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單身的你有沒有被逼婚的經曆?嗯,這個問題問了等于白問,肯定有的,而且還不少。我也被逼婚。
那麼大家在被逼婚的時候,有沒有經常過聽過這樣一句話:三十而立。肯定有的吧。
我想跟大家聊聊,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想肯定不是成家立業的意思,我想大家都贊成的,贊成了,麻煩點個贊。
“不是,媽,你聽我狡辯,不是,你聽我解釋。”
恰逢本人今年也三十歲了,單身,沒錯92年的單身狗大叔。沒房,沒車,沒存款,沒事業,沒保險。俗稱“五煤中年“,本來打算用”五梅青年“的,但想想,我即沒有梅花的高潔,也沒有梅花的傲然,也就不敢僭越。又因為小時候經常跟煤親近,張的又有點黑,那就五煤吧!又有六十為一甲子,吾今年三十,已是半截身子入黃土,亦不敢以青年自居,好吧,承認吧!一咬牙,一跺腳,決定了,就用”五煤中年“吧。古有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今有五煤中年,好讀書單求甚解。
“三十而立“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孔老夫子所說,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是孔子晚年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曆,是孔子一生的年譜,有很多人喜歡用來做人生指導,表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應該達到的階段。但是随着這句話流傳廣了,就有很多倚老賣老的人當成了人生定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我是見過的。他們也不想想,這是孔聖人的人生經曆,你們是聖人嗎?
孔子是十九歲結婚的,在現在看來是早婚,該罰款,是以如果說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的話,那孔子這句話就應該是二十而立,由此可見“三十而立“并不是結婚生子的意思。
那三十而立為什麼傳着傳着會有應該結婚生子的意思呢?這個可能出于《禮記·曲禮》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而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日期頤。
“三十曰壯,有室。“主要是這句話,”室“他們認為是有家室,即有了老婆孩子。清朝的宋翔鳳認可這種觀點,在《論語發微》裡說:壯而有室“。是以大家都普遍認為,三十歲正值壯年,就應該已經有成家立業的樣子了。
對于這個觀點,我持堅決反對票。不是我不尊敬祖宗啊,寶寶心裡也苦啊,室,有房子的意思,你們古人是不大在意房子的,雖然家徒四壁,破是破了點,好在還有啊。我們都是聽古人說:大丈夫何患無妻?可見還是有人患的呀。那你有聽說過:大丈夫何患無房嗎?但是我們現在患呀,患的都人滿為患了。
那古代的小女人嫁人至少也得嫁個有房的,我們怎麼可以要求新時代的精英女性嫁給我們這樣的五煤青年呢?啊,呸,五煤中年。青年,我已不配。我堅決不同意。
那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既然不是”壯而有室“的意思?那是什麼意思?孔子自己在《論語》裡有說。
《論語》泰伯篇第八章,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季氏篇第十三章,陳亢問于伯魚曰:……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論語》堯曰篇第三章。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是以孔子所說“三十而立“是立于禮。是要知禮,那什麼是禮?孔子又要說話了:大哉問,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呀。
那什麼是禮呢?《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禦、朝聘。
《禮記》雖然用這麼長一段去論述什麼是“禮“,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古人的世界觀,是天道,“禮”規規道道的都是依照天命建立的,是社會性的倫常綱紀,行為規範合法化論述。
太史公在《史記·禮書》篇有雲:餘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唐朝的孔穎達在他的《禮記正義》裡也有過類似的觀點: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欲。
太史公說:他做過禮官,觀看三個朝代的制禮的損失和收獲,才明白,哦~原來制禮是源自人情,根據人性儀,這都是根據天道建立。
這是展現了仁精神的,孔老夫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老頭,他是這樣說禮的。有一天有一個叫林放的人來問孔子,什麼是禮?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就感歎:哎呀,你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呀,他說:一般的禮,與其鋪張浪費,甯可樸素簡約。就喪禮而言,與其周到妥當,甯可過度悲哀。
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子路解釋過這句話,在《禮記·檀弓》雲: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就是這一個意思。
古人認為,在喪禮上,哭是要哭的,因為親人離世,都難免會過度悲傷,是以要以禮節之,但是如果隻做禮的表面功夫,沒有真正的悲痛,這不是禮的真正的意義。
我參加過農村的葬禮,有些婦女真會哭,抑揚頓挫,拉長韻,跟唱歌似的。但是一滴眼淚都沒有,她們都用毛巾捂着嘴哭,我還見過偷偷沾了水的。真正的哭聲,是絕不好聽的,就像魯迅先生在《孤獨者》裡說的: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着是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野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
孔子的意思是說:禮隻是外在的形式,内心的真實感受才是禮的根本。隻是後來不知道怎麼變了,本來是緣人情而制禮的,人情卻給禮讓了位,禮展現人情了,于是就成了魯迅所說的“吃人的禮教”。
是以“三十而立”在孔子看來,是知禮,知禮,是知道人情冷暖,是知道依天地規則。人情而制立的規章制度,是知道自己,應該如果做自己才能在這天地間立足。
董卿也曾在一次談話中說到過這個觀點,她說:三十而立,還真不是說三十歲有什麼職務啊,地位啊,而它說的是,在三十歲的時候,應該形成相對比較清晰和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世界,它是支撐你走向40,走向50歲的根本所在
這觀點其實是古今一緻的,但其實孔子說得更細緻一點。有時候我也會想,我幹嘛要讀這古書,那陳腐的故紙堆,有什麼用?直到我看見一句話:讀古書,是向死人要答案。這是我們的曆史啊,脫離了曆史的人是懸在半空中的人,不着邊際,無處落地。
我們都是茫茫人生路上的摸索者,我們唯有結伴同行,把燈點亮,才能驅散遠處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