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制圖:賴永彥)

(拍攝:王自來 剪輯:殷沁汝)

草長莺飛的三月天,正是春耕備耕好時節。

“老糧食人”羅成武也沒閑着,在安鄉地方文化博物館外,他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起自掏腰包制作的30塊糧食安全知識展牌。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羅成武正在擺放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宣傳展闆。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時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讓這位72歲的“老糧食人”倍感溫暖、振奮,也更加堅定了他當好糧食安全宣傳者、守護者的決心。

從1969年進入安鄉基層糧管站工作,到2005年從原安鄉縣糧食局機關退休,羅成武和糧食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看來,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愛糧節糧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

小小藏品折射大國民生

草鞋、蓑衣、打谷機,上世紀六十年代《節約糧食光榮》宣傳單,農村糧食工作老照片……走進安鄉地方文化博物館,就像闖入了一段舊時光。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過去糧行所使用的量米升。

“農耕文化、傳統農具”“糧食文化、國計民生”等六個展區,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安鄉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糧食等生活圖景。

這是羅成武個人建立的公益博物館。

1950年生的羅成武,幾乎與新中國同齡。餓肚子是那一代人無法忘懷的記憶。物資匮乏的年代,糧食尤為珍貴。

糧食也是大陸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物資。1955 年,國家糧食部向全國釋出《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羅成武收藏的糧票。

上世紀80年代,羅成武從基層糧管站進入機關工作。隻要出差就會帶回幾枚外地糧票,慢慢越攢越多……直到1993年國家正式取消糧票。後來,羅成武想辦法找齊了全國各地的各類糧票,共計18萬多枚。他覺得,這是一段特殊曆史的見證,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2003年機關改制時,很多舊物被清理到倉庫。“當時倉庫還漏雨,那些錦旗、獎狀就丢在那兒,我看着心疼。”于是,這些“廢品”又被他撿回來。

獎狀(牌)、證章、文獻、征糧工具……繼糧票之後,羅成武收集的舊物越來越多。其中,就有安鄉征集公糧用的第一批杆秤銅秤砣。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羅成武收藏的安鄉征集公糧用的第一批杆秤銅秤砣,銅秤砣上刻有“安糧局”、五角星、年号、編号等字樣符号。這個編号66的銅秤砣,是他1999年從益陽南縣購回的。

“按十六兩制,鍛造于1951年,是為了規範計量秤具。”羅成武指着陳列櫃中的銅秤砣介紹說,這個編号為66,是他1999年從益陽市購回的。

銅秤砣已不見昔日光澤,但身上的點點斑駁,是新生政權誕生的印記——

1949年7月30日安鄉解放。8月,成立縣籌糧指揮部,籌集糧草支援解放軍南下。12月,成立安鄉縣人民政府糧食科。1951年3月,更名為安鄉縣糧食局,負責全縣糧食的收購、銷售、調運、儲存、加工等工作。

“最美糧儲湘軍”實至名歸

多年來,羅成武用個人積蓄購得安鄉農耕、糧食等本土文化收藏品上萬件。他認為,除了自娛自樂,還要把這些藏品展示出來。

2018年11月28日,在安鄉縣委、縣政府支援下,安鄉地方文化博物館在該縣檔案局一樓正式開館。羅成武精心布置的近3000件個人藏品攜着曆史記憶走向公衆。其中,涉及糧食的相關藏品有近500件。

開館以來,博物館已接待上萬人次參觀,成為當地中國小生、幹部群衆了解和學習家鄉曆史文化的“現場課堂”。

早前,羅成武就在有意識地向社會普及糧食文化知識。

1999年至2002年,羅成武帶着糧食文化專輯藏品連續4次代表湖南省參加原國家糧食局在大連、廈門、北京、武漢等地舉辦的全國“糧油精品展示交易會糧食文化宣傳展覽”活動。

2011年6月,他帶着專題《圖說中國票證》參加中南大學舉辦的《曆史的天空》大型紅色收藏展覽。展覽上,外地學生們看到家鄉糧票後,感到既親切又新奇。

2017年2月,羅成武自費2萬多元策劃布置的“不忘初心、安鄉記憶——大型文獻資料老照片宣傳展覽”在安鄉大劇院展出。一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民交公糧的老照片引得市民駐足觀看。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1979年安鄉縣農民交公糧。(照片由羅成武提供)

“交公糧那幾天,農民們都是半夜起床裝車。有用獨輪雞公車、人力闆車運糧的;有用小木船走水路将糧運到糧站碼頭,再用籮筐挑的。天還沒亮,糧站前就排起了長隊……”羅成武自豪地說道,“别看安鄉小,可是為國家作了貢獻的,改革開放前我們縣的糧食還有不少出口。”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2021年10月,安鄉地方文化博物館被六部門聯合授予“全省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羅成武被評為湖南省首屆十佳“最美糧儲湘軍”。

這一年,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開展首屆十佳“最美糧儲湘軍”評選活動,鑒于其40年堅持糧食文化物品的收藏、研究、展示、宣傳,推動糧食安全教育活動群衆化、常态化,羅成武被推薦并最終獲評,成為十個典型裡唯一一個非在職人員。

愛糧節糧并非老生常談

羅成武認為,安鄉人談糧食,是有些資本的。

“南有新田,北有安鄉”。1969年11月,毛澤東主席在長沙聽取省委負責人彙報後,對安鄉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将農田實作田園化改造給予高度評價。

當時羅成武在安造公社電排站工作,正好見證了“農業學大寨”時期安鄉轟轟烈烈的電力排灌建設殲滅戰。

他收藏的一份資料寫道:3年時間,安鄉初步呈現了高壓電線密如蛛網、電排機埠星羅棋布、排灌管道縱橫貫通的局面。

“那真是廣大農民肩挑背扛、破田破水幹出來的!那個年代,大家為了農業生産、解決溫飽,付出了艱辛汗水。”幹過“雙搶”的羅成武深知從土裡刨糧的不易,也對糧食工作者“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職責有了深切了解。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羅成武向記者介紹過去用于稻谷驗收的合格印,該印底部刻镂空“中糧”二字,内裝白石灰。每年征糧季節,農民到糧站交公糧,先由檢驗員檢查稻谷品質,達到征收合格标準則蓋上此印過秤稱重入庫。

糧票、打谷機、銅秤砣 這位72歲老人的萬件收藏品引發“回憶殺”

羅成武向記者介紹過去過去糧行防損防盜用的米字木圓印。每天糧行下班關門時,糧行經理将木桶内的大米、面粉蓋上此印。第二天早上開門營業前檢視此印是否完好。

做糧管員時,為防止倉庫的糧食發黴,白天,羅成武和同僚一筐筐地把幾萬市斤的稻谷挑出來曬;傍晚,又一筐筐地挑回倉庫。進機關後,每次打飯他都量力而行。煮飯時,他習慣了舀米入鍋後還用手抓一把放回米桶。退休後,還成為家人和朋友餐桌上“CD光牒行動”的實踐者和監督員。

讀三年級的外孫女在日記《我的外公》中描述道:我的外公,特點就是啰嗦,尤其在我吃飯的時候,總要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碗裡的飯要給我扒拉完!”

前不久,朋友請他吃飯。一上桌,發現三人點了四個缽、幾盤菜,他當場吐槽:吃不完咋辦?熱情也不用花在這上面啊!

“愛惜糧食,并不是老生常談。在世紀疫情背景下,保障糧食安全非常重要。”2021年7月,羅成武發動一批老同僚組織成立了老年志願服務隊,向社會宣傳節糧減損的重要性。

“今年的中央一号檔案開篇即提糧食安全,我去年底策劃的公益宣傳正好契合了中央精神。”羅成武興奮地說,下一步,他要把宣傳推向全縣校園、帶進居民小區,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的日常,深入到孩子們的心裡。

記者手記——

堅守“糧”心 做糧食安全的守護者

□王自來

“最美糧儲湘軍”羅成武懷着深厚的糧食情結,四十年堅持糧食文化物品收藏研究,經常帶着藏品走進學校、參與展覽,積極投身公益宣傳,将農耕文明、糧食文化的“鮮活教材”帶到更多人身邊。

在羅成武身上,我們看到了糧食工作者“甯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敬業精神、“愛糧節糧、杜絕浪費”的節儉精神和“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奉獻精神,深深激勵着我們堅守“糧”心,樹立愛糧節糧、惜糧護糧意識,做糧食安全的守護者。

雖然忍饑挨餓、節衣縮食的日子早已遠去,但是勤儉節約、愛糧節糧的優良傳統永遠不能丢。我們要牢記曾經吃過苦、挨過餓的曆史,緊繃思想之弦,以節約糧食為榮,鋪張浪費為恥,大力開展“CD光牒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同時,要把愛糧節糧融入日常生活點滴,積極投身公益宣傳活動,帶動更多人加入其中,推動糧食安全宣傳走進千家萬戶、深入人心,在全社會營造愛糧節糧的良好氛圍。

倉廪實,天下安。隻要每個人都能堅守“糧”心,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積極付諸實際行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最大程度維護糧食安全。

記者:王偉傑 鄭彥 王自來 文/ 劉頌/圖 編輯:楊鑫

【聲明:原創内容如需轉載請聯系尚一網公衆微信号,經同意授權後,方可轉載并請标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