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作者:百曉生講曆史

誰發現了新大陸?

迪亞士?達•伽馬?麥哲倫?哥倫布?

在高中曆史課本中我們可能學習到了,關于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率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歸途中發現了好望角。這次航行也是第一次有明确記錄發現好望角的航行。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在迪亞士航行的基礎上,1497年出發繞過非洲,最終到達印度,是以找到了通向東方的航線。這次航行對于通往神秘的東方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為哥倫布航行奠定基礎。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1492年西班牙的勇士哥倫布在王室的資助下,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我們熟知的美洲古巴、海地等地。打破了印第安民族和世界各地的塵封狀态,美洲大地正式與世界建立了聯系。1519——1522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在哥倫布的基礎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終傳回歐洲,也是人類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

從此世界各地由原來的封閉狀态,歐洲和亞洲,美洲、非洲的貿易越來越頻繁。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由萌芽到繁榮發展,也從商業發展開啟,殖民主義。世界曆史翻開新的篇章,發現美洲大陸也就是從這些事件深入人心,讓人們潛移默化地認為,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我們高中課本也是如此介紹的。是以此榮耀也落在了哥倫布的頭上。

發現美洲大陸的不是哥倫布,有可能是中國人鄭和?

加文·孟席斯,何許人也?原英國皇家海軍潛艇編隊指揮官,經過他個人考古調查研究,他認為鄭和在哥倫布之前就已到達了北美,鄭和可能是發現美洲的第一人,并且在回國後撰寫了《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來诠釋自己的理論。他在書中論證的理由有如下幾點:

一、1421年到1423年間有4支中國船隊進行了環球航行,這些水手定居在了美洲、馬來西亞、紐西蘭等地,是以後來歐洲的探險者抵達美洲時,遇到了中國定居者。

二、美洲一些民族的DNA與中國廣州一代人的DNA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三、秘魯等地現在還有一些說漢語的村莊。秘魯北部有95個地理名稱是中文名稱。

四、在鄭和船隊經過之處,發現了在哥倫布到來之前就有的中國玉器。

五、加文孟席斯運用自己航海方面相關知識,由此做出初步推斷出在1421年12月,船隊中,其中有9艘船隻在加勒比海海底沉沒。

但是在加勒比海海底發現的一些古代的遺留的東西,如古代沉船殘骸及散落在海底的石塊,這些船隻殘骸與中國古代船隻殘骸的相似度極高,是以做出初步判斷。

此外,他還根據他參觀的衆多博物館看到的地圖、文物、遺迹等推斷船隊當時已經到達了美洲,實作了環球航行。

針對他這一觀點,中國學界的大部分學者表示不同意的看法,認為還是沒有充分的資料記載表明遠航船隊到過美洲。

而且,他的船隊雖然聲勢浩大,但就航海技術而言,可能沒有橫跨太平洋的能力,隻是近海遠洋。目前争論仍然在繼續,未達成定論。不過,加文·孟席斯的這次嘗試給了學界啟迪和活力,激發了更多有關鄭和下西洋方面的研究。

除此之外,更加令人震驚的結論是孟席斯于2002年3月在倫敦舉行的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一個會議上公布,安靜的會議現場因為加文孟席斯教授的演講變得騷動不安,惹人争議。200多位學者、教授忍受了孟席斯長達3個小時滔滔不絕的演講,這些教授并且和文章中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讨論。那次讨論的結果使孟席斯成了媒介的名人、曆史學家們眼睛裡企圖改寫曆史的“瘋狂人物”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2006年1月13日在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有這樣一篇文章,文章主要表達了這一觀點,在中國發現了一副明代世界地圖,可以證明中國人早于哥倫布發現美洲,并且率先在500年前完成了環繞地球的海上航行。

這個觀點就相當于美國二戰時期在關島,長崎戰争行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也打破了人們對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固有認知。與我們在課本上學習的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相悖。在課本上我們學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達•伽馬、麥哲倫等航海家又用他們的足迹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在今天被人們稱為地理大發現。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曆史,讓我們對于發現美洲大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鄭和七下西洋——發現美洲大陸了嗎?

曆史上要證明一件事情真實存在,要有文獻史料,口碑資料,或者出土文物等。加文·孟席斯的觀點能否被證明,仍然存在疑問。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鄭和,原名馬文和,小字三保,雲南人,明朝軍隊攻占雲南後,他們一家做了俘虜,之後進宮做了太監,很快被分派在北平的燕王府邸裡,燕王朱棣起兵後,因有功被賜姓鄭,朱棣奪得帝位之後于1405年指令他率領27000多人下西洋,明朝十七年的西洋指的是現在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沿岸。

遠航船隊有240多艘,最大的船隻排水量為1500噸。鄭和一共七下西洋,第一次從蘇州劉家港出發,曆經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到達古裡。此為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地方。第二次下西洋和第一次到達的地方是一緻的。第三次與前兩次的地方有所改變,主要航線是以東印度洋為中心,之後又途經爪哇、蘇門答臘前往錫蘭,然後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接着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進行相關活動後進行返程。第四次航行下西洋的主要航線是經過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最終到達霍爾木茲,完成第四次航行。

但是也有部分人認為這次遠航可能是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航行航線與第四次航線一緻也是到達霍爾木茲最終抵達波斯灣。但是另外鄭和又派遣一支船隊從阿拉伯南岸航行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多個地方。第六次航行,除了駛入波斯灣外,另有派遣小分隊向東繞行非沿海等港口進行航行。最後一次航行也就是第七次航行航線經過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這次航行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行時間持續了29年。足迹遍布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也是明朝下西洋的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一次遠航。當時混合艦隊在當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比西方航海家早一個世紀。先進的造船技術,高超的航海技術在當時可謂是頂尖水準。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雖然當時船隊分離出一支艦隊去别的地方進行探險,但是具體去了哪些地方不得而知,也成了鄭和是否早于哥倫布率先發現美洲大陸的重要疑點。這也是人們普遍不能夠認可贊同的地方。沒有史料、文物的支援史不被人們所接受的。然後一個地圖的發現讓加文·孟席斯教授更加确切地認為鄭和率先發現美洲大陸。這個地圖是什麼呢?

一張地圖,使加文·孟席斯更加确定

提起這副地圖,不得不提劉鋼此人,此人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律系,經過幾十年在北京的奮鬥後,在北京法律圈也是被人所熟知。從1996年起,他開始了文玩收藏,對文物收藏也是頗有研究。2001年于上海出差,來到了“上海潘家園”——東台路古玩市場。在市場内進行閑逛,一張地圖吸引了自己的眼球。于是和店主讨價還價以4000元的價格購買下了這個地圖。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從古玩市場回到家後進行仔細觀察研究。地圖中有相關落款為“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樂十六年天下諸番識貢圖,臣莫易仝繪。”這句話意思也就是,在乾隆癸未年仿制明朝永樂年間的天下諸番識貢圖,乾隆癸未年也就是1763年,明永樂十六年為1418年,這句話非常的普通,但是在這副地圖上不僅繪制了亞洲,而且還繪制了美洲和南極洲。這就是一點所在有可能證明鄭和早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但是在我們熟知的地理知識和曆史知識中,1492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1820年才發現南極洲大陸。

在地圖的左上角有一段這樣的标注:“凡未加紅圈者皆為原圖所未命名者。”也就是說有的就是後世的模仿者直接加上去的,有的注釋是從原圖上直接抄下來的。為了進行差別,模仿者用紅墨加以圈注,這樣更加的明顯。仔細審視這幅地圖,他不禁感到十分困惑,這個地圖上不僅顯示了南極、北極和格陵蘭,還用紅墨把美洲和澳洲大陸圈了出來,也就是說他把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海域都呈現了出來。難道說,在公元1418年,中國人已經發現了澳洲和美洲大陸?首先想到的是,這幅地圖是一件赝品。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他從30歲開始進行收藏,對收藏頗有研究,同樣也有着豐富的鑒賞經驗。通過認真地辨識,他覺得這幅地圖的創作年代應該是在18世紀,出于這個原因,直接找到向先生,表示想要購買這副地圖。出乎他的意料,因為這張地圖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色目光的注視。他的猜測讓自己無法平靜下來,心想:難道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真的在鄭和之後嗎?中國真的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國家嗎?作為一個業餘的愛好者,自己有資格和權威進行挑戰嗎?于是他鼓起勇氣聯系了加文孟席斯。

加文孟席斯看到這副地圖,非常激動興奮,商議之後決定舉辦新聞釋出會,将這一消息公布與衆,并且在《經濟學家》、《鏡報》《中國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報道。之後也公布了碳14的檢測結果,檢測結果證明是紙張和墨水都是産自18世紀,時間上證明是無誤的,如他所意料的一樣,地圖的公布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議。

國内外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公開發表意見,認為此地圖的真實性還有有待考量,需要更多的史料進行考察。例如,國外有學者指出,這份地圖采用17世紀歐洲早期地圖制作工藝,是以相關學者認為這份地圖可能是直接抄襲17世紀早期當時歐洲人制作的地圖。一些中國學者也發現了意見,這些學者同樣也否認了這份地圖的真實性。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不過比起歐洲人的傲慢,中國學者的對于這份地圖的态度更加學術性和理性。當然,這份地圖中也存在一些和曆史常識相悖的地方。但是作為發現者,劉鋼有着自己的堅持,他認為在這份地圖背後需要對中國曆史進行了解。怎樣才能讓大衆看到隐藏在塵埃之下的曆史真相呢?劉鋼自己不斷調查研究,經過三年時間,他自己出版了一本針對古地圖研究的書籍,在這本書的最後,他寫道:“完成書稿後,我隻身來到福建長樂,在《天妃靈應碑》的面前想象曆史的時光,告慰中國古代探險家科學家和地圖學家的在天之靈,也希望曆史的真相能夠被更多的人發現。

七下西洋雖然是鄭和下西洋的功績,但它也是我們中國古代先哲的紀念碑。沒有古人開發研究的航海技術和繪制的世界地圖,絕對不會有鄭和七次下西洋。”不論是已經逝去的英國人加文·孟席斯先生,還是堅持自己觀點的劉鋼先生,對這份地圖的真實性,對這段曆史的真實性堅持着。雖然主流學術界普遍認為“鄭和發現了美洲”缺乏科學上的依據,但是他們對這段曆史的追溯赢得了許多人的尊重。

關于曆史的真相-需要不斷探索,科學研究

也許在曆史的長河中,類似于這樣的争議有很多,對于劉鋼、加文·孟席斯之類的人我們需要進行尊重,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了教皇權威。伽利略摒棄神學宇宙觀,提出系統的實驗測試,比薩斜塔實驗,牛頓地心引力都是對權威的挑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敢于質疑,敢于打破權威,但是要用科學的态度,科學的方法,不迷信,不造謠,唯有如此,我們現在的世界才會更加高效,美好。

2006年一張神秘中國古代地圖展出,圖中内容引西方媒體高度關注

中國古代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謎,如老子出關之謎、西施生死之謎、徐福東渡之謎等等,這些未解之謎數不勝數,因為史料或者文物的缺失無法很好的進行辨識,許多緻力于古代文化研究的仁人志士也在努力着,無論是科學工作者還是古代文化愛好者,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古代文化未接之謎能夠徹底被解開,讓我們現在每個人能夠了解古代曆史,領略古代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向一切敢于打破權威,突破自己的可愛的人們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