变育种(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太空育种、辐射育种均属此类)技术应运而生。这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最伟大发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此可见,无论是杂交育种还是转基因工程育种,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人为促成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物种,都是转基因育种。其主要区别在于,杂交育种是根据预先确定的育种目标,人为地选择不同的品种组合在一起,在自然状态下通过植物花粉或动物精液等传递途径实现不同品种之间发生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再进行人工筛选出符合预期育种目标的新品种。例如:拟培育一个既高产又抗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就必须把具有高产遗传性状的小麦品种与具有抗条锈病遗传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再在其杂交后代中反复筛选以获得高产抗条锈病新品种。但是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这就是为什么育种家一生只能培育出为数不多的新品种甚至连一个新品种都不能培育出来的原因所在。典型例子就是杂交水稻,几乎倾注了袁隆平等育种家毕生心血。杂交育种的主要不足:一是育种周期长;二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不知道目标基因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转移,也不知道转移以后能否把目标基因的遗传性状表现出来,同时还面临其他基因(搭车)同时发生转移(也就是非目标基因伴随目标基因一起转移)重组的尴尬。因此,能否杂交产生出预期目标新品种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三是品种之间究竟发生了多少基因转移,无法掌控,也不得而知。因为,有些品种究竟包含多少基因,目前仍有很多未解之谜。而且,仅靠杂交育种,已经不能适应全球食品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

转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建立在杂交育种技术基础之上的先进育种技术。其主要原理是:把决定某个品种特定遗传属性的目标基因进行标记并筛选出来,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和技术(显微注射、基因枪等)手段再转移到另一个品种中,并使被转基因的特定遗传属性在转入品种中表现出来,实现基因重组培育出目标新品种。转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优势:一是育种周期大大缩短;二是目标基因实现了定性定向转移,并完全可控;三是被转移的基因十分清楚,可以防范不明基因转移带来的风险。因此,从理论上分析,转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比杂交育种技术更加先进、更加安全。由于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间的隔离,实现物种间的基因转移,虽然这种物种间的基因转移在自然界也是存在的,但国际上,包括大陆专门立法对其进行管理,通过转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要真正用于商业化生产,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因此,公众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千万不要被某些毫无科学根据的妖魔化转基因的哗众取宠言论所迷惑,闻“基”色变。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表述:转基因工程育种就是需要什么基因就转移什么基因,而杂交育种是转移什么基因就是什么基因。

人们对转基因恐惧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质疑,更多是受各方面转基因安全负面宣传影响而对质量安全风险做出的主观反映。大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那就是凡是通过转基因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事实上,转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我们的想象,转基因新品种的商业化推广应用更为神速。在美国,在欧盟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和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尽管对转基因也有不同声音,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已普遍接受,特别是美国含转基因的食品无处不在(网上盛传: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纯属无稽之谈)。难道美国人不珍惜自己生命?难道美国政府把人民都当成小白鼠?客观地说,我们已经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转基因,甚至已经离不开转基因。即便你反感转基因、讨厌转基因或者排斥转基因,如果你出国旅游或留学美国,不吃含转基因食品就无法生存,因为在美国纯非转基因食品凤毛麟角。同样,大陆食用的大豆油,其原料绝大部分也是转基因大豆。你去餐厅消费、吃洋快餐,都会接触到含转基因食品。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转基因,理性选择转基因产品。

转基因沟通为何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邓志喜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控制风险能力与日俱增,我们一定要了解科学、相信科学。不要因为转基因恐惧影响到我们的信心、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以美国为首的转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已经领跑世界,如果我们整天还在争吵不休,不去追赶、缩小差距,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将会出现的情况是,由于我们的不发展而把市场拱手让人。当然,相对而言转基因技术毕竟是新生事物,公众认知也必然有一个过程,当务之急是要加快转基因知识普及,打消公众对转基因的恐惧和疑虑,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二是扩大转基因知识普及,运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让公众了解转基因常识。三是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对转基因最有发言权的是科学家,公众需要专家的权威发布。四是媒体责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传播信息,戳穿谣言谎言,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行为准则。五是严格加强转基因技术开发应用管理。依法开展转基因研发,加强转基因安全管理,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邓志喜)

链接:

http://www.gov.cn/gzdt/2013-07/16/content_2449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