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芬蘭如何開展中國小課外教育

作者:海峽網絡

作者:康建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大學研業務費專項個人項目“芬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理念與政策研究”〔GYJ2021067〕成果)

芬蘭是歐洲國家基礎教育的典範,向來以兼顧教育公平與教育品質而聞名。芬蘭的中國小課外教育是其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理念和實踐具有鮮明特征,對于我們如何更好地推行“雙減”政策頗有借鑒意義。

1.孩子休息放松的時間有多少

尊重和發掘孩子“天賦”,需要學校與家庭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若孩子時間與空間被智育和學科成績要求擠壓殆盡,所謂激發、培養孩子潛能,五育均衡和多元發展将成空談。适度的課業量和學習負擔,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來認識和探索自我,發展興趣愛好,讓以後的人生道路多些選擇與樂趣。

芬蘭《基礎教育法案》規定了學生學業負擔的原則:“除掉在校上課、往返學校及完成家庭作業之外,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放松和發展愛好。”芬蘭學校對學生考試成績關注度較低。據2011年“國際數學和科學教育趨勢評測”(TIMSS)調查,芬蘭是對學業成績關注度最低的國家之一,而英、美、澳洲是關注度最高的國家。97%的俄羅斯教師表示他們每兩周左右對學生進行一次數學測試,美國也有77%,而芬蘭的這一比例隻有1%。芬蘭中國小生作業負擔輕。國小階段不是每天都有作業,一二年級一般每周有兩天布置作業,每次一般也隻有一門學科作業。三年級之後,每周至少一天沒有作業,每次布置的作業隻有一到兩項簡單任務。國中學生,每天作業時間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學校布置作業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負擔較輕的任務,培養孩子基本的學習态度與習慣。芬蘭校外教育訓練少。校外教育訓練領域知名學者馬克·貝磊在2021年新發表的成果中指出,芬蘭學校之間公平性高、教師專業能力強、幾乎沒有全國範圍高利害性考試,是以校外教育訓練也較少,這之間不隻是一種巧合,其模式值得關注。芬蘭校内課業負擔相對輕。孩子7歲入國小,中國小每學年約190天,去掉各種法定節假日,實際達不到這麼多天數,在OECD國家中學期幾乎最短。有學者專門就學期短的問題采訪芬蘭學校校長和地方教育管理者,他們的觀點清晰一緻,堅持通過科學調整學期節律、創新學習方式、調動學習動機等方式提升學習效果,而非增加學期和課時。

芬蘭中國小生校内學習時間短、作業與校外教育訓練負擔輕,能夠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自然而然較多,進而為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發展興趣特長、發掘展現天賦提供了必要的時空保障。

2.課外教育學什麼

芬蘭認為中國小課外教育具備多方面育人價值,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課外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因社會經濟背景和父母受教育水準不同導緻的家庭教育差距,為家庭教育處于弱勢的學生群體提供一些補充教育。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為年幼學生提供各種嘗試機會,有助于他們在不同的活動體驗中找到自身興趣特長。在此基礎上,家長和學校給予孩子更多支援與幫助,讓其興趣特長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芬蘭重視學生日常居家和節假日期間的課外成長機會。家長認為,學校已經教給孩子必要的知識,回家就該多休息多鍛煉。中國小生放學回家後,做作業并非主要任務。據香港制作的一部記錄上海、香港、芬蘭三地國小四年級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紀錄片,芬蘭國小四年級學生放學回家後以玩遊戲和吉他為主,作業隻需半小時就能完成。芬蘭中國小生暑假長達10周,假期中幾乎沒有作業和補習班,而以玩耍和參加營地教育活動為主。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音樂、舞蹈、童子軍等不同主題的夏令營。據報道,赫爾辛基市政府每年為低齡學生提供安全的遊戲場所和豐富的假期活動。孩子可以在家附近的公園看書、玩遊戲和做手工,裡面有寬闊的室外場地和遊樂器械,還有免費午餐。有時公園還會組織豐富多彩的與自然環境、動植物、習慣培養、交通安全、文化藝術、運動等有關的主題活動。赫爾辛基有幾十處這樣的公園,完全由市政府出資維護,并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輔導員。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前心理學教授、芬蘭國家獎與科學獎獲得者莉娅·普爾基甯(Lea Pulkkinen)于2002~2005年開展的為期三年的實驗研究發現,課外興趣活動和社團對學生發展有積極影響,如1~4年級的學生焦慮感降低,4~6年級參加手工藝及音樂興趣社團的學生表現出更好的親社會性行為、學業成績、專注力和堅持力。不僅如此,89%的教師表示學生通過參加課外興趣活動,對學校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

芬蘭強調要以兒童為中心,站在兒童立場确定課外教育内容和形式。如“芬蘭模式興趣班”免費課外教育政策實施前,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參加課外興趣活動的意願,教育與文化部提前于2020年組織開展了一項在國内及國際範圍内都屬較大規模的線上調研。全國超三分之一的國小生和國中生參與調研,總計19.7萬餘人,覆寫了2229所國小和中學。學生從76項興趣活動中選擇最喜歡或最想嘗試的活動,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的興趣活動包括跑酷、做美食、攀岩、程式設計、藝術、遊戲設計等。低齡學生與年齡較大學生,女孩與男孩的興趣愛好都有一些差異。如女孩對電影俱樂部、手工藝品、時裝設計和攝影感興趣;而男孩則對曆史俱樂部、建築、媒體、視訊制作等感興趣。兒童想法與觀點對于政策實施很關鍵,決定着免費興趣活動的選擇與設定。項目管理者表示,兒童與青年人的意見回報很有價值,要平等傾聽他們的聲音,項目具體實施要充分尊重兒童需求與意願,進而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3.基礎教育如何立法

芬蘭依托法律與政策,為課外教育落地實施提供保障支撐。《芬蘭基礎教育法》規定:“應當為兒童提供多種多樣有指導的、鮮活的課外教育活動,讓他們享有專業教師看護下的平靜安全的成長環境。”為落實法律要求,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于2011年出台了專門的《基礎教育課外活動國家指導綱要》,鼓勵支援地方政府為中國小生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98%的地方政府積極落實政策号召,并獲得國家層面專項補貼。國小1~2年級學生是主要服務對象,地方政府必須保證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課外教育資源。針對更高年級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地方政府自主決定課外教育服務提供的範圍與程度,也可支出一定費用向企業購買服務。根據政策要求,地方政府每學年為參與活動的學生提供570~760小時的課外教育服務,即周一到周五每天3~4小時,具體安排在早上和傍晚兩個時段,友善家長安排時間,親子共同參與活動。地方政府按月收取家長60~80歐元的少量費用,其餘全部由政府承擔。

針對以上課外教育政策落實情況,芬蘭本國學者指出仍存在一些不足與問題,如覆寫面不夠廣,主要針對1~2年級的學生,對三年級以上學生提供的課外教育服務不夠多。因政策要求較為寬松,導緻一些地市落實得不夠好等。為回應學者與公衆需求,2021年始芬蘭教育與文化部加大力度完善課外教育服務政策,正式啟動名為“芬蘭模式興趣班”的課外教育支援項目。該項目旨在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福利,讓每個兒童在正常課堂之外能夠擁有免費參加興趣活動的機會。頻率是一周至少一次,引進校外資源和專業人員入校開課。一方面為兒童提供興趣活動咨詢指導;另一方面促進學校與興趣活動提供機構開展密切合作。“芬蘭模式興趣班”倡導免費原則,旨在為兒童提供發展興趣愛好的公平機會,消除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參與項目的地市可向國家政府申請資金支援,長遠目标在于使課外興趣活動成為各地市持續提供的、正常性的教育服務。芬蘭政府2020年投入1000萬歐元,2021年起計劃每年投入1450萬歐元支援該項目。

4.如何“走出去”“引進來”

“課外”不等于“校外”,課外教育既要“走出去”又要“引進來”,還要保證機會公平與品質可控。從時間上看,課外教育是正常課堂教學之外發生的教育活動,既包括校内一般的課前、課間、課後活動,也包括放學後的居家與寒暑假活動。從空間上看,課外教育活動開展場所,既可以在學校外部的家庭、社會、公共機構中,也可以在校内或學校周邊。芬蘭課外教育注重處理好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一方面保證學生15分鐘的大課間休息,積極開展校内的課前、課後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在走出校外開展課外教育的同時,也特别重視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場所及引進外部資源入校開展課外教育。

一是在校内和學校周邊場所開展課外教育活動。如赫爾辛基郊區的斯特倫貝格國小每日課堂活動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之間就結束了,但孩子的父母基本是全職工作,這在芬蘭是一種常态。為了讓孩子不獨自在家度過下午時光,市政部門在學校附近建設了一個專門的活動場,供學生開展創造性活動和遊戲。另外有兩棟樓,供一二年級學生做作業或開展室内遊戲。活動場從業人員負責照看孩子,除提供餐食收取一定費用外,其他均免費。下午四點後,父母陸續接走孩子。一般此時孩子褲腿沾滿泥土,手套也變得潮濕,已玩盡興并學有所獲。此外,學校也為高年級學生提供收費不高的下午餐及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如日語學習、樂隊演奏、手工藝等。位于芬蘭北部洛瓦涅米市一家科學中心的展覽策劃師表示,他們經常接待學生參觀和體驗。另外她表示諸如音樂、舞蹈、體育等校外活動社團在洛瓦涅米市也都有,還有一些青少年活動中心在一定的時間裡對中國小生開放,孩子們在這些中心可以開展手工等項目式學習活動。

二是引進外部文化機構等資源入校提供課外教育服務。2016年芬蘭教育與文化部将促進和推動兒童與青少年獲得更多藝術與文化基礎教育,列為政府關鍵項目。項目實施原則在于,不帶領兒童到藝術與文化機構學習,而是将有關課程活動引入學校,作為選修的課外或社團活動,由專業的講解和教育人士在課後組織實施。由此,消除了時間缺乏、交通不便、機會不均、資源有限等因素對課外教育活動的制約,尤其是對小城市和偏遠地區的學校而言。2016-2018年間,約1100所國小及300所日托中心的9萬名兒童參加了該項目資助的藝術文化類課外社團活動,一大批兒童尋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前文提及的“芬蘭模式興趣班”政策,也秉持将外部資源引入校内的原則。芬蘭教育與文化部在官網公布校外機構的品牌、網址、聯系人等資訊,便于各地學校尋找合适的合作機構,保證興趣班入校的品質與公益性。

5.教育研究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在課外教育政策實施與項目開展方面,芬蘭重視教育研究引領作用與效果評估。

一是發揮研究引領作用。2021年芬蘭教育與文化部啟動實施“芬蘭模式興趣班”政策之前,由科學與文化部部長委任專門工作小組開展專項研究,并于2020年6月送出政策實施方案。政策與項目發起得益于兒童文化教育機構與大學、基金會等不同機構的長期合作研究,包括芬蘭兒童文化中心協會、奧爾托大學藝術系、拉普蘭大學藝術學院等。事先開展研究,是政策與項目發起實施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團隊開展的大規模的有關學校中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效果的研究,為教育與文化部提供了重要決策建議。如他們認為應将中國小作為國家最大的文化中心,為所有孩子提供公平優質、豐富多樣的藝術與文化課外教育,以此增強兒童與青年人的文化資本,并提升其積極的社會參與能力。

二是加強過程與效果評估。為保證中國小課後教育品質與效果,芬蘭《基礎教育課外活動國家指導綱要》要求,凡得到國家專項補貼開展課外活動的地方政府,要定期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自評,而且有義務參加其他機構組織的外部評估,評估報告要公開釋出。目前,大陸各地在完善課後托管服務,拓展課外教育管道,建構更為完善的課外教育體系上,湧現出豐富多彩的實踐智慧與路徑。各地和學校在推進實踐落地的同時,也可考慮做好另外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加強研究、總結經驗,及時發現問題和改進政策。另一方面,及時跟進過程監測與效果評估,尤其針對課程内容與形式是否符合學生及家長真實需求,資源支援與保障是否公平公正等問題,可采取自評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階段性與持續性評估并舉,少走錯路彎路,保障課外教育持續良性發展。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0日 14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