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讨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不盡人情,是教我們凡事都要留有餘地,事不能做盡、勢不能用盡、福不能享盡、話不能說盡。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一、不昧己心

古人雲:“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人做事,一定要不昧己心,做事光明磊落,不要背地裡損害他人利益。

不昧己心,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錯誤。掩飾自己的錯誤,是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誤。但聖人早就告訴我們,不要掩蓋自己的錯誤,要積極改正。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犯錯了,人們都看得見,改正了,人們都還敬仰他。

君子光明正大,處世磊落,犯錯乃無心之錯,處在光天化日之下,人們都可以看得到,不像一般人背地裡偷偷摸摸地幹壞事,人們難以發現。

早年的曾國藩覺察到自己與人相處“言多尖刻,惹人厭煩”,又有自傲态度,“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他通過深刻檢討,立志徹底改正,在日記中寫道:“前日雲,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今忘之耶?以後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并求不棄我者,時時以此相責。”

曾國藩檢討、改過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是不多見的。要保持内心的光明不滅,時時觀照自己的過錯,曾國藩認為首要在于“不自欺。”

他認為人有辨識善惡是非的能力,而不肯下功夫去做,之是以做事無恒,修身不力,就是因為自欺,自欺就是一種逃避,非大丈夫所為,由自欺而終至于欺人。

做人隻要能做到不自欺,首先扪心自問,不感到羞愧,那麼做任何事都可以堅持到底并取得成績。是以,曾國藩要求自己絕不能自欺欺人。

為了能及時發現和改正缺點毛病而不自欺,曾國藩采取了兩個辦法,一是讓親人好友時時督促,請他們及時指出自己的過錯;二是記日記,對自己每天的言行進行總結和檢討。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二、不盡人情

不盡人情,是教我們凡事都要留有餘地,事不能做盡、勢不能用盡、福不能享盡、話不能說盡。是以《周易》中說,亢龍有悔。凡事不留餘地,人生必然多有悔恨。

我們總會碰見形形色色的人,許多人或許會露出弱點和錯誤,這個時候如果你步步緊逼,抓住别人的錯誤打擊到底,不給一點面子,也不給對方一點台階下。

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跟你針鋒相對,撕破臉皮鬥到底,不是他死就是你亡!你們之間不僅做不了正常的朋友,說不定會成為世代的仇敵。這對你人脈圈的拓展非常不利,必将嚴重影響你未來事業的發展。

唐朝,唐玄宗的太子唐肅宗,小時候經常跟玄宗在一起吃飯。有一次吃肉和餅,玄宗叫兒子用刀子,把肉切成小塊。太子切完了肉,手上還沾有許多油,他就用一塊餅擦手上的油。

玄宗嚴厲的看着他,太子知道自己錯了,吓得把擦手用的餅趕快吃了下去。玄宗高興了,對太子說:“有福不可享盡!對于福氣,就是應該如此珍惜。”是以,玄宗能開創“開元之治”絕非僥幸。

《史記·滑稽列傳》中說:“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禍福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得意到了極點,往往就是失意的開始:最輝煌的時刻,就意味着你将開始走下坡。

說話辦事,為人處世,最難的恐怕就是如何把握分寸。凡事都有一個标準,所謂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達不到标準自然不會産生良好的效果,而逾越了限度則會過猶不及。

是以,事事都要講究個辯證法,無論是處理人際關系,還是工作、勞動,抑或是娛樂休閑,都需要适度而行。

事不做盡,話不說盡,福不享盡。花半開,酒半醉,在得意的時候懂得适可而止,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樂趣。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三、不竭物力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這句話出自《淮南子•主術訓》。

意思是不要排盡湖中或池中的水來捕魚,不要焚燒山林來獵取獵物。一方面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向自然索取所需,但一定要遵循生态規律,這樣才能和諧相處。如果一位索取,竭盡物力,等待我們的必然是大自然眼裡的懲罰。

是以,人類要愛惜物力。《朱子家訓》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 恒念物力維艱。杜絕浪費,杜絕奢靡,如此才能造福子孫。

我們之是以不能奢侈浪費,除了考慮愛惜物力之外,還因為奢侈浪費最是毀人敗家。

《論語》中說,奢則不孫(遜)。意思是人一旦奢侈起來,就會變得狂妄而不謙遜,慢慢就會堕落。

以曾國藩先生在他的家書中這樣寫到: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讨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的破敗都是因為過分的奢侈以至于入不敷出所導緻的。

是以一個家庭再有錢,也抵不住一個敗家子給破敗,因為他不僅要吃好的、穿名牌;還有很多不良嗜好,喜歡賭博、好色,結果一擲千金,把這些家資都給敗散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