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作者:EV情報

2月25日,在自遊家品牌的媒體品鑒會上,旗下首款車型——“自遊家NV”,實車正式亮相。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而大家最初聽到這個品牌的名字,還是在去年——2021年12月15日,小牛電動車創始人李一男高調宣布入局造車,于是造車新勢力的花名冊上又增加了一個名字:NIUTRON(自遊家)。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從品牌成立到實車釋出僅僅間隔72天,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就能夠釋出新車,如此高效确實讓人刮目相看。但在造車這件事上,“快”一定就是好事麼?

外觀設計新意何在?

對于自遊家NV,包括筆者在内的許多人都覺得:這前臉,不就是路虎衛士和福特烈馬的縫合怪麼?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而某些網友的吐糟則更加犀利: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來到側面,雖然設計師有意識地在營造硬派越野的風格,方正的造型,黑色的防擦闆、大尺寸的輪圈等這些細節都有在發力,但是較小的離地間隙與多餘的腳踏闆使得車身造型顯得拖沓笨重。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而許多媒體大書特書的C柱燈帶,則與小牛之前在電動自行車上的設計高度相似。作為一款主攻高端電動車市場的車型,卻要和幾千元的電動自行車産生聯系,這一設計是否太過掉價?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總體來看自遊家NV在外觀設計上缺乏新意,并且借鑒痕迹濃重。

核心技術有啥亮點?

據自遊家官方宣稱,其在上海設立了研發中心,目前已組建了近千人左右的研發團隊,并且在常州擁有一座整體産能18萬輛的智能制造基地。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但令人疑惑的是,目前在自遊家的宣傳口徑中尚未出現類似于比亞迪刀片電池、蔚來雷射雷達、小鵬輔助駕駛等技術宣傳智語。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而目前自遊家NV在技術上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其将在底盤架構上采用增程式與純電式雙措并舉的政策。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但作為2021年入局的造車新勢力,市面上關于底盤的成熟産品很多,自遊家在底盤上完全可以繼續拿來主義。

對于當下的造車新勢力,你總能在其軟硬體上找到一個獨特的亮點,但就目前公開的資訊來看,自遊家NV尚無技術亮點。

營運資金是否充足?

目前自遊家品牌的母公司牛創新能源在A輪融資中已達到了約5億美元(30億人民币)的規模。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相較于小鵬A輪的8400萬美元、理想A輪的1.13億美元(以2016年匯率計算)以及哪吒1.81億美元(以2017年匯率計算),牛創新能源目前的A輪融資能力在新勢力中屬于優秀水準。

但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表示,沒有200億(人民币)不要造車。

對于天生具有“重資産”屬性的汽車行業來說,牛創新能源目前31億人民币的投資規模,對于整個創業周期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後期能否順利再融資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況且對于現在的牛創新能源來說,其位于常州的生産制造基地原隸屬于大乘汽車,針對原有基地進行的生産線改造也會産生巨大的開支。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而目前的31億有多少能夠花在諸如産品設計、技術研發、道路測試等這些重點項目上,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綜上所述,在造車這件事上,牛創新能源手頭的31億根本不值一提。

新車能否按期傳遞?

在锂礦價格高漲、晶片供應緊張、東歐戰火難平的當下,2022年新能源市場的供應鍊仍然整體趨緊。

而在2021年末自遊家品牌釋出之時,李一男對于自遊家的上市及傳遞非常有自信:自遊家NV将于4月份北京車展上市,9月份完成首批傳遞。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可以說,當下的局勢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但影響自遊家完成傳遞的就僅僅是外部因素麼?

通常來說,在正常的新車上市流程中,在完成工信部報批、進入工信部新車目錄後,如果情況順利且沒有意外的話,一般還需要6個月至1年的時間進行傳遞前的耐久測試、批量生産等工作。

就目前公開資訊來看,網絡上關于自遊家尚未出現路試諜照,自遊家NV也尚未進入工信部新車目錄。

72天光速造車,自遊家在一帆風順的背後是否暗藏危機?

現在看來,自遊家NV原先預定的傳遞時間隻是宣傳政策罷了,目前的工作進度根本趕不上9月傳遞。

結語:産品的快速釋出,對于自遊家這個新入局的追趕者而言,必然存在有利的一面。

但自遊家身為初入行業的“造車小白”,在不具備品牌口碑、技術積累、銷售途徑等行業經驗等情況下,首款産品就更需要打磨與沉澱,才能在這個早已“審美疲勞”的市場中驚豔消費者。

最後奉勸李一男先生:“造車不能隻用從A到B的工科思維,除了快以外,你還需要關注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