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提起套色印刷,不少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浮世繪,而中國實際上是套色印刷術的發明者,中國傳統木刻雕版印刷技術始于唐,興于宋,曆經元明清,迄今約有1200多年的曆史。最近,“五色斑斓——中國套色版畫藝術四百年”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呈現。展覽展出始于明萬曆年間迄2020年、時間跨度逾400年的120餘種彩色版畫圖籍、獨立作品,以此梳理中國套色版畫藝術在不同時代的流變。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展覽現場

提起套色印刷,不少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浮世繪,而中國實際上是套色印刷術的發明者,這一技藝的出新,讓五彩的世界萬物——山河城郭,花鳥蟲魚,棋琴書畫——留存成影,播布天下。

中國傳統木刻雕版印刷技術始于唐,興于宋,曆經元明清,迄今約有1200多年的曆史。從現存實物來看,唐威通九年(868年)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扉畫是最早的繪刻精美的木刻版畫作品。在此後的曆史長河中,伴随造紙、制墨技術的成熟,雕版印刷技術不斷改進,人們在複制文字和圖像的同時,更追求紙、墨、印三者融合,催生出彩色印刷技術,并将其應用在版畫制作中,使印刷成為一種獨創的藝術形式。

展覽從一套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程氏滋蘭堂彩印本的《程氏墨苑》開始,《程氏墨苑》是明代萬曆年間雕印的一部墨譜。書中收入名家刻繪的五百多種墨樣,全書内容豐富,包括山川景物、草木禽獸、佛道祥瑞等珍貴的圖案資料。所制墨品分為六類:一類名元工,二類名輿地,三類名人官,四類名物華,五類名儒箴,六類名缁黃。參與的畫家有丁雲鵬、江世會、鄭一桂等。《程氏墨苑》是明代萬曆年間徽州版畫的代表作。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程氏墨苑》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明清時期另一值得注意的呈現彩色套印技術的是胡正言輯選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畫譜》始印于明代崇祯年間,為彩色套印本,它包含了書畫譜、竹譜、石譜、墨華譜、梅譜、果譜等共八譜十六冊,是一部絕妙的繪畫教科書。這套畫譜對後世影響巨大,乃至于近鄰日本的浮世繪,無論是在繪畫藝術層面還是印制技術層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清代彩色套印本的《十竹齋畫譜》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十竹齋箋譜叙》中有對當時刻印此箋譜時的盛況的描述:“自十竹齋之箋,後先疊出,四方賞鑒,輕車重馬,笥運郵傳,不獨江南紙貴而已。”又有“十竹諸箋,彙古今之名迹,集藝苑之大成,化舊翻新,窮工極變,毋乃太盛乎?而猶有說也。蓋拱花、恒闆之興,五色缤紛,非不燦然奪目,然一味濃裝,求其為濃中之淡,淡中之濃,絕不可得,何也?”其中談及這一時期重要的饾版拱花工藝。

饾版是在木刻畫彩色套印基礎上發展的一種套印技術。根據彩色畫稿的設色要求,分别勾摹,雕刻成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的小木版,然後膠着于指定位置,用水墨、顔料逐色由淺入深依次套印或疊印。關于“拱花”,《<十竹齋箋譜>無色拱花技術考》一文中介紹:“把紙張放在刻好的圖案上,紙的上面需要墊上像毛氈一樣的軟墊子,最後用力把紙打壓到圖案的凹槽裡,在力的作用下,紙上出現了凸起的圖案,形成一種立體的視覺效果,與今天個人證件上的鋼印有些類似。”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榮寶齋藏《十竹齋箋譜》版片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我們也可以由這些版畫作品簡單了解木版彩色印刷術,該技藝按照刷印版數和技法主要分為五種:一、單版多色一次制印;二、單版多色多次刷印;三、多版多色多次套印;四、饾版多色逐次套印;五、饾版拱花。現存最早的彩色刊印實物,為元代至正元年中興路資福寺所利《金剛經注》。但這種技術直到明代萬曆時期才逐漸成熟并廣泛使用。且由單版多色刷印向多版多色套印轉變。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芥子園畫傳》清康熙原刊本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現場的多件1957年榮寶齋木闆水印絹本的宋元畫冊也非常引人注意。

據了解,光緒丙申年(1896年),榮寶齋設立了“榮寶齋帖套作”,組織刻印人員,自刻自印詩箋信箋,繼承傳統的“饾版”印刷技術,為木版水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榮寶齋設立“帖套作”到木版水印技藝,其間一百二十年,木版水印事業代代相傳。木版水印畫的制作過程,是根據原作筆迹的粗細、曲直、枯潤、剛柔以及深淺濃淡變化進行分版勾摹,而後刻成若幹版塊,再對照原作由淺入深,依次疊印而成。木版水印畫制品力求還原和展現原作面貌及神韻,其所用紙、墨、色等原料均與原作相同,加之工匠數十年的複制經驗和精湛技藝,其成品“幾可亂真”。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榮寶齋木闆水印宋畫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本次展覽也着重呈現了“姑蘇版”,所謂姑蘇版,是對清代特定時期受西方繪畫的透視、比例關系等技法影響的蘇州套色版畫的民間俗稱。

“姑蘇版”以透視法表現畫中景物的空間關系,同時借鑒使用西方銅版畫的排線技法,以細密的線條構成明暗變化,出現陰影等既往中國版畫所未有的因素,讓西面物象呈現立體的特點。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姑蘇版雪景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雪景細節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姑蘇版

“姑蘇版”整體畫面色調清新淡雅,清代“姑蘇版”進一步将版畫從書籍插圖中脫離出來,成為完全獨立的藝術品類,因其為獨幅版畫,故存世較為稀少,之前國内幾乎沒有存留,近些年開始有少量作品回流到國内。

1949年之後,套色版畫藝術中的才子佳人、湖山勝概轉身為勞動者的生活、如火如荼的新世界所替代,套色版畫在題材上得以極大拓寬。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1949年後的套色版畫,展覽現場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鋒藝術家們不再拘泥于套色技術的推敲與沉迷,巨幅的尺寸、多樣的工具讓藝術家在表達自我時更為自由,在展示效果上也更具沖擊力,更為适合今天宏闊的美術館——不知不覺間套色也從個人私密小空間、親朋間小範圍使用或賞玩的書籍插圖、獨立的藝術作品,躍身到公共藝術空間,與其它各種媒材的藝術同台相競。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劉炜 猴子 2008年 200x200cm 絲網版畫 手繪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方力鈞 2003.2.1 2003年 400x852cm 木刻版畫

比浮世繪更早:看中國套色藝術的流變

蘇新平 荒原3号 2017年 300x200cm 銅版畫

據了解,本次展覽得到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古版畫研究會、南京大學圖書館、複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研究中心、中國書店等多家學術機關及藝術家、學者、收藏家的支援。展覽将展至4月30日。

責任編輯:錢雪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