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青年南京行:大陸抗疫得力機遇多 希望兩岸增進了解拉近距離

作者:環球網

來源:中國 Daily.com

近日,十幾名居住在大陸的台灣同胞受邀參加2021年"遇見美麗的江蘇尋星紫金峰"聯合訪談,了解當地文化,增進兩岸友誼。此行的第一站,在江蘇省省會南京,幾位台灣同胞接受了《中國日報》的采訪。他們表示希望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拉近兩岸的距離。

台灣青年南京行:大陸抗疫得力機遇多 希望兩岸增進了解拉近距離

Wei Wei,30歲,是一位來自台北的創作歌手和演員。她在南京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正是這一次,她才真正開始與這座城市取得聯系。

對于南京的景點,魏偉印象最深刻的是"總統府"和中山陵。她從小在學校的教室裡看到孫中山先生的一幅畫,三文明也是必修課。從那時起,她就期待着有機會通路南京。這一次,孫中山先生的頭上印着新台币100元,在中山陵攀登了392級台階。

在南京的第一個晚上,魏偉騎着自行車在兩邊種植桉樹的林蔭大道上。這讓她想起了在台北騎自行車,突然間她覺得自己離南京很近。

薇薇自2016年開始在内地發展,有一段時間無法适應新的環境。雖然雙方都說國語,但在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幸運的是,她遇到了許多好人,并逐漸在新的環境中成為自己。回想起來,她很高興自己決定去北京。

這些年來,她花了很多時間與大陸的朋友在一起,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去年,她通路了四川省和東北地區,在電視上露面。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她遇到了400多人,走進了他們的生活,感受到了多元文化。她發現自己愛上了這裡的生活。

作為公衆人物,魏希望自己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努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拉近兩岸人民的距離。她愛自己的家鄉和大陸,相信愛情能拉近雙方的距離。

台灣青年南京行:大陸抗疫得力機遇多 希望兩岸增進了解拉近距離

23歲的陳玉軍來自桃園,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研究所學生。從國小開始,她每年都随父母到福建省廈門探親。

這是陳玉軍第一次來南京。她知道南京曆史悠久,擔心自己缺乏知識會把這次旅行變成一朵觀馬之花。

她對南京的第一印象是,中午特别熱。但當她在下午5點.m走出酒店時,她感受到了城市的舒适。潮濕的空氣,溫暖的陽光和路邊桉樹的樹蔭使她在這裡感到非常舒适。她出去拍了很多照片,其中一張是祖父在躺椅上讀書。就在那一刻,她覺得自己愛上了這座城市。

陳玉君喜歡台灣悠閑的生活和複古的氛圍,以及大陸充滿活力的生活。在她看來,大陸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這裡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見面,生活非常豐富多彩。

接下來,她将繼續在南京和更多城市的旅程,以豐富她的生活。

台灣青年南京行:大陸抗疫得力機遇多 希望兩岸增進了解拉近距離

Wang來自新北,自2018年以來一直在大陸工作,目前在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家公司工作。

這次南京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是秦淮河夜遊,燈光璀璨,小橋流水,畫梭其中,美不勝收。秦淮河兩岸都有曆史典故,伴随着古文人的經典詩歌,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說到南京菜,王說自己最喜歡鴨血扇湯。她說,鴨血扇湯不亞于"金墓鴨菜下世界"的美譽。

她經常和台灣的親戚朋友聊聊她在大陸的工作和生活。自從住在廈門以來,她沒有奇怪的感覺。一方面,當地的語言和習俗與台灣相似。另一方面,她的公司也非常關注來自台灣的員工。

在王子網看來,在大陸交朋友很容易,年輕人有很多共同的愛好,很容易有共同的語言。她想繼續在大陸工作,在穩定的生活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台灣青年南京行:大陸抗疫得力機遇多 希望兩岸增進了解拉近距離

王晨軒來自桃園,現居廣東省東莞市。這次來南京,她很高興看到遊客在主要景點,特别是在夫子廟。疫情爆發後,她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種情況了。

在著名的旅遊景點,她看到一排排的食品和工藝品攤位,其中一些攤位在它們前面排成一排。在當地人的推薦下,王晨軒去品嘗螃蟹黃湯袋。在她看來,這種零食是衆所周知的,完全符合人們的期望。她制作了一段視訊,記錄了她第一次品嘗南京的美味小吃。

王晨軒吃飽飯後,在附近的一條小巷裡散步。她由衷地感歎,大陸已經很好地控制了疫情,讓人們可以四處旅行,享受美食,我們可以面對面交流,做生意。

她于4月接種了新冠疫苗,并說服了身邊50多名台灣同胞接種疫苗。目前,一切都很順利,她感到更安全。她呼籲接種疫苗,以便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好的保護。

展望未來,王晨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文化交流,讓台灣同胞更多地了解大陸,搭建海峽兩岸和平的橋梁。

台灣青年南京行:大陸抗疫得力機遇多 希望兩岸增進了解拉近距離

來自新北淡水的陳浩群,在大陸生活了十年,但這是他第一次來南京。

當他提到南京市時,他想到了南京大屠殺。"這是我們曆史的痛苦,所有中國人都處于痛苦和憤慨之中,"他說。這次在南京,他參觀了日本侵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碑。豐富的曆史資料和詳細的指南介紹,給了他一堂深刻的曆史課。在他看來,這是一段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曆史,應該被用作對暴行和戰争的警告。

博物館館長張建軍告訴陳浩群等參觀者,這不僅是對南京的記憶,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和世界的記憶。我們要牢記曆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在大陸的十年間,陳浩群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用文字和視訊記錄自己的一生,讓更多的台灣同胞了解大陸。

未來三年,陳浩群計劃制作更多台灣同胞在大陸的影像,為增進兩岸人民的互相了解做貢獻。他還希望為偏遠山區的希望國小項目做出貢獻,在那裡,更多的孩子将獲得更好的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