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年能夠安穩的人,多半會在這些事上“隐忍”,從不惹麻煩

晚年能夠安穩的人,多半會在這些事上“隐忍”,從不惹麻煩

孔子曾有言:“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一個人,如果總說一些花言巧語的話,那他終究會敗壞自己的德行。更重要的是,為了小事兒而不隐忍,很有可能會害了自己。

自古以來,我們都強調“适當隐忍”,能别強出頭,就不要強出頭。過分鋒芒畢露,那是禍害自己的開始;而适當隐忍,則是明哲保身的智慧。

年輕的時候,我們需要隐忍,收斂自己的鋒芒,是為了不讓别人針對我們,也不成為職場中的衆矢之的,隻希望自己可以默默地發展。

中年的時候,我們需要隐忍,盡量不要招惹生活中的小人和閑雜之事,進而讓生活多些輕松,而少些人際關系上的沖突。

而人到晚年的時候,我們需不需要“隐忍”呢?可以說,人,越是上了年紀,越需要把“隐忍”放在首要位置上。

就像司馬懿,哪怕六七十歲了,還依舊秉持“隐忍”的做人原則,不會因為自己的老闆去世而有所改變。這,就是一種遠見。

現實生活中,那些晚年能夠安穩的人,多半會在這些事兒上“隐忍”,不惹麻煩。

晚年能夠安穩的人,多半會在這些事上“隐忍”,從不惹麻煩

01

晚年安穩的人,會“半精明,半糊塗”做人。

人,越是上了年紀,越會明白“中庸之道”的厲害之處。不偏不倚做人,循規蹈矩做事,完全不走任何的極端,慢慢地就會混得如魚得水。

對于老年人來說,我們要走中庸之道,關鍵就要做到“半精明,半糊塗”這六個字。尤其是“半糊塗”,那更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智慧。

兒子的觀念和父母的觀念發生了沖突,雙方頗有些“你争我鬥”的行為趨勢。到最後,父母和孩子不就連“親人”都做不成了嗎?

年代相同的人,尚且會出現思想觀念沖突的問題,又何談是不同年代的人呢?

在跟兒女相處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倚老賣老,蠻橫地要求兒女跟我們“同步伐”了,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兒。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兒女怎麼想,怎麼過日子,那是他們的事兒,隻要他們自己過得高興,活得有滋有味,不就足夠了嗎?

小事上糊塗點,那是一種必要的“隐忍”。而大事上的精明,則是厘清輕重的智慧。

晚年能夠安穩的人,多半會在這些事上“隐忍”,從不惹麻煩

02

晚年安穩的人,會盡量避免“是非沖突”。

金庸先生說過,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塗。名利場上風浪起,赢到頭來卻是輸。

這蒼茫的天地,就是一片江湖。世人總是為了不必要的事兒而争個你死我活,最後誰都是失敗者,而沒有人是赢家。

簡而言之,人在江湖飄,如果不懂得保護自己,那我們就會招惹到不同的是非沖突。晚年,也同樣如此。

跟親戚朋友打交道,我們總是會為了面子而與之争執不休,不懂得隐忍。到頭來,我們跟别人的關系就會特别糟糕。

跟兒女家人打交道,我們總是會為了某些小事兒而與之争論不止,不懂得讓步。到頭來,我們隻會跟家人的關系越來越遠。

人老了,就不要有“我是長輩我說了算”的姿态了。

跟兒女家人相交,我們要把他們當成地位對等的朋友,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多體諒他們的不易。如此,我們的晚年不就多了安穩,而少了争執嗎?

别總是招惹是非沖突,放平心态,坦蕩做人,那才是我們該有的智慧。

晚年能夠安穩的人,多半會在這些事上“隐忍”,從不惹麻煩

03

晚年安穩的人,不會管與自己無關的“閑事”。

人到晚年最進階的隐忍,依舊是“不理閑人,不管閑事”。

跟我們關系一般,而且多年沒有往來的過客,我們隻需要與之保持距離就好。什麼濃情蜜意,什麼相見如故,都不要有。

要知道,人之感情,人之精力,終究是有限度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得把薄情的一面留給外人,而把最溫情的一面留給家人。這,才是正道。

另外,在某些沒必要的閑事上,我們千萬不能插手,也不要看熱鬧。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那就可以了。

村裡面有一位老伯,總喜歡管兒媳婦的閑事,最後被兒子一家讨厭,既吃力不讨好,也得不償失,根本沒必要。

隻要事情沒有涉及我們本身,那我們就沒必要管太多,哪怕這些閑事跟我們的兒女有關。裝作不知道,适當隐忍,才能讓家庭和諧且團結起來。

所謂“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就是這個道理。

晚年能夠安穩的人,多半會在這些事上“隐忍”,從不惹麻煩

寫到最後

人老了,為什麼非要學會“隐忍”呢?

俗話說得好:“甩開膀子做事,夾着尾巴做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大膽去做事,因為“做事”強調的是效率,也是雷厲風行。而晚年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夾起尾巴,低調隐忍地做人了,因為“生活”強調的是平靜,也是安安穩穩。

不忍,禍事皆生。隐忍,将渡萬劫。

人到晚年,做個精明且目光長遠的人,步步為營地“笑”到最後。那,才是人生赢家。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