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非洲遍地都是黑人”,那一定是對非洲有所誤解!因為北非地區的埃及摩洛哥等國都不是黑人的主要聚居地,南非地區也有很多黃種人和白種人。尤其是非洲大陸以東的幾個島國,黑人占比都比較小,最典型的要數印度洋非洲島國模裡西斯。

模裡西斯與非洲大陸距離達到了2200公裡,像一顆孤獨的明星,被鑲嵌在印度洋之中;面積2040平方公裡。
模裡西斯共和國為非洲東部一島國,位于印度洋西南方,距最近的鄰國馬拉加西約800公裡。作為火山島國,模裡西斯四周被珊瑚礁環繞,島上地貌千姿百态,沿海是狹窄平原,中部是高原山地,有多座山脈和孤立的山峰。
整個國土由模裡西斯島和其他小群島組成,經曆荷蘭、法國和英國等國殖民統治後,于1968年3月12日脫離英國殖民獲得獨立,島上亦有不少華人。據統計,模裡西斯有華人華僑約3.8萬人,占其總人口的3%,其祖籍多數為廣東梅州和順德等地。
為什麼遠離中國的模裡西斯會有華人? 模裡西斯的人口種族組成多樣,主要包括華裔、印裔和法裔,華裔在模裡西斯的地位很高,也是該國第三大民族。與島上其他民族一樣,最早來到模裡西斯的華人并非自願,而是在18世紀40年代從蘇門答臘被“拐騙”至模裡西斯的。但後來随着一系列事件出現,在18世紀80年代,數千華工乘坐英、法、丹等國的船隻自願從廣州移居至該國的路易港。到達之初,華人在當地主要從事鐵匠、木匠、鞋匠、裁縫等職業,并迅速在路易港形成一個小唐人街。
英國在1810年占領該島後,華人向該島的移民也未有衰減,僅1840-1843年間,便有3000華人合同工來到該島;19世紀中期,該島的華人居民達到了5000多;到了19世紀60年代,全島都可以見到華人開設的店鋪。随着華人進入模裡西斯的還有中國文化,島上所有居民無論任何背景都有吃中餐,其中炒面最受歡迎,而且梅縣起源的肉圓、燒賣、粄圓、燴丸等丸子也是當地必不可少的菜肴。
華人在模裡西斯地位很高,是島上第二富裕的民族。由于華人的經商天賦,其關系網遍布該地區,華人壟斷了模裡西斯當地的零售貿易。
華人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模裡西斯的25盧比紙币上面印有華人朱梅麟,他是唯一一位頭像印在外币上的海外華人;抗日戰争爆發後,朱梅麟聽聞家鄉故土遭日本侵略,義憤填膺,首先組建了一支華人國土保衛隊,号召華人回國抗日,所有的開銷均由他一人承擔。上世紀70年代朱梅麟就曾建議模裡西斯發展加工出口業,來自香港及台灣的投資者在出口加工區建立工廠,幫助模裡西斯一躍成為毛織物出口的第三大國,促進了當地經濟騰飛。他們經營餐館、零售或批發商店及進出口公司。一份商業雜志調查中,模裡西斯50家大企業中有10家為華人企業。
模裡西斯華人華僑與家鄉、祖國的聯系基本上沒有中斷過,即使在最困難的曆史時期,他們依然挂念遠方的祖國和親人,想方設法幫助祖國和家鄉群眾渡過難關。 目前,模裡西斯華人華僑經過先輩的努力和原始積累,已經成為居住國政府國家建設中所倚重的力量,成為中國模裡西斯開展深度合作的超級中間人。改革開放以前,模裡西斯華人華僑主要通過僑彙來支援和帶動家鄉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華人已成為“一帶一路”實踐的先行者,也是檢驗中國“一帶一路”效能性的重要支撐點。
總之,模裡西斯華人對中國有着發自内心的熱愛,絕大部分華人都到中國尋過根,他們在本地經濟政治地位較高,也是推動中毛關系發展的重要力量。
(圖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侵權聯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