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

宋元以降,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平民階層,建立功名或建功立業的可能極小,唯一能被官方表彰的就是女子守貞,進入官方正史,進而名垂千古。

《宋史》《元史》《明史》,載有大量的貞潔女子的傳略,《清史稿》更有《列女傳》四卷,創下中國曆史之最。

清代節婦典型段氏、董氏和楊氏,喪夫時最大的隻有21歲,最小的隻有15歲,守寡時間分别長達79年、80年和101年!

《清史稿·列女傳》載:董氏嫁胡源渤,“源渤卒,董年十五,為嫠八十年,年九十五乃卒。”

《清史稿·列女傳》:“李豁然妻楊,永年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豁然卒,楊年二十一。

事舅姑孝。撫子尊賢,娶婦王,生子而尊賢卒,姑、婦共撫孤孫至成立。楊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壽百二十,守節百有一年。”

有過男歡女愛的妙齡女子,如何度過漫長的守寡歲月?

不僅靠毅力,更需要技巧。

《清史稿·列女傳》載:胡源渤妻董氏十五歲守寡,鄰婦曾問其如此年輕,這些年是如何守下來的。

董氏說:“饑而食,倦而寝,不饑不倦,必有事焉,毋坐而嬉。吾嘗為人傭,治女紅,必求其工。

求工,則心專;心專,則力勤;力勤,則勞而易倦。倦即寝,寤即興,毋使一息閒,久之則習慣矣。”

清代照片

為了熬過漫長的歲月,董氏拼命做工,并且精益求精,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做活上,沒有時間想别的事。累得撐不住就睡,睡醒接着幹活。

是以寡婦的守貞技巧,幾乎是異曲同工。

段氏守寡因始于明朝,《清史稿》未将其列入《列女傳》。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方苞,特為之親撰《高節婦傳》。

這位高節婦,17歲喪夫,96歲去世,一生守寡79年。為了度過餘生,她搬進城裡,“為市人縫紉”。

高節婦的孫子後來高中進士,成了高官,贖其父以歸,高節婦也成了命婦、太夫人,但她仍“年七十而執仆婢之役”,像奴仆一樣幹家務活。

幹活不是為了生計,關鍵是要打發時光,最終成了一種習慣。

白天幹活,晚上還是睡不着怎麼辦?

這位節婦臨去世前告訴的後輩女人,如果守節守不住,不要像自己,因為這日子太苦了。高節婦喪夫後很年輕,夜晚無法度過。

她便準備了200枚銅錢,夜深人靜時關掉燈火,将銅錢撒滿自己的卧室。然後,黑燈瞎火中一枚一枚地将其摸回,直到精疲力竭。

如此反複,日複一日,打發人生。

節婦一生的痛苦,就這樣無聲無息。作為外人,内情很難知曉……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後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