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曆史的女人——第1433期)
作為中國喜劇界泰鬥級人物,趙本山向來為大衆所喜愛,其獨幕喜劇的表演藝術幾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被譽為中國的卓别林,至今仍無人能超越。但趙本山曾經到美國演出時,受到冷落和不屑。原因是,他在舞台上有意無意地對殘障人士的“歧視和嘲笑”。即趙本山喜歡在舞台上模仿殘障人士的一些動作取悅大衆,這在美國人看來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為殘障人士跟健康人一樣有他們的人生尊嚴,是以他們不應該被取笑。

無獨有偶,中國有位作家閻連科,在其長篇小說
《受活》
裡也有大量的關于殘障人士的描寫。在他的筆下,一個由殘障人士組成的雜技團在各地的表演中,獲得了許多“喝彩”,甚至創造了不小的經濟效益。閻連科同樣在作品裡有對殘障人士細緻的繪聲繪色的描寫。盡管都是描繪殘障人士,但他的小說和趙本山的獨幕喜劇還不是一個境界。作者在其中對殘障人士寄予了極大的同情,甚至為了表達對殘障人士的不幸的同情,而對于健康人進行了尖銳的嘲諷和批評。
不管趙本山和閻連科意欲何指,他們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對于社會上的各種殘障人士,健康人應該如何看待他們?該不該取笑?該不該同情?對他們的創業應該同情,應該支援還是應該婉拒?本文要描述的也是有關殘障人士的問題。一對連體兄弟,他們曾經被當做怪物,被當做“國寶”,被當做賺錢機器,
最終他們自主創業,成功後兄弟倆娶了一對姐妹花,并且生下22個孩子。然而這對命運多舛的連體兄弟後來又有怎樣的結局呢?
(一)從“怪物”到“國寶”
盡管在理論上,世界上所有人生來平等,但事實上,從來不會平等。比如一個天生的殘障人士,他自從來到人間,就跟健康人不在一個層面上。是以許多“狠心”的父母,就會把他們生下的天生殘疾兒丢棄了,要麼棄之門外,讓其自生自滅,要麼直接害死。但也有些心軟的父母,會把天生殘疾兒撫養長大。
故事發生在200年前的暹羅國,即如今的泰國。
1811年5月11日,暹羅的一戶漁民家誕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孩。不過孩子的父母還未來得及慶祝就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因為這對雙胞胎是連體嬰兒!兩個小孩其他部分都是分開的,各長各的腦袋,各長各的雙臂和雙腿,但中間的胸腔卻連在一起,就是說兩人共用一個肝髒!
雙胞胎本身就比較少見,而連體嬰兒更是出奇的罕見。據科學統計,孕婦懷上連體嬰兒的幾率僅有五至十萬分之一,而且大多數連體雙胞胎在胚胎期便死亡了,即連體嬰兒的成功分娩率僅有20萬分之一左右,最終能長大成人的更少,僅有1000萬分之一左右!
是以對于這戶漁民來說,這簡直太不幸了。
在一般人看來,連體人是标準的天生殘障人士,而且是
“怪胎”
。按那時的醫學水準,根本不能把這對雙胞胎分開。是以大家都勸這對夫妻把孩子丢棄了,因為這樣的怪胎本身就很難養大,即便養大成人,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他們如何生活?如何結婚生子?總之,他們的誕生簡直是一種災難。
這對連體男嬰的父親是中國人,他是移民到國外的;母親是中泰混血人。他們有着中國人傳統的仁愛、善良,尤其是對子女撫養的義務和擔當,他們舍不下自己的親骨肉,舍不得抛棄他們,是以頂着壓力,把孩子留下了。他們給孩子各起了名字,一個叫恩(Eng),一個叫昌(Chang),“恩、昌”二字在泰語中為“左右”之意。
因為畢竟是有特殊的殘疾,這對連體兄弟的成長讓父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比如小孩哭鬧時,肯定不隻是一個在哭鬧。即便一個沒有哭鬧,在另一個的感染下,他也會哭鬧;你若抱起一個孩子來,必定帶動另一個孩子,你必須小心翼翼地同時把兩個孩子抱起來,并且不能有任何閃失,一旦一個不小心摔下來,另一個必定會失去心髒!
喂奶時,兩個得同時喂。
如果你先喂哥哥,弟弟一着急,就會亂晃亂動,哥哥也吃不成。是以母親得同時雙手各抱一個孩子喂奶,這樣就很累人。
喂飯時也同樣麻煩。穿衣時也同樣麻煩。因為兩個小孩不懂事,你一旦先給一個服務,另一個等不及,他就會出手打擊面前的兄弟。如果兩兄弟打起架來,還很不好拉架。因為兩人本來就連在一塊,哥倆抱在一起互打,甚至互相咬着對方的臉蛋,咬着對方鼻子和耳朵,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把他倆弄開。你用勁小了,拉不開,用勁大了,就可能把二人徹底拉開,那麼倆人都得死。
是以,這對連體兄弟的成長,把他們的父母折磨壞了。尤其是,恩和昌在他人的眼裡還是“怪物”一樣的存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自是受到了不少的歧視和嘲笑。
但他們的智力與常人無異。在父母的小心呵護和教養下,兄弟二人可以正常行動,甚至學會了跑步和遊泳。他們過着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甚至還可以幫助父母做些簡單的家務和農活。其實他們幹活的效率也不低,隻要配合好,兩個人真的可以頂兩個人用。
當恩和昌漸漸長大後,他們的運氣來了,
從一對怪物變成了“國寶”。
這對連體兄弟的事迹不胫而走,最終傳到了王宮。國王拉瑪三世對之十分感興趣,于是親自将二人封為“特使”帶到宮中。但他們并非什麼真正的特使,國王其實是為了好玩,将這弟兄倆于養在王宮之中為自己逗樂。有了外賓,自然也把他們拉出來像國寶一樣讓人欣賞。
(二)從“國寶”到“賺錢機器”
1829年,蘇格蘭商人羅伯特·亨特(Robert Hunter)來到了暹羅,國王拉瑪三世邀他來宮中赴宴,自然也向他展示了自己的國寶——恩昌兄弟。亨特一見到這兄弟倆就發現了商機,他向國王提出要将二人買走。
國王當然舍不得了,但在利益驅動下,拉瑪三世最終決定把這對連體兄弟當商品一樣賣給蘇格蘭商人。
精明的亨特最終用幾個舞女外加一台望遠鏡,向拉瑪三世換來了恩昌兄弟。當然他又支付了兄弟倆的父母五百英鎊,然後就把他倆帶走了。當然亨特說的很好聽,說是帶他們兄弟倆去歐洲見世面賺錢,虧不了的。父母盡管不舍,但還是同意了。就這樣,恩昌兄弟登上了遠赴波士頓的輪船。
亨特創辦了一個類似馬戲團的機構,帶着恩昌兄弟倆到處表演。兄弟倆很快走紅,并成了馬戲團的賺錢機器。前面說過,這對兄弟智力是正常的,時間長了,随着他們心智的漸漸成熟,二人對觀衆的這種喝彩和掌聲,漸漸有了很大的反感,因為他們見到了人們眼中太多的不良資訊:
驚異、取笑、驚恐甚至是歧視
。他們感覺自己像小醜一樣,供人們玩樂,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他們為老闆賺足了鈔票,但也丢失了自我。他們成了别人的私有财産,他們卻無家可歸。于是兄弟倆商量,要擺脫這種困境。他們忍辱負重,拼命為老闆賺錢,同時也為自己偷偷地攢錢。
到1839年,28歲的兄弟倆在歐洲已經闖了十年。這些年來,他們學會了英語,也學會了一些處事之道。畢竟,兩人智慧勝一人,他們聯合起來,不跟老闆合作,亨特也沒有辦法,不得不答應和他們解約。最終,哥倆支付了一筆贖身費之後,便攜手遠赴美國,開始了他們新的“獨立”的生活。
當然,開始時,這對連體兄弟也沒有什麼能夠用來賺錢的手段,畢竟出去打工,兩人連在一起,也很不友善。于是他們隻得重操舊業,就是繼續在舞台上表演。不過,此時的表演是他們個人的主動行為,是以他們演得很從容。于是,像以前一樣,哥倆又賺了不少錢。
(三)創業成家
又過了數年,恩昌兄弟實在是厭倦了無休止的表演生活,再說他們已經攢了不少錢,于是決定改行,進行再創業。後來他們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買下了一個農場,定居了下來。自此,他們走向新的生活,連名字都改了,他們從此叫
“邦克兄弟”。
他們希望告别過去的尴尬的生活,去創造另一種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邦克兄弟不僅自己踏實勤快,吃苦耐勞,而且又雇了幾個幫工為他們在農莊裡勞作。他們的日子漸漸穩定下來,而且也越來越富裕了。後來他們也像常人一樣,開始考慮如何成家了。
1843年4月,此時的邦克兄弟已經30出頭,風華正茂,而且也各自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份有着固定收入的相當不錯的家業,自然也能收獲愛情了。富有傳奇色彩的是,有一對來自英國葉慈家的姐妹花Adelaide Yates與Sarah Anne分别看上了他們兄弟倆。于是一對兄弟就娶了一對姐妹,真是天生兩對,令人羨慕的兩場姻緣。
婚後,有了葉慈姐妹倆的悉心照顧,邦克兄弟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好轉,就像安徒生童話一樣,兩對夫妻共同過着幸福的生活。而且兄弟倆都福報不淺,都是兒女成群,他們共生下了22個孩子,其中哥哥有12個子女,弟弟則有10個子女。兩家人,确切地說是一家人數十口在農場裡過着平靜而富足的日子。
(四)不僅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同年同月同日死
就這樣,他們生活了十幾年。然後,兩兄弟和兩姐妹的日子出現了波動。
畢竟連體人太過惹人注意,而且是連體兄弟娶了一對姐妹花,而且他們又太能生——美國不搞計劃生育,可以随便生孩子——這樣就免不了許多人對這兩對奇特夫妻的興趣,他們不能不再次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不能不再次受到人們的一些“嘲諷”和“質疑”,諸如這兩對夫妻是如何過夫妻生活的等等。這讓姐妹倆十分尴尬,面對人們異樣的眼光,她們簡直無地自容。于是她們無奈提出同各自的丈夫分居。
不過葉慈姐妹離開後,兄弟倆的日子也不寂寞,畢竟他們兒女衆多,這老哥倆仍然可以享受天倫之樂。
然而,這樣的日子沒持續太久,美國爆發了著名的
南北戰争。
兄弟倆的農莊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的生活陷入十分窘迫的局面……
1874年的1月17日淩晨,
這對連體兄弟的哥哥因患腦血栓,并感染了支氣管炎,不幸去世了;
當醫生趕來試圖挽救弟弟時,弟弟也沒有逃脫死神的威脅。因為二人同屬一個肝髒,甚至他們的血管裡流着兩人共用的血液,在那時的醫學條件下,死去一個,另一個也難以幸免。于是三個小時後,弟弟也去世了。這對兄弟不僅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同年同月同日死,可謂一對真正的生死兄弟!
恩昌兄弟,或者邦克兄弟,作為一對天生的殘障人士,他們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他們拼搏創業,并收獲了愛情,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愛情的多重豐收;他們盡管不夠長壽,但他們63年的人生沒有虛度,
他們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
(文/說曆史的女人·花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