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聯邦武裝力量在烏克蘭境内的特别軍事行動開展以來的第11天,雖然戰局依然沒有多大進展,談判也沒打成什麼共識,卻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名參與俄烏談判的烏克蘭非正式代表丹尼斯·基裡耶夫回國後遭到當街槍殺,烏克蘭國防部情報局随後宣布基裡耶夫是死于執行任務中,但據烏克蘭民間消息透露,基裡耶夫是被該國國家安全局以“間諜戰”罪名就地處決的,但國家安全局并未對該消息做出官方回應。

被殺的烏克蘭談判代表基裡耶夫
這裡咱就不管國防部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這兩個該國情報機構的說法誰更靠譜,反正咱也都不知道真相,估計裡面的故事拍出來又是一部好萊塢諜戰懸疑大片。這裡讓吃瓜群衆更在意的是,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究竟是什麼厲害部門,敢于當街槍殺重要的談判代表?不需要審問套取情報嗎?其實,如果你對這個部門有一點點了解,就會知道暗殺雖不是其唯一工作,但也算是其拿手絕活之一。
首先簡單介紹下這個部門,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宣布從蘇維埃聯盟獨立後,雖然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了廢除原蘇維埃聯盟國家安全機構的決議,但為了維護新生國家的主權和解決其他國家安全領域問題,決定成立全新的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簡稱SBU),并于次年3月25日通過了《烏克蘭安全服務法》,以明确其法律地位。
雖然看官方簡介描述的五花八門,但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反間諜,包括:分析處理涉及恐怖分子、外國勢力和危害烏克蘭國家安全的情報資訊;打擊恐怖分子、外國勢力和其他威脅到烏克蘭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團體的活動;制定和實施能消除威脅到烏克蘭國家、社會和群眾利益的威脅的相關措施等。當然其他還有一些諸如反腐、打擊有組織犯罪、保護駐外使節、輿情分析等雜七雜八的工作。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局長人選由烏克蘭總統提出,經最高拉達準許即可上任,而副局長更是無需拉達準許,由局長提議人選後,總統直接通過就行。這就等于是說,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局長直接對總統負責,總統讓幹啥就幹啥,是以幹掉俄烏談判代表這事兒,總統澤連司機顯然不是毫無幹系的。
位于基輔的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總部大樓
目前烏克蘭國家安全局與蘇維埃聯盟時期的克格勃組織的運作方式仍非常相似,隻是移除了邊境防衛和進階官員安保這兩項職能,目前其下屬機構包括25個總部直屬部門、26個地區分支機構、相關教育訓練教育機構、醫療後勤機關、國家安全檔案館、阿爾法特種部隊和協調與國防部、内政部、邊防隊等其他機關進行合作的反恐中心,在職員工數量總計約3萬餘人,是英國軍情五處和六處加起來的六倍。
雖然号稱要打擊經濟犯罪,但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成立之初居然參與了與部分腐敗分子合作侵吞原國有資産的犯罪行為,在2000年之初更是爆出了參與海外軍售和監視流亡外國的烏克蘭反對派政客的醜聞,對于後者,則并不奇怪,既然需要對在職總統負責,那麼國家安全局卷入烏克蘭總統與反對派政黨的鬥争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國家安全局特工逮捕嫌疑人
特别是在2013-2014年間在烏克蘭發生的反對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的群眾抗議活動——即現在我們常說的2014年烏克蘭内亂——中,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奉亞努科維奇之命也滲透入抗議群眾中,試圖扭轉抗議局面,但最終失敗。當亞努科維奇逃往俄羅斯時,原國家安全局負責人害怕遭到親西方的新政府的清算,也紛紛逃亡俄羅斯。
據内亂後的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新局長納裡科維奇聲稱:“國家安全局的辦公樓裡已經空無一人,其前上司層都逃去了俄羅斯或克裡米亞……這個部門在組織結構上已經被完全摧毀了。”果然沒多久,前任局長亞基緬科和15名前國家安全局高官就在俄羅斯集體露面。此外,在克裡米亞危機期間,留在當地的2000多名國家安全局員工有90%投降了俄羅斯。
2014年内亂中的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反恐部隊
亞努科維奇倒台後,烏克蘭新政府也開始了對原國家安全局的清算,至2014年底,有235名原特工和反情報負責人被捕,其中有25次啟動叛國罪調查程式,26個地區分支負責人及一半地區副手被全部更換。到2015年7月,烏克蘭政府聲稱國家安全局清洗工作已經完成,俄羅斯間諜基本被肅清幹淨,新的特工大多是來自烏克蘭西部年輕志願者,其中許多人都才20出頭,且他們在加入國家安全局前都要反複接受政審和測謊儀測試。
這一更換血液的大膽做法所造成的影響就是,新的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年輕員工們因為經驗尚淺,在擷取情報方面能力相對不足,但卻熱衷于在國内滿世界抓捕内奸,在東部地區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滲透和暗殺東烏武裝高官,很多在東烏建國之戰中名聲鵲起的民兵指揮官,沒有倒在戰場上,卻喪命于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暗殺行動中。
2020年國家安全局逮捕一名盧甘斯克特工
首先倒下的是綽号“摩托羅拉”的頓涅茨克民兵指揮官阿爾森·謝爾蓋耶維奇·巴甫洛夫(Arsen Sergeevich Pavlov)。巴甫洛夫于1983年出生于俄羅斯蘇維埃境内的科米共和國烏赫塔市,15歲時成為孤兒,19歲時在俄聯邦第77海軍陸戰隊旅服役,因為擔任通信員而獲得了這一綽号。退役後巴甫洛夫在一家洗車店打工,2012年因為酒後盜竊一輛私家車而被驅逐至烏克蘭頓涅茨克。
2014年,巴甫洛夫參與了東烏地區親俄群眾對烏克蘭右翼分子的抗議活動,并加入頓巴斯民兵組織,組建了由自己指揮的“摩托羅拉”支隊,該支隊在5月的尼古拉耶夫卡保衛戰中一戰成名,并最終發展為頓涅茨克民兵的主力部隊之一——斯巴達營,為東烏戰場上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盡管烏軍幾次宣布在戰場上擊斃巴甫洛夫,但事後都被證明為是假消息。
“摩托羅拉”巴甫洛夫
2016年10月16日下午6點左右,巴甫洛夫在自家住所的電梯中遭到事先埋設在電梯電纜上的簡易爆炸裝置襲擊,與格魯吉亞籍保镖戈吉阿什維利一起當場死亡,年僅33歲。同日,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局長顧問尤裡·坦迪特向外界證明了巴甫洛夫的死訊,頓涅茨克當局也指責是國家安全局的特工謀殺了這名東烏名将。
沒過幾個月,“摩托羅拉”的戰友、綽号“Givi”的頓涅茨克民兵指揮官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托爾斯泰赫(Mikhail Sergeevich Tolstykh)也丢了性命。托爾斯泰赫于1980年出生于烏克蘭頓涅茨克,18歲時在烏克蘭軍隊服役,曾任坦克車組車長,外号“Givi”用以紀念其參加過二戰的祖父,退役後在某民營工廠擔任柴油裝載機司機。
2014年5月,托爾斯泰赫參加了頓巴斯民兵在斯洛維揚斯克的保衛戰,雖然這次戰鬥最終失利,但托爾斯泰赫卻逐漸出名,并成為頓涅茨克民兵另一支主力部隊——索馬裡營——的副營長,這支部隊在著名的伊洛瓦斯克戰役和頓涅茨克機場争奪戰中立功頗多。當得知親密戰友“摩托羅拉”被害後,托爾斯泰赫在接受采訪時宣稱:“不管是誰幹的,他們都将付出代價!”
“Givi”托爾斯泰赫
2017年2月8日上午6點12分,托爾斯泰赫在自己指揮部的辦公室裡,遭到事先埋設的爆炸裝置襲擊并當場死亡,年僅37歲。頓涅茨克官方經調查後認定,是時任烏克蘭内政部長的内斯托洛維奇下達了針對托爾斯泰赫的暗殺令,并由剛從俄羅斯釋放的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特工奧列格·蘇格雷等人執行了暗殺計劃,而國家安全局對于這一說法則給予了否認。
最後連頓涅茨克最高上司人亞曆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紮哈琴科(Aleksandr Volodymyrovych Zakharchenko)都被暗殺!紮哈琴科于1976年出生于烏克蘭頓涅茨克一個俄烏混血礦工家庭,1995年從頓涅茨克工學院畢業于從事采礦工作,并賺了不少錢,成為一個涉及多個行業生意的百萬富翁。
在2014年4月出現的頓涅茨克抗議活動中,紮哈琴科帶領7名武裝人員頓涅茨克市政府大樓,之後成為民兵組織的一名指揮官,并于7月成為頓涅茨克政權的内政部副部長,指揮同為主力部隊之一的“堡壘”營,之後又同時兼任頓涅茨克國家元首兼議會主席。因為在2015年2月的德巴爾采夫大捷中立下大功,紮哈琴科又被授予頓涅茨克少将軍銜。
頓涅茨克國家元首紮哈琴科
2018年8月31日下午17點28分,紮哈琴科在頓涅茨克市中心的Separ咖啡館遭遇爆炸裝置襲擊,并因頭部受重傷不治而去世,年僅42歲。繼任的頓涅茨克國家元首丹尼斯·普希林表示,殺害紮哈琴科的,和殺害托爾斯泰赫的是同一夥人,率屬于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反諜報五局,并得到了西方情報部門的技術支援,對此國家安全局再度予以否認。
正因為有着如此值得吹噓的戰績,是以當筆者得知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又拿下一名俄烏談判代表的性命後,并不感到有多少震驚,與上文所述的三個案例相比,幾天前的這一所謂行動反而顯得更為業餘。